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果│贵安新区核心区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2013-2030)

2015-02-28 莫罹 规划中国

  贵安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高度敏感,如何在保障水源地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开发,协调好新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规划通过系统研究和整体优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防治、涉水设施统筹配置等规划策略,并为新区总规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建设模式等提供基础性支撑。


  规划目标和任务

  规划目标以保障水质安全为核心,排水排涝安全为前提,实现水资源高效与优化配置,维持水系自然生态净化与修复功能,体现人水和谐的特色景观文化;以落实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要求。规划任务包括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及供水工程、污水工程、雨水工程和再生水工程等4项专项规划(图1)。



图1 贵安新区河湖水系及水源保护区图



  技术路线
  新区提出了低冲击、微循环的开发建设模式,构建了水系湿地网络,分散式的城镇组团及设施布局,点面结合、工程与生态措施结合的污染源防治策略,推行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和梯级水资源利用等的规划策略和技术路线(图2)。



图2 贵安新区发展模式图



  规划方案要点

  1 基于水质目标的水污染控制策略
  水质目标:河流湖库各断面水质达标,进入二级水源保护区断面水质达到III类水质;鉴于新区水环境的高度敏感性,除按常规达标外还须考虑水质的稳定达标和安全风险最小。
  新区防治控制策略论证:污染负荷不增加是维持现状水环境质量不恶化的基本前提和底线目标,基于点面源污染防控措施的情景分析(以COD和总氮计),提出了污染防治规划措施和分片区水污染防治规划策略(图3)。




图3 贵安新区水污染防治措施图



  核心区水系和水质控制防治控制策略论证:根据现状水系及实测资料,选用一维稳态模型对枯水期水质进行初步的模拟分析,提出了各河流水系断面的水质控制要求(图4),通过河流水质模型计算排放口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及环境容量,并对城镇污染处理厂尾水方案进行了综合论证。  



图4 核心区各河流水系控制断面布局及水质控制要求图


  2 构建水系湿地网络
  2.1 “一湖五库四河多点”的新区水系湿地空间格局
  按以下规划原则:(1)水源保护为核心,保留自然河道岸线和利用河湖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2)遵从现状:遵从现状水系的疏蜿等形态特征,保留原有河道的自然形态和宽度,尽量减少人为设计与干扰;(3)弘扬文化:传承人与水和谐的原生态文化,保留和恢复原有村寨引排水设施;(4)道法自然:规划水系应沿袭场地水系自然形态特征;提出了水系湿地网络的构建模式(图5)、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图5 核心区水系湿地空间模式图


  2.2 “四河六湖多湿地” 核心区水系湿地格局
  不恰当的建设方式对自然水系的占用、破坏,及对河道水系采取修堤筑坝、固化渠化等措施,使自然水系统丧失了泄洪蓄洪等功能,是城市产生内涝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和减轻对自然水文循环过程的干扰,新区按大排水系统重现期50-100年一遇的标准,应用GIS水文分析技术,通过无洼地DEM生成,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计算,河网提取、流域分割、汇水区分级等,构建了“碧水-清溪-绿谷”组成的蓝绿空间以有效应对洪涝;整合河湖水系的水质控制、排涝安全、功能布局及景观文化提出了核心区的水系统布局方案(图6、图7)。

  


图6 核心区蓝绿空间



图7 核心区水系湿地格局图


  

  3 涉水设施规划方案要点
  按保证水源水质和排涝安全优先、统筹协调、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的规划原则,确定各涉水设施的规划目标为: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为100%;严格控制初期雨水污染,中后期雨水以安全排放为主,“渗、蓄、滞、用”相结合;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40%以上。


  规划创新和特点

  (1)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冲击和微循环开发建设模式;

  (2)统筹协调和整体优化的思路和策略;

  (3)多专业的衔接和协调,先进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


项目组
负责人:张全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莫罹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中规院 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所长;
编制人员:王召森、程小文、王巍巍、顾晨洁、徐一剑、朱玲、常 魁、周飞祥、贾书惠、宋蕊贞等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4年第20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肇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