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么?

陆树燊 行者慎思 2023-12-24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么?中国人的香火情结、某些地区一定要生男孩的思想根源在哪里?另一方面,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生小孩了?为什么这一代的年轻人与长辈很难和谐相处?


祖宗崇拜

  1. 1. 许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主要是对比西方一神教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虔诚信徒和宗教至上。但中华文明虽是个世俗文明,却历来不缺信仰。我们的传统信仰就是以“祖宗崇拜”和“先贤崇拜”为基础,逐渐加入佛、道元素和历代圣贤元素的一个信仰系统。

  2. 2.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一文中说:如果这种实践(祖宗崇拜)可以称为宗教,它也是没有教条、没有超自然主义的宗教。它将生死当做生物学的事实,可是有心理学的效果:使人从人生短暂性中“得救”,得到对人生彼岸的真情实感。通过祖宗崇拜,人能得救,不需上帝,不需拯救之神。

  3. 3. 这种祖宗崇拜在今日的一个典型遗留是某些地区“一定要生男孩”的观念。为什么一定要生男孩,是有皇位要继承么?因为在祖宗崇拜的信仰体系里面,只有男丁可以继承血脉,或者叫“续香火”。为什么要续香火呢?因为这套系统认为:人死了上天,只有后人给先人烧香、烧纸,祖先才有东西吃,才有钱花。我们熟悉的祠堂、扫墓、“侍死如侍生”,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如果谁断了香火,过去了“那边”,无颜见列祖列宗。这种观念也深入到群众的思想中,所以如果哪一家生不出男丁,可能会纳妾,可能会休妻再娶(陆游跟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主要就是这种)。再要不就是从旁支亲戚那边过继,或者让女儿招婿入赘,实在不行还可以养子(刘备当年老来无子,收了养子刘封就是这种情况)。更有甚者,比如说大家族中的某一房男丁死了,留下“寡嫂”,家族甚至会给这个寡嫂再招赘婿进门,让他们(两人都是外姓)生的孩子续这一房的香火。(古代女人是入不了族谱的。现代我们看到许多地方修族谱开始会把女儿也写进去了,这是一种进步。)

  4. 4. 恰是这么多为了继香火的招赘和过继手段,使得如果从基因的角度去考证,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的基因根本不纯粹。

  5. 5. 以小见大,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个以血统为根基的文明,而是以文化认同为根基。韩愈有名言:“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后来雍正正是引用了这句话来论证满清为中华的合法性。

祖宗崇拜的根源

  1. 6. 聊起这个话题,起因是和一些潮汕老乡聊到:外界对潮汕人的偏见“一定要生到男孩为止”——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潮汕家庭都会这样,还得看该地区、该家庭的现代化程度。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祖宗崇拜不只是一种个人信仰,它是社会化的:如果生不了男孩,没有人传宗接代,有的人就会怕被人看不起而重男轻女,生不了男孩死命生,生了女孩不重视、不待见。我甚至见识了同班成绩优异的女同学,被家里要求从初中退学去打工,去供学渣弟弟上学——人穷志短如斯,愚不可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原本有机会翻身的家庭就是被这样的愚昧观念糟蹋了。

  2. 7. 这种落后观念不分地域,在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全国各地出现各种“超生游击队”,85年四川农民曾应龙选择称帝,占领医院,封40几个护士为“妃”,为的也是多生男孩。

  3. 8. 早些年政府、社会精英们不断地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希望移风易俗。但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大概只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能通过思想觉悟的提高实现自主决策。要知道,家族不只是一个生活单位,它还是一个生存单位,还是一个生产单位。只有在大城市,人脱离家庭、脱离家族的束缚才可能获得更大的自我空间,或者说决策自由。城市化把家族拆小、让亲戚间的互动变少,让宗族的关系变淡,才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这种通过血脉建构的信仰体系。

  4. 9. 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不只是为了“养儿防老”,更是为了家族的生存需要。旧社会个体生存能力很弱,人只有依赖着家族才能协作生存,而在农业化时代,男丁代表着生产力,代表着战斗力:没有男丁、没有足够男丁的家庭就会饿死,就会被欺负。这无关道德,无关思想水平,这是非常底层的生存需要。只要生产力水平不提升,只要不实现现代化,重男轻女的观念就改变不了。

移风易俗的时代困境

  1. 10. 移风易俗,意味着原来信仰的崩塌,至少带来两个问题:首先,当上一代人信仰祖宗,而新一代人不信或者不在乎了,代际矛盾会爆发,最终总要有人屈服,谁屈服呢,总得有人负重前行,但不管谁屈服,这两代人真的很难和谐,这就是现在普遍讨论的“原生家庭”问题——也许不是什么原生家庭问题,它本质上是社会变迁让这两代人去承担了。

  2. 11. 另一方面,当新一代人的祖先信仰崩塌,又没有新的信仰,会迷失,会挣扎,会痛苦。这其中,会出现一些无边界的人。敬鬼神敬祖先,本身就有还一层意思是“敬畏”。现在在思想上切断个人与前人、后世的联系,必然导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潮泛滥,社会的道德水准是必然下降的,社会对“延迟反馈”的耐心也会变弱。都说现在“笑贫不笑娼”,因为贫的伤害是马上的,娼对社会伦理的伤害却是滞后的。

  3. 12. 但这两方面的影响,作用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一个更直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生孩子?以前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养儿防老,当这个故事不成立了,“为什么要生孩子”就从不是问题变成巨大的问题——特别是当原生家庭不和谐,个人的痛苦不断地打击着新一代人创造下一代的动力。当国家政策从“计划生育”变成“鼓励生育”,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

  4. 13. 选择一种信仰,本质上就是“臣服”一种思想,也是人生决策的一种“偷懒”,把不确定性、未知和对现状的不满交给上帝、佛祖或者祖先,或者是“自然规律”、“历史规律”……

  5. 14. 旧秩序在瓦解,但新秩序尚未建立。我们正处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状态之中。乱序和冲突让人不满,但说实话,回到每个个体,我们都应该庆幸生在这样的时代。毕竟我们有自由重新选择自己的“信仰”,但我们也是不幸的,我们要天然的比先辈、比其他族群多了一堆烦恼。

  6. 15. 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也需要社会伦理的现代化,需要“信仰”体系的现代化。


全文完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行者慎思”。作者陆树燊,行者慎思科技咨询、慎思学社创始人,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微信:shensinside)。

  • 题图由midjourney生成。

  • 本文初稿源于我的每日写作分享计划“Shens前沿观察笔记”第54篇,欢迎更多读者扫码加入社群参与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