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扩容“一带一路”朋友圈

袁源 国际金融报 2019-05-25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这样描绘古代丝绸之路,“没有人能如岛屿,独立于世;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

近400年后,这一份对通商互联互通的愿景,依然适用。

“一带一路”倡议架设了一条交流的“桥”和“路”。倡议提出近六年,其框架下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一带一路”朋友圈也随之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有12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合作文件。扩容“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在政府以及企业层面的合作中,合作双方更看重并强调相互携手的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又一个新朋友来了。

瑞士联邦主席兼财政部长的于利·毛雷尔(Ueli Maurer)在4月23日率瑞士金融和经济代表团来到中国,访问上海、北京两地。

于利·毛雷尔来华,带来“大消息”。

按照瑞士联邦4月10日的决策,中瑞两国在毛雷尔访问期间就“一带一路”倡议签署有关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1

瑞士加盟意义不小


瑞士国土面积小,但与中国的往来,常有大作为。

瑞士有多个与中国的“首次”: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亦是首批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之一。

中立、发达,这两大“关键词”为瑞士这个新朋友的加入赋予更深层含义。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陆钢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次瑞士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不小的象征意义,“瑞士是欧洲的发达国家,且是一个中立国家,瑞士的加入破除了外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猜测,印证‘一带一路’倡议是纯粹的经济合作。此外,瑞士是金融强国,资金雄厚,长期秉持谨慎的风格,瑞士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投资显示出对这一倡议的认可,这对于全球资本市场具有指标意义,也显示出足够的支持力度。”

就在于利·毛雷尔签下这份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前,另一个国家的“加盟”也曾引发一轮轰动。

据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 ,3月23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同意大利副总理兼劳动和工业部长迪马约,在双方领导人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中意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大利也成为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七国集团”(G7)国家。


2

吸引力来自于市场


“一带一路”还将迎来更多朋友。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总理默克尔似乎对欧洲进一步与中国合作的前景持开放态度。

参考消息网援引德国之声的报道称,默克尔3月底宣布,德国打算在2020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举办一次包括所有欧盟成员国的中欧峰会。她希望届时欧盟也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开始扮演积极的角色。默克尔表示,虽然这个项目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还有待解决,但是这也显示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相互依赖。

法国也正在努力提高自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3月2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谈,表达出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两国元首随后还共同见证了双方多个政府与企业间合作协议的签署,其中,价值300亿美元的300架法国空客大单更是震动了法国和世界。

马克龙在去年访问中国时就曾公开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区域的和平稳定。法国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与中国加强对话、合作共享。

4月25日,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到访北京,他代表英国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哈蒙德来华之前,英国方面称,全球贸易对未来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创造就业、助力企业发展、促进贸易出口,并吸引对英的海外投资。

《每日电讯报》3月31日刊登评论称,英国也应该学习意大利自主行事,而不是寻求与欧盟统一行动。

据中国一带一路网消息,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意大利经济发展部的副部长米凯莱·杰拉奇称,意大利作为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很有新闻性,而且他知道还有两个G7国家要加入“一带一路”,但他“不能说出来”。

杰拉奇的话留下了悬念,也反映出“一带一路”愈发强烈的吸引力。

陆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朋友越来越多,其吸引力在于两个字:市场。

陆钢表示,除了欧美老牌市场,新兴市场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但新兴市场尚不成规模,并不是产品的终端销售环节。“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网络式整合新兴市场,打破隔阂,形成一个大市场,实现人员、信息、技术的自由流通。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沿线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发达国家获得规模效应。未来可期的是,整合形成的新兴大市场可望成为继欧美市场之后的第三大市场,并与欧美市场相互补充,相互受益。


3

第三方市场合作成趋势


朋友来了,如何一起携手走得更好、更远?

