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卖光国内所有地产项目,中渝置地出走海外成唯一出路?

2017-08-25 吴鸣洲 国际金融报

8月25日晚间,中渝置地公布2017年中期业绩报告,营业收入0.62亿港元,同比减少91.76%;净利润为0.6亿港元,同比增加87.5%。

然而,真正让中渝置地广受关注的却是8月22日的一则消息。

消息称,有意购买伦敦项目Nine Elms Square的万达在最后阶段放弃收购,最终这笔40多亿的交易由富力地产和中渝置地接盘。

该消息随后被富力地产财务主管Michael Lee所证实。

相较于万达集团和富力地产,同样身为此次交易主角的中渝置地似乎有些名不见经传。  

事实上,作为“西南地产王”的中渝置地也曾风光一时,然而2015年的战略转变让其规模骤降、利润缩减。  

这不禁令人联想,中渝置地是否是无奈之下才出走海外……  

频繁投资海外

据记者了解,参与收购伦敦市中心Nine Elms Square(九榆树广场)大型开发地块并不是中渝置地的第一次海外收购。

▲ Nine Elms Square(九榆树广场)

进入2017年,中渝置地就开始频频布局海外。

年初,中渝置地以2.9亿英镑买下了伦敦地标物业之一的One Kingdom Street(沃达丰总部大厦),持有此项目100%权益。该大厦提供约26.5万平方呎(2.46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空间及若干停车位,目前所有写字楼楼面均已租出,租金收益率约为每年5%。

▲ One Kingdom Street(沃达丰总部大厦)

5月,中渝置地以11.35亿英镑买下伦敦金融城内最高的利德贺大楼,持有该大楼的100%权益。这栋大楼超过46层,由约61万平方呎(5.67万平方米)的超甲级写字楼、零售及附属楼面组成。目前所有写字楼楼面均已租出,租金收益率约为每年3.5%。

▲ 利德贺大楼(最右)

根据中渝置地2017年中期业绩报告,九榆树广场提供约2300万平方呎(255.56万平方米)的住宅、写字楼和零售空间,但是官方尚未公布中渝置地和富力地产的出资比例和所占权益。

关于此次价值4.7亿英镑的地块交易,中渝置地投资者关系处负责人表示,不清楚该交易的具体情况。

富力地产公关部门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目前暂时不对外公开此次收购的细节。

据记者统计,中渝置地于伦敦前两次收购共计投入14.25亿英镑(按截至发稿前汇率折算,约为121.55亿人民币)。

与海外收购的频繁动作相反的是,中渝置地将内地所有项目全部出售。

中渝置地官网显示,截至3月23日,公司在中国内地已经没有任何土地储备。

曾经作为“西南地产王”的中渝置地,即便是在有着“重庆李嘉诚”之称的张松桥掌控下,如今也早已被几乎同期成立的龙湖地产甩在身后,望尘莫及。

而狂甩国内地产项目之后又强势投资海外,这番动作似乎让人有些不解。

高端住宅抢占市场

身为中渝置地的创始人和实控人,张松桥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军房地产行业前,张松桥做的是从香港采购电子产品到重庆销售的贸易生意。

1992年6月,有了一定财富积累的张松桥和同样经营电子产品起家的曾维才“一拍即合”,成立了重庆中渝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当时内地地产界对“高档住宅”还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在香港半工半读过两年的张松桥率先在重庆渝北区圈地2200亩,其中800亩开发了时至今日仍然在当地赫赫有名的豪宅大盘——加州花园

加州花园的一炮而红为张松桥在重庆业界打出了名气,随后张松桥在重庆又相继参与了汇景台、加州城市花园、重庆大学科技园、中渝科技楼等多个大型房产项目,总投资估计达数十亿元。

中渝物业发展成为当时重庆高端物业开发的领军者。

2006年,张松桥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其创建的中渝物业发展以33亿元出售给壳公司确利达,并且注入其在重庆拥有的11块土地资产。随后,确利达更名为中渝置地,中渝置地正式在香港上市。

此时,重庆龙湖地产和成都蓝光地产等西部龙头开发商还在为上市奔走。

借壳上市成功后,中渝置地在深耕重庆的同时,一边抢占成都、西安、昆明这类西南区域重点城市的项目资源,一边还布局四川达川、贵州贵阳等地,这也凸现了公司“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做好西南市场”的地产战略。

