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招聘、“付费内推”曝光!中金、广发等多家券商紧急回应,到底什么情况?
近日,有博主曝光几家知名券商研究所的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帮其完成实习工作的事情;还有打着正式员工的旗号,大搞“付费内推”。
事件发酵后,中金公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纷纷发布公告回应此事。
毕业季将至,学生求职注意了!
近日,知名博主“王大力如山”曝光了几家知名券商研究所的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帮其完成实习工作的事情;还有打着正式员工的旗号,大搞“付费内推”。
截至5月25日,已有国信证券、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开源证券等券商发布声明公告,表示未授权的招聘行为与其无关,怒斥付费实习行为,将追究冒充身份发布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并告知一些官方招聘渠道。提醒应聘者提高警惕,辨别虚假信息。
更有券商直言,将对候选人过往经历进行背景调查,如有发现任何申请者有意与此类机构、个人达成类似“保过推荐”协议或所谓“考试材料”等文件的交易,公司将视情况采取取消其应聘资格、取消其录用通知等措施。
如何维权?有法律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属于《民法典》规定的欺诈行为。如果应聘的实习生不小心被骗取财物,需准备相应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邮件沟通记录等后,第一时间报警;也可以向法院提诉讼,要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金融机构因此遭受损失或导致金融机构名誉权受到损害,金融机构可以向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追偿。金融机构对实习生、员工负有监督管理职责,除了通过培训的方式加强实习生、员工的教育外,发现虚假信息要及时报案。
事件发酵后,涉及的券商纷纷发布回应公告。
今日,国信证券表示,“我司近期发现有外部人员冒充我司经济研究所分析师招聘实习生。主要表现为:相关人员谎称其为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分析师,通过微信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在经过电话面试后告知对方学生被录为正式实习生,实习六个月以上可以获得留用机会,并通过微信向对方学生发送了我司实习协议等文件,以假乱真。”
国信证券称,经济研究所招聘实习生主要通过国信证券官网、“国信证券招聘”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招聘平台投递简历(接收简历的邮箱后缀为guosen.com.cn),并由专人统一安排面试、笔试,正式录用的实习生均由公司人力资源总部通过官方邮箱发送实习通知并签订实习协议,任何以个人名义招录实习生的行为均与公司经济研究所无关。
开源证券研究所表示,从未授权其他任何单位及个人在网络平台代表开源证券研究所进行笔面试辅导、提供实习或工作机会等行为,未经授权的账号及招聘行为均与本所无关,其发布的任何消息及所作出的任何行为均与本所无关。开源证券研究所在招聘过程中不收取推荐费、辅导费等任何形式的费用,不存在任何“保过”承诺,也从未编辑、发布或向任何单位及个人提供过关于笔试、面试等任何形式的内部招聘信息和资料。
中金公司也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若干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冒用中金公司名义,以提供中金公司面试、实习、内推等机会为由,向求职者发布虚假信息并索取相关费用,或冒用中金公司员工名义,发布虚假实习机会。此等行为严重损害了中金公司的声誉及合法权益,也给求职者造成误导和相应损失。”
中金公司强调,第一,针对校园招聘和实习生招聘,中金公司官网是中金公司目前获取应聘者简历的唯一渠道。第二,中金公司未与任何单位、第三方求职机构或个人有任何简历推荐合作,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代表中金公司进行笔试、面试辅导或提供中金公司面试、实习或工作机会,也从未编辑或出版过任何关于笔试、面试等内部资料和信息。第三,中金公司人力资源部会与应聘者直接沟通,不会索取任何费用。所有拟录用人员,人力资源部均会直接与其沟通办理入职手续,入职手续全部完成后方可正式开展工作。
同日,广发证券也在声明中指出,冒充公司员工名义发布虚假实习机会严重损害广发证券形象及求职者利益,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代表公司进行面试辅导或提供实习及工作机会,更不存在“保过”等捷径。招聘过程中不会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抵制任何形式的付费实习行为。
除了将保留追究不实信息发布机构及个人法律责任的权利,广发证券还强调,公司将对候选人过往经历进行背景调查,如有发现任何申请者有意与此类机构、个人达成类似“保过推荐”协议或所谓“考试材料”等文件的交易,公司将视情况采取取消其应聘资格、取消其录用通知等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就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行为来看,存在哪些法律风险?被欺骗的受害者如何维权?涉及的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做好内部员工管理?