陆钢介绍称,“一带一路”是倡议,还未形成机制,目前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式有签订合作协议,也有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形式,这为双边合作提供行动指南,尚不具备约束性,或存在变数,但是一个好的开头。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开始向“更深更实”全面升级,到目前,“第三方市场合作”成为了一个重要趋势。

媒体见面会上,毛雷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此次中瑞两国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之前中国同意大利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有所不同,中瑞之间的谅解备忘录涉及调节中瑞企业在如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第三方国家市场如何进行合作,主要涉及合作规范。

毛雷尔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瑞士方面重视投资的可持续性,特别关注开发中的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瑞士驻华使馆也表示,中瑞签署这一备忘录的目的在于加强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第三方市场的贸易、投资和项目金融上的合作;双边合作将基于合作的基本准则,并遵守国际标准和沿线相关国家的立法。“作为中瑞创新战略伙伴的一部分,中瑞两国在第三方市场的贸易和金融双边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首创的国际合作新模式。2015年6月,《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概念。这一模式,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实现1+1+1>3的效果。

今年3月5日,“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陆钢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推行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是一种中国和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解决方式。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发达国家的参与,没有发达国家,“大合唱”唱不好。

目前,这一模式已经为很多发达国家所青睐。中国先后与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签署了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相关文件,还与一些国家设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如欧洲投资开发银行、法国有关金融机构等。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其网站上发布的题为《合作共赢无边界 共建“一带一路”》的报告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第三方市场合作有着广阔前景。

3月29日,“‘一带一路’倡议德国联邦协会”(BVDSI)成立仪式上,协会发言人冯·海尔多夫(Hans von Helldorff)表示,德国企业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与中方共同进入第三国的市场。

4月25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首届企业家大会上,新加坡工商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务集团执行主席张松声表示,新加坡企业在东南亚、南亚有较长时间的经商经验,熟悉当地情况。如果中新两国企业能够携手到第三国发展,中国企业可以少走点冤枉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新加坡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开拓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新加坡设立亚太乃至各级总部,积极联合新加坡企业“走出去”。

目前,第三方市场合作尚没有太多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但此前,中国商务部长钟山针对中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出的三点建议或许可以做一借鉴,其中包括探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优先区域和重点领域;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引导企业到东道国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和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洽谈会、交易会和联合出展,为两国企业合作牵线搭桥等。

延伸阅读

推进“一带一路”,伦敦金融城大有可为

专访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凯瑟琳·麦吉尼斯


在伦敦金融城这个面积不大的区域中,云集了250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和众多金融及法律服务专家。

4月25日,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凯瑟琳·麦吉尼斯(Catherine McGuinness)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伦敦金融城可以充分发挥特殊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

对中国态度表示赞赏

接受采访当天,麦吉尼斯刚刚结束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资金融通分论坛的讨论。

针对“资金融通”这个话题,麦吉尼斯表示自己很感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资金融通变得更加多样化。随着更多项目的开展,我们可以从私营部门、多边开发银行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此外,审视项目的透明度、财务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也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这些项目提供融资,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麦吉尼斯还特地提及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资金融通分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据财政部网站信息,刘昆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在各方努力下,多元、包容、可持续的“一带一路”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多元是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多渠道资金汇集;包容是凝聚各方共识,实现发展红利共享;可持续是倡导绿色理念,防范债务风险,实现健康和谐发展。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融资安排,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一项长期任务。中国财政部将继续与各国财政部门、多边开发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融资体系。

麦吉尼斯对于这一表态表示赞赏。

伦敦的天然优势

英国向来在金融合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英国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也是继中国之后,第二个向亚投行专门基金注资的国家。英国还率先共同核准并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带头设立了“一带一路”特使和专家理事会,宣布支持250亿英镑“一带一路”亚洲项目。英国渣打集团更是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100亿人民币“一带一路”项目授信贷款谅解备忘录,还将在2020年底前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至少20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

麦吉尼斯强调,伦敦金融城的金融生态体系在广度与深度上具有突出优势,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大有可为。

