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中军之路:从马场到松美术馆

2018-02-01 王金坪 收藏杂志

位于北京顺义温榆河畔的松美术馆,颜值极高,简约到极致的几何造型,棱角分明的纯白墙体,似无人间烟火气。


松美术馆外观


如茵绿地、199棵姿态迥异的俊松,与建筑相映成趣。当风抚过松枝,斑驳的暗影与白墙,宛若一幅水墨画。


在东西两端,则分别是古建和老牌楼。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柔和与刚健在此融合,“京城最美美术馆”实至名归。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美术馆主人王中军无疑是重量级收藏家,他多年来的珍贵藏品,也在松美术馆揭开了神秘面纱。


王中军


踏上收藏这条路


收藏对王中军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9岁那年,王中军进入北京市少年宫学画,梦想有一天能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一名画家。然而,生存现实让他的画家梦搁浅了。这于他而言是一个遗憾,但也为今后的收藏埋下了种子。


20世纪90年代末,王中军在美国工作时收藏了第一幅画。有一次,在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画廊里,王中军看了中国留学生李凯的展览。作品画的是故宫。李凯曾在故宫工作过很多年。当时故宫一群从事艺术行业的,后来多成为美国著名美术馆的东方专家。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和家居装饰的需求,使王中军决定买下一幅画。


收藏是条“不归路”,一旦启程,想停下来都难。拥有了第一张画,再见到喜欢的就收不住手了。“很多人不理解,花那么多钱买艺术品干嘛!其实,每次买完艺术品,我都会后悔,但是下次遇到,还是会买,忍不住。这么多年来赚的钱基本都买艺术品了。”


每到一个城市,不管度假,还是出差,王中军总要利用闲暇时间逛美术馆、画廊。几乎每年都会去巴塞尔博览会、威尼斯双年展等比较重要的展览、博览会,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艺术品对王中军而言,是戒不掉的瘾。商场上的王中军无疑是个枭雄,但再强悍的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这时王中军喜欢安静地坐在画前神游,放空自己。


艺术品不仅是他的乌托邦,也是他与父亲沟通感情的主要谈资。因为父亲擅长书法,所以他们每天不仅仅谈论家长里短,还谈论艺术,分享心得,多了一个沟通的机会。父亲已经87岁,原本他不懂王中军的画,最近居然也开始夸赞王中军的画好看,理解、接受了抽象艺术。


收藏五阶段


王中军是性情中人,最初收藏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审美喜好,比较随意。每位喜欢的艺术家作品,少则买七八张,多则藏一二十张,如艾轩的作品就有20多件。20年来,王中军到底积累了多少件作品,他自己也没有统计过,帮他梳理作品的策展人常天鹄也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字——油画至少几百张,还有数百件向京、瞿广慈、李象群等的当代雕塑。


人的喜好不是一成不变的,王中军也不例外。某段时间,他会疯狂喜欢某种风格,过段时间又开始追崇另一种风格。整体来看,他的收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偏好学院派艺术,基本为自己熟知的写实油画,如靳尚谊、艾轩、陈逸飞、杨飞云、王沂东、罗中立、陈丹青等人的作品,尤其是四川画派。


靳尚谊《小提琴手》  布面油彩  73.5×54cm  1979 年


陈丹青《西藏组画·牧羊人》 木板油画  80×52cm  1980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从文学到艺术都刮起一股伤痕风。最近,王中军在看《情满大杂院》,由此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伤痕艺术和文学的拥趸,但作品中却有很多他成长的影子。


他所喜欢的这些艺术家,或多或少有一些美国艺术家怀斯的味道,柔和、细腻、精练,又带有哀伤、悲凉的情调,特别是何多苓和艾轩。他至今记得收藏艾轩第一张画时的激动心情,挂在自家墙上日日观摩欣赏。后来,通过冯小刚介绍,王中军和艾轩成了好朋友。


第二阶段,本世纪初王中军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如曾梵志、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当代艺术代表着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王中军身处其中,选择收藏也在情理之中。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全家福》,布面油彩,99.5×130cm,1995 年


第三阶段,也就是在收藏当代艺术的几年以后,王中军开始收藏20世纪中国大师艺术。他个人非常喜欢常玉、赵无极、吴冠中、贺慕群,这些艺术家受法国艺术影响比较大,个性和艺术表现性非常强烈,将东西方味道结合得恰到好处,符合王中军的性格和兴趣,且这些人也对他重拾画笔之后的画风影响颇大。


赵无极《骑士》  布面油画  53×73cm


吴冠中《英国乡村旅店》  布面油彩  60×73cm  1992年


第四阶段,从2012年,王中军进军西方艺术收藏,比较集中于巴黎画派和印象派。莫兰迪、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罗丹、亨利·摩尔、培根等的作品都有涉猎,最引人瞩目的是拍下了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王中军特别喜欢梵高,尤其是他富有张力的笔触感。


乔治·莫兰迪 《静物》  布面油画  40×54cm  1941年


弗朗西斯·培根《抬手的男人》  布面油画  101.6×63.5cm  1960年


文森特·梵·高《雏菊与罂粟花》  布面油画  66×51cm  1890年


巴勃罗·毕加索《盘发髻的女人》  布面油画  92×73cm  1948年


第五阶段,也就是在这几年,他开始收藏古代书画,尤其是2016年拍下了曾巩的《局事帖》。王中军最近几年比较喜欢古代书画,尤其是书法,一方面是因为书法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另一方面,书法所书写的内容值得细细体会,如松美术馆古建中挂的《松间明月》。王中军偏好金石味和古拙风格的书法,不喜欢精致、拘谨、甜腻的书风。比如,他欣赏赵之谦、翁同龢等的“拙”。在绘画方面,他喜欢个性强、文人气比较强的艺术家,作品写意、表现、创意强,不喜欢过于复杂、工谨、程式化的作品,比如他喜欢“八大”,而不喜欢“四王”。


