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完美的自己,交朋友
今天我们不聊互联网,不聊商业,聊聊诗和远方之外的……不完美,迷茫和遗憾。
#本文建议仅适用于完美主义者,慎入。
一篇短文
初中时刚刚有了自己的电脑,为了练习打字,我把自己当时的一些文章录入了电脑。十几年过去了,换了许多台电脑,坏了若干个硬盘,感谢网络硬盘们,这些文章居然健在。
今天整理文件时,刚好又看到了其中这篇初中一年级写的《时间》,拿出来读一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应该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吧。从小学开始,我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精打细算,分秒必争,用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美曰其名叫“时间管理”。
更早的时候,我的童年其实还是开心快乐的,在农村和城市都生活过,插秧种豆养鸭子,集邮造纸玩航模,办公台上练书法,屋后伙伴玩泥巴,象棋围棋飞行棋,跳到田里抓青蛙。都是多么快活的经历,再后来就很少这样的玩耍了。
过度追求时间的利用,膨胀的求知欲,快速滋长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在一个少年的身上凸显。甚至的,我在试图用极度理性的思考塑造、调整自己“感性”的性格,制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记忆静静地停在了十几年前的一本书上,是它告诉我,人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还有更多的书告诉我,要自命不凡,要立大志做大事。可它们没有告诉我,自命不凡的人总是不快乐的,因为他觉得这本就该是他的,所以得到了没快乐,没有得到就不开心。
……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幸福公式”
幸福 = 效用 / 欲望
效用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大概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或者成果吧。欲望太大了,就不幸福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段插曲
我的童年还有一段插曲。在写出上面那篇短文的年纪,我也很羡慕那些“神童”,期望自己有一天能跳级,能年少成名。于是看了不少关于神童的书,了解关于他们的故事。甚至我还看了关于父母如何才能教育出神童的书(这种书恐怕现在的很多父母依然爱看),然后告诉我的父母要怎么教育我。
当然结果大家知道,我没有如愿以偿。
就像大家熟知的《伤仲永》,在这些书里我知道了,神童们大多过得并不快乐,他们活得不自然,他们和身处的世界格格不入,所以后来他们前途也并没有外人所期待的那么光明。
在新闻里,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例子,比如魏永康辍学回家俨然众人,比如林嘉文青春陨亡引人唏嘘。
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神童呢?
一场讨论
微信群里,朋友们在讨论有了孩子应该怎么教。
有人说,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看书的习惯。
我说,小孩子小时看书,是个好习惯,但就怕消化不良。不但内容常常不好消化,后果也难消化。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喜欢上看书,我变得很宅,因为书里的世界很精彩,所以跟同龄的伙伴也越来越难有交流的话题。这个痛苦,父母是否准备好去帮孩子化解?
有人说,只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我说,如果寄希望于让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当你面对孩子的同龄人都学会各种乐器,参加各种比赛,成为各种学霸时,他/她自卑了,你要怎么办?我们这代人受够了父母们关于“隔壁家的孩子”的聒噪,总不希望再让这种不开心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吧。
从小看书和健康快乐并不矛盾,对比也是逃不开的。重要的是作为父母自己就得能正确的对待看书学习,对待孩子间的对比,并且也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
父亲就曾跟我说过,我从小读了那么多“大部头”经典名著,真不知对我是好事还是坏事。那些史书,那些名人传记,那些科学读物,那些所谓的中外名著,在年少时读来,未必真理解得了。特别是经典的消化,更需要充足经历的支撑。那种感觉就像令狐冲吸了那么多人的真气一样,消解不了,痛苦万分。
“令狐冲体内十数股异种真气正自纠缠冲突,搅扰不清……已痛到了极点”
——《笑傲江湖》
一个朋友
书已经看了,“真气”已经吸了,它们就成了你的一部分了,是无法刻意忘记的。它们在体力,消化不良怎么办?
先看看高晓松的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我听说过,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打败自己”;也听过“追求卓越”,追求极致。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曾经很认同。
可乔布斯对iPhone追求再极致,iPhone不是每年都做出来一个更好的么?
与其打败自己,不如接受自己,和不完美的自己,交朋友。平和的接受自己体内的“真气”,那它们来日就必会自己找到去处。
跟高晓松的“慌张”一样,在找到这个办法之前,我经过了非常痛苦的过程。我常常会帮一些学弟学妹、朋友梳理困惑,倒不是自己有多能,而是我深知这种“消化不良”的痛苦,体会更多些,更能有些同理心吧。
这个过程,我又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有句话,叫“不破不立”。
有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
有句话,叫“小病不断,大病不患”。
每一次自我认知的重新构建,都必然源于内心的崩盘。而崩盘的原因无非是内因或外因,通常会是外因,但威力最大的却是内因。
这个内因,就是“消化不良”,或者叫“迷茫”,它源于内心与现实的格格不入。
和不完美的自己交朋友,它们会是明天你重新构建自我认知、下一次成长飞跃的来源。
共勉。
后记
本文的初稿是2013年就写的,写完就放在公众平台后台,没有发出来。最近才又看到,再读,再改,再发出。时间又一次跟我开了玩笑,2002年的观点,2013年的评论,2016年的修订,十几年间,一场文字的穿越剧,一次次的遗憾,一次次的反思,不知道下次再看到这篇文章,我会在想什么。这也是不完美的魅力吧。
我还在想,等我有了小孩,是不是我就应该不让他/她去碰家里那些该死的书,或者给限制只能看某些书?……我知道这不现实,我也没有这个权力,就像父母当年也管不住我看的书一样。
我只希望他/她能喜欢上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你呢?
送上一首应景的音乐。
P.S.告诉大家一个微信的彩蛋,微信iOS版,播放音乐后,在微信首页播放器点进去,摇一摇,开启连续播放朋友圈音乐的彩蛋。如果不明白,在我的公众号里回复“彩蛋”,用截图告诉你怎么办。
关注“行者慎思”,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试试吧
本文来自陆树燊的公众号“行者慎思”,微信添加好友 shensing 或者扫描二维码可以订阅。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众号信息,内容必须与本文保持严格一致。
标题图来自:pixabby.com 免费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