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破发,Pro版溢价缩水!苹果卖不动了?
9月19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一位苹果经销商在朋友圈发布的iPhone 14系列报价单看到,iPhone 14已经全部破发,实际报价比官方价格低100元-900元之间,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溢价大多在千元以内。三天前,新款iPhone首销时,该经销商就曾向记者建议,不必着急购买,再等几天,“价格会掉的很快”。
蔡淑敏/摄
入门版iPhone 14销售遇冷
iPhone 14的破发并不意外。在新款iPhone预售阶段,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就遭遇供不应求的情况,发货日期甚至都推迟到10月份。9月16日首销当天,记者在上海和苏州两家苹果官方零售店了解到,iPhone 14供应充足,当天就可以购买,直接在线下门店取货,而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无现货,预订也需要等到11月中旬。
据报道,苹果产业链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的预购结果“糟糕”,表明苹果对这两款新标准机型的定位可能已经失败。
在业内人士看来,iPhone 14销售遇冷符合客观预期,虽然苹果手机每年都会更新换代,不过入门款的iPhone 14在外观上与上一代区别并不大,核心处理器也是采用的上一代A15,而非最新的A16处理器。而此举也被不少消费者认为缺乏诚意,连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女儿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暗示iPhone 14与iPhone 13没差别。
蔡淑敏/摄
两天前,记者走访位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苹果零售店留意到,新款iPhone展示桌旁人群拥挤,大量前来店内的消费者在排队体验iPhone 14 Pro,大部分特别好奇此次新出的“灵动岛”功能,相比之下iPhone 14关注度小很多,不少消费者拿起iPhone 14后发现不是Pro版本就快速放下。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用户不会再为微升级买单。一位iPhone用户体验了iPhone 14后,发现与自己目前正在使用的iPhone 13区别并不大,便放弃了以旧换新的想法。
“iPhone14系列将难以延续iPhone13系列的辉煌。”在苹果秋季发布会之后,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就曾分析称,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智能手机多年无大的创新,用户换机周期延长,需求下行;二是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极度疲软,苹果iPhone13系列能够实现逆势增长,是抢占了华为淡出空留的高端市场份额,但国产小米、vivo的高端占比也在同步增长;三是刚发布的华为mate50系列会夺回一定的高端市场份额。
9月16日首销日,记者从上述经销商处获得的报价单便显示,iPhone 14 512G版本已经破发,官方价8699元,该经销商给出的报价是8300元。随后两天,iPhone 14价格继续下探,128G和256G版本也相继破发。该经销商今日给出的报价显示,iPhone 14 512G版本已经跌至7800元,比官方价格低了899元,128G和256G版本也比官方价格低100元-300元不等。
Pro版本溢价快速缩水
相比iPhone 14,Pro版本明显更受欢迎。在苹果官方零售店内,前来排队体验的消费者们也主要是冲着Pro而来。
众所周知,iPhone的Pro版本和Pro Max版本一直以来都是系列中的高配和最高配,除了最新A16芯片、120赫兹刷新率、后置三摄之外,此次推出的全新灵动岛功能,将软硬件结合,以醒目的方式弹出音乐、赛事比分、FaceTime通话等各种消息,这种交互模式让不少人眼前一亮,线下店的体验者们拿上手机最先尝试使用的也是这一功能。
9月16日首销日当天,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多个城市的苹果官方零售店外,均出现了不少黄牛的身影,现场加价回收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普遍加价1000元以上,热门款式甚至可以加价两三千。
不过,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溢价也很快缩水。周末以来,#黄牛诉苦苹果14倒贴100元出# #有黄牛收iPhone 14亏好几万# 的微博话题相继引发热议。据钱江晚报报道,有黄牛加价1800元收的iPhone 14 Pro Max,次日只加价600元出售。
上述经销商此前也向记者表示,如果想要购买新款iPhone,建议再等两天,“价格会掉的很快”。而最新报价单显示,相比之前1500元-4000元的溢价,目前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溢价大多在数百元,最高溢价1100元。
记者:蔡淑敏
编辑:马杰克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脱口秀带火“600759”,这只ST股究竟啥来头?上交所也出手了! 总裁套现超9000万是正常投资?理想再陷风波 该国货币狂贬,贸易逆差创43年之最! 特步、同仁堂、中石化、中国邮政……还有啥不能跨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