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供应链金融的思考:美国的昨天、日本的今天、中国的明天

贸易金融 2018-06-15

诚邀各领域专家学者、从业者及机构投稿或荐稿
与30余万行业精英分享与共同发展
投/荐稿邮箱:tougao@sinotf.com

本文主要回顾了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和演进过程,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的三个维度,并展望了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空间。

来源 | 供应链管理与运营、 云图金融


1.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


1.1

供应链金融兴起的时代背景


供应链金融起源来自于供应链管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强调“6R”,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从而并使总成本最小。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地区、国家、产业、公司之间的隔离逐步打破,大企业与强国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优势地位,而落后地区的小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短板,制约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减少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新时代的供应链研究和探索开始强调提升资金流效率,重塑商业流程。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开始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壮大是因为这种全新的产融结合模式解决了传统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的痛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全球激烈竞争环境处于资金支持弱势、降低成本能力弱势、风险管理弱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平台与高效率的运营平台;对于大型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整体的供应链成本并探索出新的收入增长点;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出全新的风险管理与流动性管理路径,为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机构找到了丰富收入来源的通道。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将三流合一,供应链整体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资金流转周期改善的问题都将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整体绩效将得到有效提升。


全球一体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商业融资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产业数据的底层渗透,能够对产业链整体企业全面把控,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促进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流与“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同时,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对企业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造。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介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能够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企业与银行之间突破了单纯的资金借贷行为,而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的资金链维护与监控的全程合作,形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共生发展的新模式。因此,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


1.2.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宏观基础


1.2.1

供应链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在此宏观背景下,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国际分工由同一产业同一行业不同品种之间衍化为同一生产流程内部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国际之间的分工与交换逐步走向细化与纵深化。同时,跨国公司的经营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趋于同步,目前,近7 万家跨国公司贡献了世界总产值40%的份额,贡献世界贸易总额60%份额。随着分工的细化与纵深发展,跨国企业的壮大,全球经济体现出生产-研发-销售一体化的特色。传统产品的价值链更加碎片化,每一个地区或者每一家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生产化链条中的一环,产品的价值链可能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企业分工完成。


随着产品价值链条的重构,国际贸易也呈现出贸易总量、贸易金额增长,贸易品种增加以及贸易范围扩大的特色。贸易领域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开始从地区性的互惠互利向多边贸易体制转变,统一的全球化大市场逐步形成。


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必然伴随着资金流动的全球化。在此基础上,开启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全球化不仅使得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效的流动,更重要的是,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收益更高的国家、地区、行业、公司、项目。通过资本向更高效益地区流动,促进了全球经济效率的提高。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生产链和供应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联系日趋紧密,生产链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此为基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必然要求金融市场以供应链为中心提供更为灵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2.2

中小企业面临信贷摩擦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链条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分工中,由此他们的生产、采购、贸易、融资需求逐步增加。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处在产品价值链末端,无法掌握定价权,为了走向价值链顶端,中小企业面临着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规模的压力。这就带来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相对不发达,从目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来看,绝大多数的融资只能依靠银行信贷。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根据商业银行的风控与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减少呆账、坏账,并且考虑到成本收益比,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仅很难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了贷款,贷款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摩擦。


1.2.3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存贷利差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主要是由于存贷利率管制导致的高利差环境,使得商业银行能够“躺着赚钱”。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预计在未来1-2 年内将完成利率市场化,长久以来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高利差环境将逐步消失,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市场化。


根据海外经验,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整体占比中将下滑,参考海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将近一半的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即银行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代理业务。银行作为信用关系的中间人,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它只提供金融服务,受托处理各类业务并从中抽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和佣金。从宏观金融环境来看,随着国内投融资体制的深入改革和金融深化,直接融资市场的逐步完善与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客户能够自行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未来金融活动将越来越不依赖于银行,银行在融资市场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小。


在市场竞争下的创新压力加上新形势下企业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尝试和发展。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品牌,这其中以深圳发展银行为典型代表,其他如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也开辟了类似的业务平台。迄今为止,国内有10 多家商业银行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1.3.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微观基础


1.3.1

结构融资需求

现代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几乎供应链每一个运营环节都会涉及到资金流动,同时也产生流动性与融资需求。然而,由于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企业支出与收入的资金通常发生在不同时刻,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也带来了结构性融资需求。比如,上游大型企业在下达订单与接收货物之间存在着资金缺口,下游中小型企业与原料供应商也存在着资金上的压力,经销商销售产品和终端客户支付现金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缺口,整个供应链链条上存在着支付现金和实际接受现金之间的差异,产生了现金转换周期,从而对上游企业产生资金上压力,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使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困难。


