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泰资管拿下第13张公募牌照!华林证券排队中

2017-12-22 吴梦迪杨月萦徐蔚 国际金融报

日前,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中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得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在资管行业严监管、去通道、降杠杆的背景下,这是证监会2017年向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批出的唯一一张公募牌照。

此外,华林证券的公募业务资格也于12月获得受理,并在近日补正了申请材料。在业内人士看来,通道业务的持续压缩,“去通道、去杠杆”背景下,倒逼资管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券商资管必须考虑新出路。

▲ 图片来源:证监会网站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在大资管统一监管时代下,追求公募牌照的券商也越来越多。走公募化道路,成为券商资管进行业务转型的方向之一。

券商资管分化明显

券商资管的管理能力究竟如何?为什么要向公募业务转型?

《国际金融报》记者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梳理,截至9月30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7.37万亿元,较今年二季度末规模下降了7228.32亿元。其中以定向资管计划产品为主的券商通道业务仍然持续缩水。相较于二季度末,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产品规模三季度末减少了7163.02亿元,产品数量减少了379只;集合计划产品数量增加了100余只,但资管规模减少了293.3亿元。

通道业务占比较高的券商资管规模20强公司三季度有不少出现大幅缩水,有三家公司月均规模缩水超千亿元,其中海通证券资管缩水最为严重,接近2000亿元,排名从第6跌至第11位。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也缩水1212亿元和1060亿元。华泰证券资管缩水规模也超过800亿元,其排名也从第二跌至第三位。

记者了解到,券商资管规模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意味着,“去通道”、“降杠杆”正在剧烈影响着整个券商资管行业。“向主动管理”转型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压力下的必然抉择。

从三季度券商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看,排名前20的券商累计3.37万亿元。其中,东方资管主动管理规模增长最多,较二季度末增加82.97亿元,长江资管和招商资管主动管理规模增长超过40亿元,银河金汇资管则以763.84亿元的三季度主动管理规模首次跻身行业前20名。

“通道业务进一步萎缩,这是必然的趋势。”一家中型券商资管公司副总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资管市场的裂变将不断加深,券商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才能脱颖而出。”

获公募牌照券商资管增至13家

随着中泰证券资管拿下公募牌照,获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增至13家,其余12家为东证资管、浙商证券、华融证券、山西证券、国都证券、渤海证券、东兴证券、中银国际、北京高华证券、财通证券、长江资管和华泰资管。

▲ 当前已有公募牌照的的13家券商资管,数据来源:Wind

据记者了解,中泰资管此次获得的公募牌照,是证监会在2017年向券商资产管理公司批出的唯一公募牌照。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三季度,中泰资管主动管理规模为1531.77亿元,排名全行业第8位。中泰资管董事长章飚表示,在获批公募资格后,中泰资管将积极准备公募产品,争取早日面市。

尽管已经有十余家券商资管获得公募牌照,但是从之前12家已获批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家券商在公募上的发展参差不齐。中银国际和东证资管产品规模分别达到了698.25亿元和677.07亿元,华泰资管、东兴证券、长江资管产品规模也过百亿,但国都证券、渤海汇金证券资管公司产品规模却不足10亿元,而两年前获批公募资格的北京高华仍未发行公募产品。

从产品类型上看,即使拥有了公募牌照,但是业务如何还是要靠产品说话,主动管理能力的变化对公司的发展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当前券商资管的公募产品类型依然较为单一。三季度券商资管申报的10只产品中,仅有3只属于混合型基金,其余7只均为债券型或货币型等低风险类产品,券商的研究和主动管理水平没有得以充分体现。

相反,规模和业绩表现比较好的产品,基本都是在主动管理型产品上发力比较大的产品。比如中银国际证券、东证资管、华泰资管。在产品数量上,东证资管以30只(合并基金数量、下同)数量稳居首位,其中有12只是偏股型混合基金;中银国际发行产品数量也达到了10只。上述两家成为仅有的产品数量超过10家的券商资管。而在产品业绩上,东证资管旗下的“东方红”系列产品2017年领跑整个公募市场。

但同时,券商对公募牌照资格的争夺仍然积极。据了解,国金证券也在去年10月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申请材料,目前没有获批消息。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监管层对公募牌照的审批速度明显放缓了。但并不是针对券商资管,基金公司也很难拿牌照,从券商资管来看,首先,符合条件的券商并不多,以前的资管都是赚通道的钱,既没有投资管理方面的人员配置,也没有这个动力去做主动管理。现在监管的压力下都说要谈转型,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来的,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期。”一位大型券商资管公司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部分早期拿了牌照的券商在公募产品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优势,甚至很多机构无作为,监管后来牌照的发放其实也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态度上趋谨慎。”该负责表示。

利用“基因优势”转型主动管理

但对整个资管市场来说,券商资管面临的竞争对手远不止公募基金。在银行资管、保险资管、信托等群狼环伺之下,券商资管想分得蛋糕,核心竞争力何在?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分析师刘欣琦表示,“券商资管的核心竞争力有三,一是券商的全业务链条,二是研究能力,三是客户资源。”但是对于券商资管来说,这些“基因优势”早已有之,为什么以前没有发挥出来?

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卢亮亮表示,此前券商资管的风险累积点在资金池业务,而资金池业务天然的逻辑就是对资金进行重新组合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利润。不过,现在的监管导向相当明显,“要限制资金池,必然会在效率和利润两方面有所牺牲。”卢亮亮表示,“未来的监管应该是阶段性管理,渐进式策略管理资金池业务。”

卢亮亮认为,“大资管”并不意味着是各种金融产品的“垃圾桶”,而是要对客户需求的精准定位和有效回应,有针对性地为客户财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才是券商资管应该努力的方向。

申万宏源固收分析师孟祥娟也认为,在去杠杆的大方向下,券商资管需要依托自身优势,完成去通道,向主动管理转型。“券商资管的通道转为主动管理其实优势很明显。”孟祥娟表示,“目前券商资管中主动管理的部分为集合信托和定向资管中的小部分,当前券商仍主要以被动管理为主,主动管理比例较小。随着通道的逐渐收紧,券商将会一部分通道业务转换为主动管理业务。”

转型风浪已起,券商资管能否迎来波澜壮阔的未来,谁又能傲立在潮头,市场拭目以待。

记者 吴梦迪 徐蔚 杨月萦

▼ 好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