区域布局成枷锁

中渝置地的转折点是在2014年。

首先,合约销售额下跌。2014年前公司的合约销售额一直是上升的,2013年达到顶峰,为97.76亿元。随后,业绩像是被拦腰斩断了般,2014年的合约销售额为57.54亿元,2015年只有50.89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公司库存占总资产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14年库存为250.78亿港元,占总资产比例为50.44%,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巅峰。

一年后,营业收入剧烈下降。中渝置地在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66.20亿港元,同比下降35.73%,当然这其中也有公司不断出售地产项目的原因。

而此时,已经逐渐褪去重庆的标签,业务遍布中国长三角、西部、环渤海、华南和华中32个城市的龙湖地产,在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474.23亿元,远远超过中渝置地。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中渝置地的区域局限性较强、腾挪空间小,这是造成其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和全国性的房企相比,中渝置地也更容易受到房价的影响。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中渝置地的产品区域分布确实会影响业绩,导致其盈利空间小、资本的积累速度较慢。相反,类似龙湖地产、金科地产等企业则全国性扩张比较快。

预判错误弃项目

从公司大事件来看,中渝置地在2014年没有收购任何新的土地。随后在2015年开始上演售卖资产大戏,共计出售7处资产,带来约23亿港元的出售收益,剩余的两处资产也于2017年4月前完成交割,带来2.74亿港元的收益。

对于中渝置地此番动作的原因,公司年报指出,由于报告期内中国经济放缓,持续实施物业限购政策以及楼市情绪低迷,2015年中国楼市出现衰退。住房需求持续高企的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而二线城市房价持平或下跌。

公司预期中国经济于可见的未来将不会恢复增长势头,这会减少市场对住宅及商业空间的需求。此外,公司还预期市场的新增供应会不断增加。

言下之意是未来房价下跌的可能性更大。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来说,2014年是一个低谷期,面临去库存的压力,房价也有轻微的下调压力;2015年,由于去库存基本完成,房价相对比较平稳。

这与公司年报的描述基本一致。

但是张宏伟还指出,2016年和2017年两者的房价开始上行,其中成都房价涨幅更大。

这就与公司对于未来的预期相矛盾了。

对于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误判,或许是中渝置地放弃内地地产项目的原因之一。

海外投资利弊

2017年5月,中渝置地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黄志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指出,开发业务是整个项目建完之后,要通过卖掉物业来实现变现的过程,而投资业务是整个项目都卖掉,实际上也是一个变现的过程。未来公司的业态组成是一个开发和投资的组合,具体的比例没有固定的数字,主要是看机会,还有投资物业给公司的回报能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开发业务带来的收入更高,而投资业务的现金回流更快,两者结合或许能够给中渝置地收入和现金流带来平衡。

黄志强还表示,公司从来没有停止在内地寻找投资的项目。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中渝置地对外公开的都是海外投资项目,似乎投资内地的意愿并不强烈。

对此,严跃进认为,对于中渝置地这类本身实力相对偏弱的企业来说,投资国内项目有一定的压力和难处,尤其是国内很多土地市场的拿地成本较高,而投资海外则是为了规避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各类投资风险。

2017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为0.62亿港元,净利润同比上升87.5%至0.6亿港元,净利率为92%,远超过去年同期(4.26%)。其中,净利润的大幅增加是收取自利德贺大楼卖方的租金补充1.02亿港元的收益等。

据媒体称,利德贺的租金收入每年约为4020万英镑(约3.9亿港元)。虽然仅为2014年营业收入(103亿港元)的3.8%,但是可以看出,海外投资对于当下的中渝置地的盈利能力还是有着较大的贡献

2017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为42.46%,同比增加了约30个百分点,但是对比2015年清算资产前的资产负债率均在60%以上,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仍是有所优化。

中渝置地在一系列的海外并购之后似乎略有好转,但是这种好转和以往作为物业开发商的规模和营业收入相比,却又是微不足道。

值得注意的是,8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的文件,提到要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并须经境外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现在中渝置地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不言而喻……

见习记者 吴鸣洲


▼ 好文推荐



国际金融报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