《2013 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企业最广泛的支付方式,其比例已经从2007 年的54.1%上升至2012 年的89.5%,2013 年更是达到90%。2013 年,使用赊销的企业中有82%遭受货款拖欠的影响,比2012 年高出5%,处于近三年的最高水平。在被拖欠付款的企业中,45%的企业称逾期款项金额大于2012 年。33%的企业称它们的长期逾期账款大于年销售额的2%,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可能有较为严重的资金流动问题。此外,企业经历的逾期天数比往年更长,18%的企业平均逾期期限大于90 天,比2012 年增加了5%。

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缺口,结构性融资营运而生。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结构性融资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总量中已经占比达到30%。结构性融资的核心在于使企业将拥有未来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剥离开来,并以该特定资产为标的进行融资。也可以理解为,以现金资产将企业特定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替换(资产臵换),在资产负债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高效资产,之所以被称为“结构融资”,主要是因为从财务报表的结构考虑资产的臵换。结构融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融资方式。目前比较常用的结构性融资方案有三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存货担保融资、预付款融资。


1.3.2

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非良性竞争


由于上述客观资金缺口的存在,供应链参与成员存在着利益冲突。中小型企业尽管有着更灵活的运营成本,但由于其依赖于大型企业而生存,通常不掌握定价权,一旦大型企业拖延现金支付,中小企业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问题。同样,大型企业尽管掌握着供应链中的核心优势,但由于面对着数量众多的中小供应商或者经销商,通常会因为弹性支付产生信用、账单、收集和坏账等问题。


就目前来说,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案有三种:第一种是单方面延长支付,这种状况往往发生在强势下游客户对弱势供应商的交易状况中,比如在贸易过程中要求延长账款支付周期至30 天乃至60 天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下游客户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效率,但是却为上游供应商带来了较大的资金障碍。为解决资金缺口,供应商面临着融资压力,融资成本也普遍较高,最终使得供应商不是在生产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更加关注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第二种是早期支付折扣计划,即如果下游客户能够提前支付货款便能获得较好的交易价格。这种交易方式尽管也能解决上游的资金问题,但是存在着将折扣算入价格的现象,从而出现了提高下游客户供货价格的可能。此外,在国际贸易中也会涉及复杂的手续,因为报关的价格需要与实际的交易价格相一致。第三种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具体讲,买卖双方在一个共同确定的框架下,由供应商承担在下游企业仓库中的库存管理和代价,直到所供应的产品被下游客户使用时才进行所有权转移。虽然这种合作性物流管理能为交易双方带来收益,即一方面减少了下游客户的资金占压,保障了及时供货;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而言,有利于其合理规划生产,避免呆库、死库,还能及时了解客户信息。然而对上游供应商而言,不仅库存占压了资金,而且凭此获得融资较为困难,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难以对无法监控的库存进行贷款融资。正是因为上述这些状况,使得在传统的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资金问题。因此,目前所采用的三种解决方案都有各自缺陷,资金链、信息流、商/物流无法融合,供应链系统效率低下,市场需要一个能够整合供应链各个成员的生态系统的出现。而供应链金融正是这样一种产融结合的新型生态系统。


2. 供应链金融演进:从个体到生态



2.1

1+N 时代


最早期的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思想是“1+N”,“1”指的是一个产业或者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而“N”指的是围绕这个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的整体成员单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利用对核心企业的把控,批量开发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从而依托核心企业对这些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支付结算、流程优化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以真实的贸易为支撑,重塑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挖掘在传统信用体系下无法开发的中小型企业客户。


因此,在供应链金融1.0 时代,商业银行是这个模式的核心所在。银行通过抓住核心企业“1”去批量开发其上下游的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各种金融服务。信用的主要承载体是核心企业,具体的方式主要通过保理、库存融资等形式进行。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银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构建了企业与银行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产业网络。最早的供应链金融具体模式包括了商业保理、仓单质押、应收账款管理等等方式。


国内金融企业最早最成功的尝试是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经过10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供应链运营体系,开辟了全新的公司业务增长领域。在核心业务一一供应链贸易融资方面规模迅速成长,已经成为该行最重要的授信资产和收入来源。


20 世纪90 年代末,深圳发展银行在广东地区的分支机构首创了商票保贴业务。银行授予一些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企业一定的额度,允许这些企业以开立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向事先指定的供应商支付货款,银行承诺在额度内以事先商定的利率为持票人(即供应商)提供商票贴现服务。商票保贴有力地帮助了优质企业对商业信用的充分利用,同时也缩短了关系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时间,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


