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⑧|露天地里创造“奇迹”
“老一辈石油人‘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是宝贵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传家宝’,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20年2月8日,河南油田退休职工方玉光又在居民小区里给年轻人讲起了他们当年的奋战故事。每次,他都会提到石油精神这个“传家宝”。
方玉光今年72岁。1972年4月从“五七”油田(现江汉油田)转战到河南油田。工作期间,他先后参与了河南油田的勘探开发,河南油田的建设过程。
1972年5月1日,在新野县北边沙堰公社的一个废弃的良种场空地上,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成立大会召开了。
没有桌子,没有椅子,石油工人把四台大卡车的槽板卸下来并在一块儿凑成了一个主席台。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的石油工人就站在荒草地上开会,大会简朴而隆重,石油工人们听后群情激扬。
会战初期,生产生活条件简陋。
9部乌德钻机、百十台附属设备和不到200平方米的芦席棚子,就是钻井工人的全部家当。当时,就连指挥部的机关都设在芦席棚里。
芦席棚冬天钻风,夏天漏雨,屋内的铁皮床经常陷入湿漉漉的泥水中,大家用砖头垫起四个床腿,但睡觉时一不小心还是会掉进泥水里。饭菜也大都是萝卜青菜搭配红薯面做的窝窝头。
方玉光回忆说,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大多是年轻小伙子,虽然睡不好,吃不好,但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奋斗的激情。
没有井架,大家就用三根三角木支撑起来做成井架。这样的井架全靠人推,几圈推下来,让人浑身冒汗。钻井作业时,工人们会脱掉棉衣,轻装上阵。可每当钻出水时,冒着热气的身体在水里一泡,人就被冻得上牙打下牙。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每个手摇钻机一天也能钻五六口井!如果钻队一个月钻井超过100口,还会得到奖励——一头猪!还是敲锣打鼓地送过来的!
遇到下雨天,道路被轧成两尺多深的大沟,车进不了井场,钻井设备也进不了井场。一台乌德钻机十多吨重,仅有的黄河吊车只能吊八吨重的东西。石油工人就把钻机卸成三大块,把泥浆泵也卸成块儿,一块块地用绳子拉,用撬杠撬,把设备搬进井场。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方玉光所在的32135钻井队却创造了“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当天固表层”的“四个当天”的奇迹。
钻井工人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打到油层,发现油砂时。
有一次,332622队三班司钻段金楚听到消息,地质班从井底翻出的沙子中发现了油砂。他赶紧让副司钻扶刹把,自己连忙跑下钻井平台,蹲在地上,捧着油砂仔细闻,又拈一颗放到嘴里嚼起来,激动地大喊:“是油!是油!”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钻井队和物探队的施工都在野外,流动性很强,哪里要开采石油,他们就吃住在哪里。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施工的时候,气温经常是零下30多摄氏度。住在帐篷里,即使盖上几床被子仍然冻得睡不着觉。早上起来,人的头发、眉毛、脸上、被子上都会覆上一层白霜。晚上施工时,冻得实在受不了时,大家也会吃生辣椒取暖,可好不容易出了汗,一休息下来,鞋垫和脚就又冻得粘在了一起。
天当被,地当床,
风雨雪来更凄慌,
白天冻得浑身抖,
一夜醒来满脸霜。
盼着吃顿热乎饭,
到口已是透心凉。
......
方玉光还能想起当年石油工人描写生活工作状况的打油诗。
当时,大家特别崇尚先进,看到奖品上印着鲜红的“先进”二字,他们都会视若珍宝。
河南油田会战时期,石油队伍中老红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军人占了一半以上。他们把部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作风带到了石油大军中,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石油人也都成了“硬汉”。
方玉光老人讲,老石油张德玉1960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到大庆油田参加工作。当时,王进喜是钻井指挥部的副指挥,张德玉跟随王进喜下基层、跑井场、睡值班室。王进喜“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令张德玉非常敬佩和感动。
张德玉经常对大家说,王进喜所在的1205钻井队60多人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承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就是石油精神和石化传统的魂。
调到河南油田后,张德玉把这种精神也带到了油田。他像王进喜一样,只要发现有问题,哪怕走路,他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解决。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一天走几十公里,也从没有喊苦喊累。张德玉常说:“当时,大家根本就不怕苦,觉得浑身都是劲儿,一心想的都是产油产油。”
方玉光回忆说,河南油田勘探和会战时期,负责生产的副指挥孙麦把当年在太行山打日本鬼子的作风带到了石油勘探工地。
每天早晨,他都背着一个工具包,装上一个笔记本,一支笔,一个军用水壶,就像行军打仗一样穿梭在井队和试油队的泥泞路上。哪个基层队在哪个区块,打到什么层位,有什么困难,他都了如指掌。哪个井队搬家安装劳动强度大,他就安排后勤送上猪肉或肉包子,而他自己却蹲在井场,就着咸菜啃几口馒头,喝几口凉开水。
“这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就是我们石油精神的宝藏呀。”回忆起这些,方玉光仍然很是动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战斗精神,1978年,河南油田建成6年就生产原油167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上亿吨作出了积极贡献,河南油田的名字因此被铭刻在中华世纪坛。
退休后,方玉光经常给河南油田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讲入厂教育课。
他说:“希望年轻人接过老一辈石油人的接力棒,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持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石化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史
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
也是一部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传承史
新时代、新任务
石化人将永远铭记、传承、弘扬这种力量!
END
素材来源 常换芳
编辑 魏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