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为何是这20家?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展了2023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认定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5家。这也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今年上榜的银行与前两年相比有哪些变化?被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意味着什么,对其有何影响?和消费者/储户又有多少关联?带着这些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做详细解读。
20家银行入选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4个维度,共13项指标评估认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得分超过100分的银行进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并按系统重要性得分从低到高分为五组。分组越靠后,系统重要性程度越高。
今年入选的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为:
第一组10家,包括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
第二组3家,包括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第三组3家,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
第四组4家,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第五组暂无银行进入。
相比2021年和2022年,今年名单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南京银行为首次入选,位于第一组、第9位,是第五家入选的城商行,也是江苏省内第二家入选的法人银行。根据半年报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南京银行资产规模2.2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3.8%,不良贷款率0.9%,拨备覆盖率380%,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较好。
(罗葛妹整理制表)
记者对比2022年名单发现,今年其他入选银行及分组没有发生变化,仅有些在组内排名有所变化。
具体来看,第一组在排名上变动较大,有5家银行发生位移。其中光大银行上升1位,排名第一;去年排第1的民生银行则下调1位至第二名。江苏银行与广发银行位置也互换了;南京银行入列后,北京银行下调1名。
第二组排名上也发生了微调,中信银行仍位列第一,浦发银行较去年上升了1位,和邮政储蓄银行位置调换。
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三年来入选银行及排名均无变化。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是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次评估和识别,从中看出,评定是个动态过程。“根据国内系统性银行评定指标体系,客观、科学识别银行在金融系统的影响,并进行一定调整,今后也不排除少数银行组别变动的情况”。
资产规模占比超六成
“所谓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那些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运作具有重要影响的银行。这些银行通常在规模、复杂度、跨境业务等方面拥有较高的风险敞口,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确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方法因国家而异,但通常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度、国际化程度、交易活动等因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渐成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加强中央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点领域。
201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原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作出了总体性的制度安排。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在人民银行内设立宏观审慎管理局,牵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基本规则制定、监测分析、并表监管,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识别和处置机制。
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和工作分工,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
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下称“试行规定”),为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提供指导和依据。
资本要求上,根据试行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基础上,还应满足一定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
孙立坚称,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以确保它们的业务活动不会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造成威胁。此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需要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法律法规,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合规标准。
“系统重要性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他补充指出,首先,这些银行通常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业务活动对市场价格和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其次,这些银行的破产或财务危机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因此,监管机构通常会对这些银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以确保金融稳定和市场运作的平稳进行。
从当前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来看,经营总体稳健,是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49.21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406.25万亿元,在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达到90.44%。而最新公布的20家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1%。
考虑到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4家银行均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
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冠苕咨询创始人、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从附加资本、杠杆率、大额风险暴露、公司治理、恢复处置计划、信息披露和数据报送等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监管要求,还将建立早期纠正机制,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降低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资本内在约束机制,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提高自救能力,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
“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框架,对其进行有效识别、监管和有序处置,保持这些银行稳健经营,持续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有效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周毅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监管要求确实更加严格了,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此外,更高更严的标准也在不断促进这些银行修炼内功,提升经营效率,增强持续经营能力,降低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在金融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整个金融系统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的银行。
在盘和林看来,一旦入选,对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提高银行声誉。银行的主业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在于用户信任,良好的声誉能够让用户更加信任银行。
二是强化银行风险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稳定,会有更高的监管要求,有助于银行改善内部风控和治理水平。
三是提高银行资本压力,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未来需要更多的充实资本金。
四是增加银行业务机会。追求稳健的企业会更多的将金融服务订单交给系统重要性银行。
那么,对于消费者/储户来说,选择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是否意味着更安全、更合适呢?
周毅钦告诉记者,从入选的银行来说,全部由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头部城商行组成,这些银行的资产规模庞大、业务体系丰富、客户数量众多,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群体。
从经营效率来看,这些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资产率等各项经营和风险指标均保持较为稳健和健康的状态,持续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所以,对金融消费者和储户来说,如果风险偏好较为保守,以稳健投资为主要目标,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比较好的选择。”周毅钦说。
记者:罗葛妹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