2001 年深圳发展银行又推出了另一项重要的创新产品一一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该产品摆脱了传统授信的担保方式,允许企业以存货类流动资产作为融资的抵(质)押物,结合最高额担保的动态方式,让受信人随时赎取/追加抵(质)押物用于销售和周转,解决了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述两种产品,前者立足于优质企业的较高评级,挖掘了其信用潜力同时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后者主要面向主体资质偏弱、存在传统担保瓶颈的客户,为其盘活了资产、改善了现金流。

2.2

虚拟化时代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有了新的进展。这一阶段主要的变为可以总结为线下业务虚拟化,转移到线上。供应链成员利用互联网工具和IT 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虚拟化。这个过程并不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带领的,而是供应链各个成员自发行为。这一阶段,供应链利益链条与1.0 时代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虚拟化带来了信息整合与分配却提高了供应链各方的效率。同时,通过这种整合与归集,能够衍生出为特定用户的融资、结算和理财等综合服务需求。在这一阶段,供应链成员企业都有各自的尝试


例如平安银行推出了“橙e 网”服务,提供免费的电商服务平台—“生意管家”,帮助企业轻松管理“1+N”链条客户群的进销存、订单-运单-收单,加速中型企业快速、零成本实现生意电商化。核心企业如宝钢,2014 年与上海市宝山区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合作建立的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平台将钢材的现货交易搬到线上,同时以钢贸供应链为基础提供金融服务。一些中介服务商如原来以企业ERP 系统为主业的汉得信息转型为核心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依托原有核心客户,并为这些核心客户的产业链上游中小供应商提供免费的ERP 云平台,在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为银行提供数据验证等服务从银行贷款利息分成实现盈利。物流提供商如怡亚通,通过打造两大互联网平台——B2B“宇商网”和B2C“和乐网”,将渠道虚拟化,并通过“380”深度分销平台进行信息的整合与资源配臵。


2.3

平台与跨界时代


供应链金融第三个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平台化。这一阶段主要表现是在单个行业或者部门供应链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广义的,将互联网和物联网相结合的金融平台。主要来讲,可以分为四大平台:


供应链运营平台、信息化工作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及风险管理平台。比如深圳企业创捷供应链就是一种信息化工作平台,创捷把接单、集成、方案设计、采购、生产制造、物流、结算,融资等等聚合起来,客户提供技术参数,从整个虚拟生产,到融资租赁到整个银行的付费,出口退税所有的过程创捷都可以帮助协调,这个过程实现了价格管理员作用。其次,创捷还提供中小企业对接了政府这一端的服务,即帮助中小企业处理关、检、惠、税、金等贸易环节。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这一阶段,通过这三重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平台的建设,更多的支付场景得到构建,更多的底层数据能被收集,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大数据与征信系统综合运用下,实现供应链金融对产业的全面渗透。

同时,这一阶段,供应链参与主体开始进行跨界服务,纷纷参与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是跨产业与跨功能的一种深度融合。在这一阶段能够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以是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是物流商。比如美国著名的物流商UPS 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 于2001 年5 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rst International Bank, FIB), 并将其融入UPS资本公司。2002年,UPS成立了UPS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 将UPS 的业务扩展到以物流、金融、供应链咨询为核心的全方位第四方物流管理。2003 年, 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变身为UPS 资本商业信贷公司(UPS Capital Business Credit),成为UPS资本公司的组成部分, 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贸易和金融解决方案。


2.4

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大趋势是做成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工业4.0、商业4.0、农业4.0 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之间的跨界与融合。供应链金融4.0 是在平台建设上搭建了跨条线、跨部门、跨区域的、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金融生态平台。具体的运营方式是通过平台链接的商业生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创建金融生态系(金融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推动商业生态的发展。

3. 理解供应链金融生态的三个维度



3.1

谁是供应链金融的客户?


现代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基础是对传统流程碎片化整合。使之在细化分工的同时保持精密联系,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减低每一个环节之间的摩擦成本,使整体供应链效率得到提升供应链金融是在现代供应链体系上演变出的一种新的产业与金融融合形式。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客户来源于产业,尤其是那些在传统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不足、融资能力匮乏、运营成本高昂是当前整体供应链运营的痛点所在。根据数据统计,2013 年年末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4200 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中小企业也贡献了58.5%的GDP,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从这个角度讲,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一种普惠金融,解决的是中小企业成长性问题。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供应链金融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2

