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域空间规划的探索——海口“多规合一”实践探索

2017-04-11 李家志 规划中国

  本文为中规院北京公司规划设计一所李家志所长在“2016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审阅并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1

工作概述


“多规合一”工作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探索性。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2014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取28个试点城市,探索“多规合一”。


2015年6月5日,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同意在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2015年8月,海南全省19个市县同步编制“多规合一”总体规划,贯彻“全省按照一个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 

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


海口“多规合一” 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中央关于海南省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海口市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以简政、放权和监管为重点,权力推进“多规合一”的各项工作。以问题为出发点,以目标为落脚点,紧抓“多规合一”改革契机,撬动全市大发展。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建设国际化的滨江滨海花园城市。



海口市基本情况

海口市国土面积2289.09平方公里,主城区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区,21个街道,22个镇。截至2014年末,全市有常住人口220.07万人,占全省24.4%,其中户籍人口165.31万人,城镇化率76.61%。


2014年,海口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05.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00元,比上年增长7.7%。三次产业比例为5.5:21.4:73.1;在国内35个大中城市中,海口市的GDP最小,生态环境良好。没有经历过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就直接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实体经济薄弱。


“多规合一”工作困境

对海口市进行总体规划的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海口市陆域2289平方公里内约124个重要规划,各规划技术标准不统一,条块分割严重;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矛盾面积达113.88平方公里;耕地、林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面积为74.72平方公里,林地与耕地的矛盾面积为13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地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面积为13.91平方公里。


“多规合一”工作要求

面临上述工作困境下,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全面符合既有各规、用地单一属性。现有的 “多规合一”规划类型主要由三类:一是通过规定主体功能区划的“多规合一”,以功能区建设、项目建设为带动,如浙江衢州市开化县;二是重点解决建设用地矛盾的“多规合一”,倾向国土、规划部门合并,如广州、武汉、厦门;三是不改变任何规划管控要求,建立全域用地单一属性的“多规合一”,如海口。


海口“多规合一”规划工作的三大难题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如何落实生态红线的各项管控要求,处理“看得见、看不见”的用地以及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森林覆盖率不降低,满足农林用地的认证标准。


“多规合一”工作方法

  “技术托底,行政决策,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海口市“多规合一”规划工作历时约1年5个月,中央深改办、省领导先后至海口专项调研,省多规办组织审查会5次,市委市政府领导组织召开4次领导小组会议、市领导协调会30余次,部门对接会60余次,专家研讨会1次。



2

工作感悟

一、绘蓝图与对图斑——坚持战略引领

一票否决权下的“城市规划” 话语权

海口“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的编制中,涉及空间管理的各部门在审查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各部门均要求不得突破原有的刚性指标,包括国土规划的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农转用、耕地复垦)和效率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单位建设用地GDP);林地规划的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公益林及后备林面积等指标;环保规划的省市两级生态红线范围和面积指标,以及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指标。


工作机制带来的各规刚性指标冲突,导致“多规合一”工作拘泥在图斑梳理层次,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即通过空间战略引领,处理各规矛盾,建立各规协调的准绳。


跨越式发展——佛罗里达州案例

海口 “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的战略核心在于合理设定城市发展目标和路径,现阶段,壮大产业经济,建设多元化产业体系是海口发展动力持久、稳定、健康的基础,也是省会城市的担当。


海口市因具备与佛罗里达州发展的相似性,在规划前期就佛罗里达州跨越式发展进行经验的梳理与积累。


佛罗里达州经验借鉴:优良的环境(保护+主动营造);丰富的旅游业(创意+体验);发达的服务业(生产+生活);高端的制造业(实业支撑);完善的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重视发展的阶段性(没有停留早期旅游业阶段,而是借助航天军工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壮大人口,完成跨越)。