“冒充正式员工,以金融机构名义招聘实习生,这属于《民法典》规定的欺诈。”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熊文律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故意告知实习生虚假情况,致使应聘的实习生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在这欺诈行为中如果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取得财产的,应当返还,同时还要赔偿应聘的实习生的损失。
熊文进一步表示,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如果直接将应聘的实习生个人的文章、报告当作自己的文章或报告的,还可能侵犯应聘的实习生的著作权。当然,在此过程中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如果骗取了数额较大的财物,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如何维权?熊文提出,如果应聘的实习生不小心被骗取财物,需准备相应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邮件沟通记录等后,第一时间报警;也可以向法院提诉讼,要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如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通过金融机构的邮箱发布招聘信息,过程中还向应聘的实习生提供了金融机构的真实文件等,导致应聘的实习生有理由相信就是金融机构发布的招聘信息的,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有可能构成表见代理;或者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的实习岗位就是人事部门的岗位,其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职务行为;上述两种情形下,金融机构都可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熊文也表示,金融机构因此遭受损失或导致金融机构名誉权受到损害,金融机构可以向冒充正式员工的实习生追偿。金融机构对实习生、员工负有监督管理职责,除了通过培训的方式加强实习生、员工的教育外,发现虚假信息要及时报案。
想去金融机构实习的学生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疫情下“远程实习”要防范哪些风险?
熊文向将进行实习的同学提出以下建议:
通过正规的官方招聘渠道(尤其是校方提供的信息)投递简历,同时要多方验证,不轻信来历不明的信息,还要和人力部门进行沟通。例如专业的招聘平台、企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的信息可以相互印证;
在招聘和实习过程中,一旦涉及向中介机构、招聘人员或招聘企业转款的,不要轻易转款;
发现因虚假招聘信息受骗的,第一时间收集资料报警,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及时掌握留用计划、录用要求,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要盲目相信“高大上”和“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好运;
投递简历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的信息,防止信息泄露;
注意个人的人身安全。例如有些传销机构也是打着金融企业的幌子欺骗实习生。
多参加一些普法的活动或者通过网络学习一些法律常识,保护自己。
“如果遇到应聘的企业打着金融机构名义,实际上是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实习的同学一旦发现招聘的公司提供的实习工作内容可能涉嫌违法犯罪的,一定要第一时间跟自己的老师或者学校报告,通过老师或者学校报警。一旦进入这样的企业工作,实习生也可能面临刑事犯罪。”熊文还表示。
付费实习话题备受热议。据此前报道,有中介公司居然开出了41999元的套餐收费标准,包括专业技能一对一提升、面试提升、内推服务,最重要的是保证其能拿到A类金融公司的实习机会。
也有券商人士向记者直言,这属于行业乱象,很早就有,券商研究所找实习生是“刚需”,但是有些人把这当作“生意”赚了不少钱。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知乎上搜索“付费实习”关键词发现,甚至有学生寻求付费实习的建议,有网友表示可以试试,但也有反对声音,称这是违法行为,刚开始就为自己的职业埋雷。其中一条关于“可以请有过付费实习经历的各位前辈谈谈感受吗”的帖子有着489个关注者,浏览量也超过5万。
实际上,收费实习等乱象早就被教育部关注到。今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强调着眼实习全程、聚焦关键节点,针对以实习为名组织学生到企业“流水线”务工、赚取“人头费”、强制实习等通过1个“严禁”、27个“不得”为实习划出红线、明确行为准则。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直言,由于实习管理涉及主体多、工作链条长,加之疫情等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动,以实习为名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流水线”务工、安排加班和夜班、强制实习、收费实习、实习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实习问题专项治理,开通了教育部和各省实习监督咨询电话,根据有关问题线索建立工作台账,逐一核查整改,并通报了一批实习违规典型案例。”上述负责人指出,有关案例反映出实习管理还存在责任链条有缺环、监管有漏洞、追责问责不到位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畅通政策咨询与情况反映渠道,结合教育督导、治安管理、安全生产检查、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劳动保障监察、工商执法等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抽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联合惩戒。
记者 朱灯花
编辑 陈偲
责任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