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 · 园 | 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一期项目

建筑三院 陆均 同济设计TJAD 2020-09-01

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一期项目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南面的狭长地块,正对着同济嘉定校区的主入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项目有潜力成为承接同济大学科研成就溢出效应的最佳平台。同时,作为上海国际汽车城和环同济嘉定校区科技研发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可以很好的补充和完善该地区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


政策导向、大学品牌、社会资本三大驱动力来回的互动过程中,设计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最终伴随着项目的落成,完成对以下五个贯穿始终的议题的回应。


资源 | 孵化


项目依托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高点、依托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科研实力,将汽车城的社会优势资源与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成为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相对接的知识经济平台。

资源优势带动本项目成为校园创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为降低创业者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设计强调功能定位的多样性空间分割的灵活性。功能空间配置充分考虑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租赁空间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宜业 | 宜

项目定位为集创意办公、酒店式公寓、配套商业和创业公寓等多功能业态于一体的科技园综合体。分为酒店办公公寓三个地块布置。 


酒店地块(待建)贴邻北侧的曹安公路,将来为园区标志性的最高建筑。商办地块沿曹安公路和绿苑路布置,面向城市道路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展示现代化园区的形象,吸引城市与学校的人流。公寓地块在西侧临河区域,一面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另一面通过园区内的公建将城市嘈杂的环境阻隔开来,成为绿色宜居的,具有江南韵味的滨水居住区。


开放 | 渗透

商办地块布置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三栋楼。沿绿苑路由北向南一字排开。其中2#楼正对学校正门,由两栋上大下小的形体咬合交错在一起,落地面积最小化,朝向校门的巨大开口,展现欢迎的姿态,成为开启园区内的开放空间的起点。

2#、3#、4#楼地面一、二层均为配套商业,使得沿街具有公共开放的属性。基地内部平缓起伏的混合沥青铺地按无障碍化设计,如同连续不断的织毯,迎接、引导人流。从校园来的人流穿过2#高层南北楼间的豁口,顺着铺地自由漫步到3#、4#楼底层架空的商业内街,并可从错综的形体间开口到达基地各处。


交叠的体量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平台与灰空间,如同太湖石的瘦透漏皱一般,形成空间渗透的灵动态势。而透过体量之间的大开大阖,可借景公寓地块的绿色生态,同时将商办地块的服务资源向居住地块以及其他使用者开放。开放,创造了环境友好和谐共生的场所,也构建了一个始终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园区未来前景。


混合 | 全时

基地地处上海的远郊。设计将不同功能融合在一起,各得其所而又相互支撑。商业为办公提供便利性,办公为商业带来人流量和盈利机会;部分办公人流可以就地在园区内的公寓居住,使得在郊区的工作变得方便。这样的功能空间结构也降低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负担,在规划缘起之时考虑将来的绿色出行。

引入混合全时理论的目的也可保证城市空间始终充满活力。以往单一的地产开发不可避免带来地块资源的浪费——办公和商业只在白天活跃,到夜晚却缺乏人气,而居住和娱乐却可以成为夜晚的主角。——各种服务业和居住功能的共同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地块的能级,打造“24小时不落幕”的活力街区



共性 | 个性

科技园既以集群建筑的面貌呈现出统一性,又展现强调创新,强调个性的园区精神

建筑风格上,每栋建筑各有不同,但于多样中求得统一。在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当中,建筑单体配置不同的层数,整体形成北高南低的建筑天际线


商办建筑在统一材质统一的带状长窗等建筑语汇中寻找共性,在变化多端的悬挑等形式处理中寻求个性。2#楼更是因为其独特的位置而增加了镀铜折板的材料,形成更为独特的气质。

居住建筑公建化处理,建筑风格以新颖、现代为主基调,和办公商业建筑取得协调。在单体中重点处理建筑的楼电梯间、屋顶构架等可变因素,使每一幢居住建筑增加了可识别性

项目名称: 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一期01A-03A项目

建筑地点: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以南,绿苑路以西,杭桂路以北,吴塘河以东区域

设计时间: 2011.8-2015.3

建成时间: 2016.8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 67970平方米

建筑面积: 22.4万平方米

项目总负责人: 王文胜

建筑:刘可南 陆均 郭瑞 Damian 董晓 邵科鑫 王凯君

结构:耿耀明 孔庆宇 侯刚 王中奇 孟春光

给排水:黄蓓蓉 李意德 路璐

暖通:周鹏 王希星 李昊翔 张云

电气:王坚 廖述龙

摄影:邵峰


|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