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石油老兵
1952年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
奉命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8000名指战员从陕西汉中
走向石油工业主战场——
从此,荒原戈壁、风霜万里,
一往无前。
这支最能吃苦、最有战斗力的队伍,
掀开了波澜壮阔的石油工业新篇章。
▲1952年8月1日,8000子弟兵精神抖擞地列队接受检阅。
今天
我们来到石油师老兵身边
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点击图片,看石油师的故事
今年94岁高龄、75年党龄的石油师老战士、河南油田老党员石万福说起石油师,声音铿锵有力。 1952年2月,成为石油师的一员后,石万福先后参与过玉门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河南油田的建设。 1978年4月在河南油田组织的产能会战十分艰苦,让老人记忆犹新。 7月,组装焊接江河联合站的5000立方米大罐时,温度近40摄氏度,罐内温度接近60摄氏度。石万福和工人一起抡大锤、递电焊条。 那段时间,无论是抢建下二门至江河的输油管线,还是抢建钻井产能,石万福都在现场。1978年10月中旬,历时5个多月的产能建设会战提前完成。 回忆起这些,石万福的脸上满是自豪。 “只要党和祖国需要,就算经历千难万险,我也义无反顾。” |
❖ |
点击图片,看石油师的故事
“我的一生,前20年,是抗日爱国进步青年;后40年,是为祖国石油事业奉献的一生。”93岁的丁启云老人,这样回忆道。 1952年8月1日,丁启云所在的171团定名为石油二团。 1970年,丁启云调入胜利油田,作为东黄输油管线概算项目负责人。面对工程量大、施工现场情况复杂的情况,丁启云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精确计算编制概算,圆满完成任务。 从施工技术员到预算工程师到高级经济师,最终成为石油系统基建行业的知名专家。这位石油师老兵的人生,似乎总在打胜仗。 如今,在老人卧室的墙上,挂着一支自1953年就跟着他的算盘,几串常用的算珠幽幽地泛着岁月的光。 “人生这本账,要清清楚楚。”老人话语清晰坚定,像是这位石油师老战士响亮而丰盈的人生。 |
❖ |
点击图片,看石油师的故事
1954年,屈兴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57师171团转业到甘肃玉门油矿,开启了他11年的找油之旅。 屈兴华带着5人的小分队,在这里开启了探路之旅。茫茫戈壁、浩渺沙漠,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令人心生畏惧。 回忆起曾经艰难的找油日子,屈兴华皱紧了眉头,“我从来没有想过,找油比打仗还苦!” 在这样的地方,屈兴华带着钻井队的小伙子,慢慢扎下根来,更把钻杆插进了7000多米的高原腹地,为冷湖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后来,35岁的屈兴华携家带口,从大西北一路向东支援胜利油田建设。 去年,屈兴华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展示荣誉勋章的时候,93岁的屈兴华特意挺直了上身。他说,一生中最骄傲的,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
❖ |
点击图片,看石油师的故事
伍福德最爱跟大家聊的,是自己的车工老本行。 1954年8月,伍福德被抽调到青海石油管理局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工作。 运输公司绝大多数是进口车,1958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汽车配件断了来源。 “没有配件,我们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等’是没有出路的。”伍福德说,汽车修理厂,成了他的另一个战场。 最令伍福德难忘的,是1958年生产柴油机200匹马力曲轴和曲轴箱的日子。 “那个年代,物质上是啥都缺。可不管缺啥,咱工人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和决心。”伍福德说,凭着一股干劲,在修理厂领导的带领下,经过4个月的突击攻坚,这块“硬骨头”最终被啃了下来。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伍福德的脸上又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
❖ |
点击图片,看石油师的故事
记者采访87岁的刘发珍老人时,发现老人已经不能独自站立。刘发珍的子女说,老人的记忆力明显衰退,可知晓记者是为石油师而来,很是激动。 刘发珍16岁参军,后来在军队成为一名护理员。1952年随部队转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三团卫生所,1970年南下参加江汉油田会战,先后辗转甘肃玉门、酒泉、敦煌和湖北荆州。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救死扶伤义不容辞”。从一名护理员成长为外科主治医师,刘发珍一直牢记这句话。 如今,虽然记忆力越来越差,可战友们的名字,她记得很清楚。 老人的子女告诉记者,母亲总说在部队的生活改变了她的一生,自己永远是石油师卫生女兵。 |
❖ |
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
向石油师致敬!
▲更多精彩故事▲
请期待8月1日《中国石化报》4版
编辑 林青青 单路 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