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行两会一局”齐发声,透露这些重要信息

王媛媛 国际金融报 2022-07-23

6月23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会上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

发布会还回应了诸多金融热点问题,如:中国宏观杠杆率,服务小微举措,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行保险业发展格局,资本市场改革结构性方面的变化、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外汇市场的运行和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等。

央行:
2012年以来M2年均增速10.8%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

第一,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

第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第三,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牵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第四,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和试点,全面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完善全球最大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针对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展,陈雨露从三方面回应:

第一,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更加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始终保持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支持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实现了优化组合。

第二,逐渐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重点是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第三,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场化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重点是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改革,形成新的传导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机制。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的。”陈雨露说,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把其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不会对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

关于宏观杠杆率,陈雨露认为,从纵向来看,中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横向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的较快恢复,宏观杠杆率的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所以,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服务小微企业方面,陈雨露指出,通过创新工具、降低成本、长效机制、拓宽渠道等方面的举措,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截至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

银保监会:
过去十年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每人上升到3179元每人,大病保险制度从2012年建立以来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近1.5亿人,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

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

三是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养老理财试点范围扩大至十地十机构。2022年5月末,养老理财认购金额超600亿元。十年来,推出50多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

四是严监管氛围基本形成。制定和修改法律规章70余部。向社会公开五批124个违法违规股东。

据肖远企介绍,目前银行保险业整个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是344.8万亿元,2012年底是133.6万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保险业总资产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总资本从2012年底的9.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32.4万亿元,资本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金融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目前平均县域银行机构8.8家,保险机构15.8家。金融集中与分散度更趋平衡,前五大银行金融资产占比是38%。

第三,中国特色的金融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三会一层”运行机制更加合理,金融机构的内部制衡与外部监督相互促进。

此外,目前我国行政村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高。2021年末,涉农贷款超过43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了25.6万亿。保险业为超过33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保险保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覆盖了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科技保险有力支持了创新发展。

下一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第一,不断优化金融结构体系。第二,继续深化银行保险机构改革。第三,进一步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内生的风险防控能力。第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证监会:
股票市场规模十年来增长238.9%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十年来,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两个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场各方预期。

三是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我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十年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十年增长了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四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此外,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也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国内超预期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健康发展态势持续巩固。

对于资本市场这十年发展改革结构性方面的变化,李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一是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结构在发生明显变化。比如,沪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盘蓝筹”的特色,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的特色,创业板继续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二是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改观。从行业分布看,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市值超过千亿元的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完全空白发展到现在46家。从经营效益看,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比十年前增长了两倍,营业收入、净利润总体保持比较高的增速,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达到了4.4万亿元,较之前三年增长接近50%。

三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效应加快显现。各方资金更加青睐龙头股、绩优股。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建立,退出渠道大幅顺畅。2019年到2021年强制退市家数是之前十年总和的三倍以上,“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性生态加速形成。

四是投资者结构逐步优化。截至今年5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达到了22.8%,比2016年提升了6.9个百分点。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70%以下。

此外,产品供给体系结构更加丰富,及时推出资产证券化、科技创新债、绿色债等产品,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诚信经营、敬畏法治的市场氛围正加快形成。比如大幅提高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的刑事惩戒力度;畅通中小投资者维权渠道,首例证券集体诉讼康美药业案落地,5.2万名投资者获赔24.59亿元。

关于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李超介绍称,这两年科创板、创业板IPO公司数占同期境内市场IPO公司的比例超70%,私募基金累计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超过了10万亿元,其中相当比例都是投向了科技创新领域。2021年,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分别是9.6%和4.6%,远远高于其他板块,比未上市公司的比例更高,对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期,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其中涉及在公募基金公司设立党组织的要求。李超强调,“这是根据我国的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所作出的要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原则是相融的,而不是对抗或者取代的关系。设立党组织和数据安全是不挂钩的。同时,在我们出台这个办法之前,有些公募基金公司已经设立了党组织,从实践来看,党组织对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都还是起到了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外汇局: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领域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更加稳健。经常账户顺差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保持在合理区间。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活跃,跨境收支规模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更好地发挥了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二是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已实现较高可兑换水平。具体看,直接投资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双向开放,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证券超过了2万亿美元。

三是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具体看,真实合规的经常项目交易得到充分保障,跨境投融资等资本项目手续不断简化,科技赋能数字外管进展明显,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多样化的外汇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此外,外汇市场不断健全,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交易品种涵盖国际主流外汇交易产品,十八大以来交易量增长了3倍,2021年交易量达到了36.9万亿美元。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5月底超过了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

对于十年来外汇市场的运行和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王春英从五个方面予以回应。

一是国际收支结构更加稳健。经常账户顺差始终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对外资产负债结构逐步优化,民间部门持有资产规模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外债增长主要来自境外长期资金配置我国债券,外债结构优化,风险可控。

二是金融市场更加开放。跨境证券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境内股票和债券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跨境投融资交易规模增加,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三是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能够及时有效地释放外部压力,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和国际支付结算中的占比持续提高,有助于降低我国跨境交易中的货币错配等风险。

四是外汇市场参与者更加理性。市场主体逐步适应了汇率双向波动,总体保持了理性交易模式。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在增强,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是“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外汇市场管理框架更加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不断健全,宏观审慎工具更加充实,微观监管执法标准保持跨周期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此外,在深化外汇市场创新发展方面,王春英介绍称,一是丰富市场参与主体,我国外汇市场参与机构总计773家,其中境外机构136家。二是推出更多交易产品,形成国际比较成熟的外汇产品体系,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三是支持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今年前5个月,企业外汇套保率比2012年翻了一番。

记者:王媛媛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