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结构


我们总结供应链金融生态结构为底层系统+平台系统+垂直应用。底层系统指的是制度环境、支付场景搭建、IT 技术以及大数据采集等基础环境。底层系统是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基石。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构建必须处在法律与金融监管合规的前提下,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场景搭建也需要时间普及。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企业将供应链业务搬上网然后就开始做供应链融资服务,却忽略了供应链中真实的支付、结算等需求才是供应链金融最真实和普及的场景。只有在这种场景构建下,不断培养中小型企业的线上交易习惯才能真实的收集到底层数据,采集到丰富的个体信用习惯,才能利用IT 技术与大数据搭建征信与风控系统。


平台系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供应链金融最终的发展路径是要成为跨公司、跨地区、跨产业的综合性金融生态。也是催生工业4.0、商业4.0 与农业4.0 的新兴产业生态。因此,在底层系统的基石之上要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根据产业主体的需求,这些平台系统将由供应链交易平台、风险管理平台、物流综合平台以及金融服务平台四大平台组成。其中,交易平台需要为风险承担者和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必要的应用数据,如电子账单传递服务。物流平台则为风险承者和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必要的物流数据,如货物的仓储、调运、配送等跟踪数据。风险管理平台则拥有交易、物流数据、聚合数据并将整体的数据传递给投资者以供其作出相应决策。这个平台将各类不同的经济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事供应链金融活动。金融服务则是供应链金融中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组成。一般而言,这类平台上聚集了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保理机构甚至P2P 以及小贷公司。


流动性平台将直接促进资金放贷和信用增强,同时根据供应链金融产品定价或者收益设计,促进供应链参与各方获得相应的利于与回报。垂直化是供应链金融最终实现产融结合的途径。在生产领域,供应链金融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产业提供定向化、整合化与流程化的金融服务。例如陕鼓动力。在物流领域,供应链金融将促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得传统重资产区域性物流转变为广域型轻资产物流服务商。在贸易流通领域,供应链金融将实现产业深度分销,使得传统贸易零售服务渠道得到下沉,业务领域得到拓展,最终成为一体化贸易零售服务提供商。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将促进传统借贷服务向全产业金企融合型服务转变。

3.3

供应链金融生态顺利运行的关键?


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时代要顺利运行必须拥有聚合性、丰富性与自循环三种特性。聚合性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与产业必须是一个聚合体,在这个聚合体中能够承载多种功能性主体,能够满足多种利益主体的诉求。在聚合生态中,上游的制造商、下游的经销商、第三方物流、风险承担者与流动性提供者甚至到客户终端都能通过虚拟化的平台有机融合在一起,提供供应链整体的运营效率。


丰富性指的是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中需要提供比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更有广度与深度的服务。广度这体现在跨地区、跨产业、跨部门的综合调配。深度主要体现在比传统信贷金融服务更进一步的结构性金融创新服务,如一站式支付、全产业链融资等。自循环体现在线上线下实现O2O 闭环服务与产业金融能形成产金回路上。线上线下O2O闭循环必须通过线下真实供应链场景搭建、底层数据收集与线上大数据分析与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用户的粘性,提高渗透到客户供应链底层的服务能力是关键。另一方面,产金回路是一种将供应链生态与金融生态良好结合、互动的能力,是一种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同时也是整体供应链金融产生价值的关键点所在。


4.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空间超过万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全国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在26 万亿以上。假如用这些应收账款当作银行贷款的潜在抵押品加以充分利用,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 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 万亿元左右。根据统计,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刚突破8 万亿,这说明未来可以挖掘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判断,在利差收入下降后,中间收入将成为银行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实体经济也将通过切入金融产业,提供利润率,由此双方都有动力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们根据2012-2014年三年的行业整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符合增速来看,目前周转天数符合增速排名靠前的行业分别为:钢铁、机械装备、有色金属、化工、商业贸易、建筑材料。我们认为在这些行业里面优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切合行业当前存在问题的需要,顺应行业规律的发展,因此也最容易获得成功。


从个体企业的角度,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利润有极大改善。例如京东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根据京东14 年的披露,该项交易金额已达到10 亿元规模。如果供应商参加了京东的“应收账款融资”计划,正常情况下京东会在收货后40 天通过银行付账,但在这个计划里,供应商只需3-5 个工作日就能够从银行拿到部分货款,进行下一轮的周转,而京东会在原有的40 天账期时限里,将资金付给银行。目前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年利率是7%-8%,但目前业内普遍的年利率是20%。同时,我们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通过收购购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了支付业务许可证,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企业不仅能够更高效的利用平台沉淀的资金,同时也将扩大金融业务至消费金融。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更多关键词,请到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获取更多干货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sinotf(备注合作事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