“伦敦金融城金融专业服务部门能够为工程提供诸多服务,涉及工程评估、设计项目融资、提供风险管理等领域。此外,英中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能够超越双边并延伸至第三国,其中存在有利条件,如沿线不少国家与英国司法体系类似等。”她表示,伦敦是获得资金的门户。

此外,伦敦金融城致力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去年,伦敦金融城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依据2017年底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达成的成果,绿金委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共同参与了原则的起草工作。该原则在现有责任投资倡议基础上,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提升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就在4月25日,伦敦金融城宣布,来自世界各地的27家公司签署了一系列“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指南。

“这些原则是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之旅的开始,为企业和组织如何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纳入‘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框架。我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公司签署这些指导方针,并希望更多公司加入。”麦吉尼斯告诉记者,“我期待着英国就与中国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确保‘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和环保进行对话。”


延伸阅读希望帮助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专访菲律宾丝绸之路国际商会创会主席蔡聪妙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一天,《国际金融报》记者有幸见到前来参会的菲律宾丝绸之路国际商会创会主席蔡聪妙,并请他为赴菲投资者支招。

对接菲“大建特建”计划

提及“一带一路”倡议,蔡聪妙表示,该倡议是中国给世界贡献的一个重要“品牌”。

中国的投资和开展的项目对菲律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作为菲律宾的华商,蔡聪妙希望帮助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并愿意向有意来菲律宾投资的中国商人出谋献策,提供建议。

蔡聪妙在菲律宾政商界交游广阔,他是菲律宾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会长。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在任期间,他曾被委任菲律宾中国贸易投资特使。蔡聪妙帮助中菲两国促成了很多投资项目,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中国国家电网对菲律宾国家电网的投资项目。

作为长期活跃在菲律宾商界的领袖,蔡聪妙于2016年10月设立“菲律宾丝绸之路国际商会”。这一商会的建立,正是为了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加深中菲经贸界往来。

目前,中菲关系转暖向好,双边关系不断提升,经贸合作提速。中国已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国,并成为赴菲第二大旅游国。去年11月,中菲两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4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指出,过去3年,中菲关系完成转圜、巩固、提升“三部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发展阶段,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下,菲律宾国内正在实施“大建特建”计划,这一大胆的计划是杜特尔特在经济上施行的基本战略,重点是菲律宾的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能源开发领域。

在蔡聪妙看来,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杜特尔特的“大建特建”计划有许多可衔接之处。

对于可投资的行业,蔡聪妙推荐建筑业。他认为,虽然杜特尔特推行“大建特建”项目,但目前,菲律宾建筑商和建筑工人存在缺口,这为中国的建筑企业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此外,钢铁厂也可以投资。

而旅游业、产品包装等也都具有投资潜力。不过,在蔡聪妙看来,水泥制造等行业已经市场饱和,外资进去或将缺乏和本地工厂的竞争力。

想为对菲投资人引路

“如果你想投资菲律宾,最好能到菲律宾看一看。”蔡聪妙表示,投资菲律宾,首先要明确投资意向,知道可以做什么。“菲律宾对一些产品有出口禁令,这在投资之前需要明确,最好跟本地人沟通了解情况”。

决定做生意后,要确定谁是合适的生意伙伴。根据菲律宾的法律规定,在菲律宾合资企业中,外资最多持股40%,所以需要在当地找可靠的合作伙伴。

此外,到菲律宾来做生意、打工,都要获取执照证书,如果没有关注到这些,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菲律宾丝绸之路国际商会希望为菲律宾的意向投资者提供免费服务,按照蔡聪妙的话来说,“我们可以牵着投资者的手,将他们带入菲律宾市场。

在访谈中,蔡聪妙多次强调,目前,一些国家,甚至包括菲律宾国内仍有一些声音,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误解。他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别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降低“噪音”,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 袁源

—— / 好文推荐 /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国际金融报,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63KJT3ZO】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