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书记不想哭
“爸爸,我要听故事”
“好啊,听完你就去做作业,好不好?”
这是一个和香菇有关的故事。在大西北,有一个莎车县喀群乡且克霍依拉村,是较为罕见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19户,贫困发生率达81%。有一位叫李德勇的叔叔,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派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帮助他们脱贫攻坚。
1、“蓝瘦,香菇”
(难受,想哭)
2019年5月,由于工作需要,原来在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巴合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德勇,接任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且克霍依拉村第一书记,当时他就想:“我不能只是帮助他们脱贫,为了防止日后返贫,一定要给当地老百姓留一个可以长久受益的产业”但真正行动起来时,真是“难受,想哭”。
经过实地调查,李德勇了解到:该村位于昆仑山下、叶尔羌河畔,有丰富的原材料、适宜的温差和没有工业的完美生态环境,最适合香菇等食用菌的种植和开发。如果建起了食用菌生产基地,附近的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简单培训上岗后,月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如果组织当地村民进行食用菌养殖,有了就近的菌棒来源和完善销售体系的支持,每支成本5元的菌棒,可以创造3-5元的收益。结合香菇上产周期短、资本周转快、投资回报高的特点,村民户均年增收可达万元。这样一来,大家不但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们还能掌握一门种植技术,是造福当地百姓的好事。
但是香菇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他们没吃过、没见过、没想过,何况之前村里养鸡、编织地毯什么的都没成功过,不仅浪费了大家集资的钱和时间,还怨声四起。面对不熟悉的香菇,大部分村民已然先有了情绪,都持观望态度。揣着好不容易凑来的17万元集资款,李德勇心里倍感压力,但他不断为自己打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为了让村民们转变传统种植观念,接收、认可全新的香菇种植理念,李德勇自己带头干,没钱买材料就自己垫钱,没有经验搭大棚就边组装边尝试,村民做出的货架质量欠佳就自己加固,没有喷淋系统图纸就自己动手安装调试。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和他一起打理、浇水。
2019年9月,香菇终于长出来了。
2、儿子娃娃(男子汉)
第一批香菇面世后,为了在县城范围打出名气,让市场有广泛的认可和长期的支持,李德勇带着合作社理事长,专门跑到喀群乡的各大饭馆、巴扎及莎车县的各大超市菜市场进行推销。
技术人员张书军在李德勇的引导下,在且克霍伊拉村注册了香菇种植专业公司,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西北油田作为李书记的强大后盾,更是帮助且克霍伊拉的香菇产业进入了快车道。
目前,已建成有8个生产车间的菌棒加工厂、搭建香菇种植大棚6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随着市场消费活力逐步复苏,前后引导四十多人就业。
村民霍加木尼亚孜·库尔班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没有李书记像小工一样带着我们一起干,就没有现在的香菇发展,李书记真的太辛苦啦!是我们新疆人口中的儿子娃娃(男子汉)”
预计,今年产值可以达到百万元,合作社成员可以得到分红,提供核桃木屑的村民也能收入6万以上,同时还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以上的集体收入,为今后村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下一步,李德勇逐渐将现有模式转变为“合作社+公司+村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样村民们收益会更多,日子也会越过越有奔头!
3、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萨丽罕•萨依提是村里一位75岁的维吾尔族孤寡老人,她的丈夫很早就过世,又无儿无女,得知她的情况,李德勇就常上门看望她,照顾她。
2020年春节前,李德勇去看望萨丽罕•萨依提,发现她卧床不起,不仅咳嗽不止,还发烧,病得严重。即使这样,萨丽罕•萨依提仍然不想去医院,李德勇反复劝说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带她到了医院,办好住院手续,一检查才发现已经是肺积水了。住院期间,担心她因生病消化不好,李德勇就在宿舍熬一点粥或五谷豆浆喂给她吃。一个星期后,她的病明显好转,李德勇又把她接回家,一再嘱咐她身体不舒服或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自己。
村民原来收入主要靠地里,收入低,脱贫难。李德勇想着分类施策,先由扶贫工作站负责就业的干部筛选出收入低、在家闲着的家庭和人员,大家再一起研究对策、分头引导村民,就业到政府提供的岗位、县内公益性岗位、保洁、临时务工等岗位。截至目前,已就业258户552人,其中贫困户186户416人,一般户73户137人,实现户均2人就业,实现应就业人口100%就业,2020年务工性收入占到了家庭收入的61.8%。
疆内疫情期间,且克霍依拉村全体干部齐心合力第一时间摸清了外地返村人员,及时进行隔离,第一时间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保证了在家人员的生活所需,组织干部、村民接受核算检测3次,截至目前全村生活正常,村民情绪稳定。
李德勇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带领村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在驻村干部动员会上的承诺“保证完成任务,绝不给西北石油局抹黑”,代表中国石化给村里做了一些实事,让村里记住了石化人的务实作风。
素材提供 西北石油局 张开拓 谭辉
编辑 李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