王中军的五个收藏单元看起来非常清晰,但在收藏中,他并没有刻意去规划收藏体系,只是时间久了,积累的作品多了,体系也就日趋丰满、完善。


在选择作品时,王中军首先考虑是否与自己的审美相符,有一些艺术家虽然非常红,但王中军接受不了。当然,尝试改变固有审美也是常有的事,“至今,对装置艺术仍然难以理解、接受,但是对材料相对接受了,原来特别迷恋油画,有一段时间非常排斥在画上贴布、报纸等,但是现在逐渐接受了,因为看得多了。不喜欢蒙德里安的作品,因为太过规矩,我更喜欢罗斯科、波洛克、德库宁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强,你不知道为什么他能鼓捣出这个东西,特别好。”


当然,王中军也会考虑到作品的商业价值,毕竟这是证明自己眼光的一种方式。


而当藏品越来越多,分享、交流的欲望也愈加强烈。3年前,王中军萌生了办私人美术馆的想法,松美术馆就这样诞生了。


从马场到松美术馆


现代气息浓烈的松美术馆来自于建筑老房改造。


这片地原来是王中军的马场。他喜欢马术,骑了20多年的马,在这里曾经有60位员工,养了60匹马。如今,在这个已经改头换面的院落里,只在美术馆东侧的草地边缘放了一尊马的雕塑,依稀可怀想昔日马儿驰骋的快意。


马厩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牌楼,盛装舞步的原址变成了一座古建,而当年空旷的跑马场变成了199棵松树和起伏的草地。


松美术馆外景


为什么是199棵古松?


松,是王中军的最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是“君子”的象征,四季常青,不畏严寒,傲骨峥嵘,无论视觉美感,还是精神寓意,都契合王中军对艺术的理解。于是,33余亩的美术馆院落只保留了松。


在中国,9是一个特别的数字,“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最初,王中军移来了99棵松树,但他觉得过于稀疏,难以成林,于是又增加了100棵。他希望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在这里感受到东方禅意,这也正是松美术馆之名的由来。


松美术馆的建筑空间有2000余平米。在构建时,王中军有两个初衷:一是节约,充分利用原有设施;二是简洁,以服务艺术为宗旨。所以,建筑设计师去除了原来维多利亚式建筑的符号,将一切转化为几何、净白。松美术馆演变成一座极具包容性和承载力的“艺术容器”。建筑传递出“净”之观感,“无为”之气息,不同门类、形式的艺术作品置之此处皆自然。


每到周六日,静谧的松美术馆就变得格外热闹,尤多年轻、漂亮的女孩。王中军笑称:“这里成了网红的地盘儿,专门来拍照的。”还有很多观众是带小孩来的,这是王中军最期待的结果。他希望自己的美术馆能够实现美育功能。


对于美术馆的未来,王中军表示,完全放权给自己的团队,他只有一点要求——高品质。不仅是展览的质量,还包括场馆的维护,甚至要求路面一尘不染,不允许草坪有一丝毛糙凌乱。对细节有如此极致、苛刻的要求,让外界对松美术馆多了一丝期待。


重温旧梦


松美术馆开馆展,名为“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为展览重点,包括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之作;“中国现当代艺术”展出了20世纪早期油画家直至当代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王中军的油画艺术”,则将其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展现给参观者。


外界对王中军的印象首先是企业家,然后是收藏家,而王中军对自己的定义顺序则是艺术家、收藏家,最后才是企业家。


5年前,王中军去冯小刚工作室,恰好见他在画画,手痒之下就让助理买了一套画具试试手,没想到重握画笔的瞬间,他就找回了熟悉的感觉和创作的冲动。从那以后,画画成了王中军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办公地点都挪到了画室,这个搁浅了20多年的旧梦终于实现了。


王中军说,他画画跟收藏一样,也是阶段性变化很大,毕竟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会随着年龄、阅历、视野、社会环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聊一次天,出一次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如今,王中军放弃了早年学画时痴迷的写实风格,选择了抽象与表现,尤其偏爱大尺幅、单色、抽象的画,喜欢奔放洒脱的笔触,乍一看会有梵高的影子,只不过相较于用颜色组织画面关系,他更喜欢用碎线,这源于他的钢笔速写功力。


王中军《威尼斯古根海姆美术馆》  布面油画  60×90cm  2013年


王中军《青花瓷与白菊花》  布面油画  90×70cm  2016年


他本就是一个率性的人,抽象艺术更容易让他保持放松状态,而另一方面,审美的洞察让他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建筑领域,以前人们喜欢复杂美,现在喜欢极简主义,是因为建筑师创新做了这样的建筑。绘画也是如此,一开始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罗斯科挂块儿颜色就成为大艺术家了,但是时间长了就看习惯了,改变了绘画美学。所以,艺术是引领潮流的。现在全世界流行抽象艺术,很多空间需要挂富有想象力、表现力的抽象艺术。”


对王中军而言,虽然艺术之路走得有点迂回,但是商业助他实现了艺术梦,而且比之前的画家梦更为广阔。今天的他拥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和更自由的心态。无论收藏,还是创作,他都是幸福的。


 备注:本文刊登于《收藏》杂志2018年第1期,总第343期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

可直接在收藏微店订阅2018年《收藏》杂志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王金坪

微信运营合作请发邮件至

libin@artyfun.com

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杂志

❸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关注《收藏》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