查看原文
其他

破茧成蝶 | 中国丝绸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同济设计 同济设计TJAD 2020-09-01

随着G20峰会的召开,举办地杭州以超高颜值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据悉,应邀参加G20峰会的元首夫人们除了欣赏到绝美的西湖水上演出,还不约而同地先后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亲身体验了中国丝绸文化。而这座位于玉皇山前、西子湖畔的博物馆历经一年的改造,刚刚完成一次“蜕变”。


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在1992年开馆后,去年8月是第一次闭馆改造。本次改扩建工程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功能完善、新旧融合共生的园林式博物馆同济设计院的建筑师李立主持了工程的建筑设计,方案在保留了原丝博主体建筑的灵魂——“蚕茧”的古典韵味之外,增加了更多样化的展览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

 规划设计 


本次改扩建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形成空间有序、新旧和谐共生的建筑群体?

如何满足严苛的功能扩展要求并维持其既有的园林空间品质?

如何回应复杂地形和茂盛植被并合理地进行建筑布局?

对此,设计一一给出了解答。


功能布局

本次改扩建工程包括:改造历史馆和非遗馆,扩建时装馆藏品楼、办公楼地下空间,重新调整园林景观

在整体布局上,依托历史馆、时装馆、时尚廊分别形成三个中心,延续并强化了场地特征。这三个中心风格鲜明,历史馆代表丝绸文化的渊源流长,时装馆面向未来,时尚廊贴近休闲的生活,尤其是将非遗馆和时尚廊共同围合的开放广场设计为下沉式广场,将两馆的屋顶改造为屋顶花园露台,营造出群体空间的多样性。



整个馆区的地下空间精心布局,在用地边缘布置车道,地下开挖与老建筑保持适当距离,并尽可能避让大树,同时合理顺应地形落差,形成通达的地下运输系统。


交通组织

车行流线:为了在用地内创建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在用地外围组织车行交通,兼作消防环道,并沿路布置地面临时停车场地。


员工流线:内部员工既可以从莲花峰路直接抵达办公楼,也可以从玉皇山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后进入历史馆。


货运流线:在藏品楼的首层北面设置专用卸货口。货运则通过地下一层解决,从藏品楼可以方便地将展品直接送达时装馆。


贵宾流线:贵宾和参加时装表演的演出人员可以经由地面层的环形道路直接进入时装馆的贵宾入口。


绿化景观系统

丝绸博物馆的场地背靠玉皇山脚,景色绝佳,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功能整合、活跃开放的立体文化公园。在场地周边,延续了风景区道路两侧已有的景观系统,对场地中心形成环抱之势。在场地内部,曲线的步道、弧形的下沉空间等要素形成开放的立体景观。下沉广场、跌水景观以及立体的交通组织犹如纽带将整个地块联结为整体,使其成为全天候运转的博物馆群落。


 建筑设计 

功能布局

我们对各单体建筑功能流线进行了仔细梳理,彼此之间通过连廊建立了便捷、完整的参观路线。其中,历史馆在原来大平台位置加建了序厅,序厅内设置观光电梯抵达各层展厅。在二层原有的挑空位置增加楼板形成两层完整的大展厅,原有的楼层高差通过坡道解决无障碍问题。此外,在非遗馆与修复馆、时尚廊、时装馆的连接处均详细进行了无障碍设计。



新建的时装馆按任务书要求布置各项功能,展厅平面规整,全部采用人工光,为服装艺术品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条件。多功能报告厅空间完整,适合时装表演,并可以单独开放。藏品楼的办公入口与货物入口分开设置,便于管理。科研基地和国际中心布置在南侧,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下沉庭院改善地下层通风。




公共空间设计

时装馆是新建设计的重点,以功能适用、环境融合为原则,采取规整的方形平面与滨水自由曲线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场地落差,将丝绸体验馆沿水面形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景观会客厅,跌落的流水在这里与中心水面汇合,开阔的空间适合组织各种公共交往活动,使观者获得奇妙的感受。


建筑造型及用材

丝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丝绸灵动柔滑的特性给予我们灵感,我们依托功能形成建筑合围环抱、刚柔并置的布局特征,塑造出时装馆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具有鲜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参展体验与周边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在建筑用材方面,希望通过简洁明快的选材建立与原有建筑群的对比和对话关系,赋予建筑群和谐丰富的视觉感受。时装馆的外墙材料以乳白色彩釉玻璃的双层构造和清水混凝土的搭配使用为主要特色,体现时装艺术的简洁时尚特征,夜晚的灯光设计赋予建筑高雅明快的艺术气息。

历史馆加建的序厅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建筑造型特征,赋予建筑含蓄、明快的独特气质,同时力争塑造出绿色节能、新颖现代、和谐共生的建筑群体新格局。



项目名称:中国丝绸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建筑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

设计时间:2015年

建成时间:2016年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42286平方米

建筑面积:22999平方米(扩建建筑总面积16327.7平方米)

项目总负责人:李立

建筑:邹子敬、康月、刘一歌、肖蕴峰、李贸、尹明、孙璐、肖丽娜、杨洋、罗瑞华、孔维薇、郝竞、孟庆忠、高山、吴沛、陆均、刘可南

结构:万月荣、彭宗元、毛德灿、杨杰、秦国顺、陈毅麟、廖文攀、于发杨

给排水:杜文华、黄频、谢骏

暖通:刘毅、邵华厦、叶耀蔚

电气:包顺强、武攀、孙晓峰、唐平、王瑛

泛光照明:杨秀

摄影:姚力

航拍:尹明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