海口市的时代特征

当今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在经济领域,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带来了就业的多样化与自由度;在社会领域,网络化社会长足发展,个性化消费“异军突起”,在尊重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建设多元包容、和谐共赢的社会;在空间领域,城镇空间由等级化走向扁平和网络化,在集聚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高端郊区+乡村社区的新兴空间不断涌现。


海口市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为:生态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核心,多元化产业体系是发展动力,根治传统文化的多元、和谐氛围是助推力,交通和网络设施建设是支撑,同时网络化城乡结构是空间特征。



海口市城市发展模式

海口市得天独厚的优良气候条件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国家大南海开发政策、区域开发机遇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空间拓展和人才引进机遇,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在发展理念上:海口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坚持生态统领、绿色崛起;

在产业动力上:海口市构建以旅游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在空间结构上:海口市以通讯、交通、能源网络为基础,构筑网络化城乡空间,注重营造具备创新、开放、交往功能的公共空间;

在社会建设上:海口市努力建设文化传承、多元包容、和谐共赢的社会。


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筹

设定资源利用上限

到2020年,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2.4%左右;到2030年,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8%左右 ;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在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9.5%;永久基本农田比例不低于24%。


守住环境质量底线

具体要求包括:城镇空气优良率98%以上、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9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除排污口)95%、耕地土壤质量不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低于70、入海小河流水质不低于V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两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强化资源、要素的生态保护;生态管控区总面积不小于国土总面积的60%;受严格保护的一级生态红线区的比例不低于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同时重点保护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一级保护林地、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区等。


在坚持上述三点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对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合理设定适宜的人口规模。


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

规划构建“两带两廊”生态城市格局,确保中心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林”。规划横向100公里北部滨海生态走廊、60公里的南部湿地公园绿廊,纵向南渡江和五源河生态带。


其中“显山”、“见林”指坚持雷琼国家地质公园至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东西贯通的50公里的生态绿廊;“露水”、“透气”指保护北部滨海生态走廊、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 ,强化南渡江、五源河等31条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划定城市蓝线,有效管控滨水蓝绿空间。



统筹保护与发展

以生态功能区为本底,全域空间结构为骨架,体现“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发展要求,将全域分为城镇建设、农林生产、生态保护三大功能区。



 明确开发边界

规划划定了全市的城镇开发边界,明确了集中建设空间及非建设空间,实现聚集发展和重点保护。


将全市空间划分为城镇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及农林功能区三大类:其中城镇功能区包括镇墟集中建设区、居住功能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区、产业集中区、城郊特色发展区、交通枢纽建设区及公园及周边地区。生态功能区包括雷琼地质公园和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公园;农林功能区包括农业生产区及热带农林功能区。



梳理空间资源

→ 2020年及2030年可用指标与空间梳理

规划对全市2020年可用指标及存量空间进行摸底,共计约31平方公里:其中棚改释放用地3.94平方公里,2015-2016年棚改征收土地6.88平方公里,目前剩余商业开发地块约3.94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改造约7平方公里,秀英港2平方公里,老工业园区退二进三,包括港澳工业开发区2平方公里,金盘工业园3.06平方公里,初步估计闲置地约20平方公里。



规划对2030年约8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进行预留,储备部分具有战略价值的空间资源,包括长流组团、秀英金融区、江东健康城、龙兴生态创新区、空港新城、东海岸娱乐城。


在摸清空间资源的前提下,对空间资源进行精准投放,确保新增建设用地的25%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8%用于产业园区,11%用于旅游产业,25%用于开发建设,10%用于农村建设(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用地30%为服务全省的省级项目,充分体现了“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的公益属性。


确保基础设施用地

规划基础设施用地72.72平方公里。其中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基础设施用地37.77平方公里,包括交通基础设施28.06平方公里、生态环保设施9.20平方公里及能源设施0.51平方公里。


确保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以市民为中心,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商贸、环卫等服务设施,构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


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引导园区向东西两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中心组团园区退二进三。实施“旅游+”战略,深化琼北旅游合作,丰富产品供给,推动多位一体融合发展。沿椰海、南海大道布局物流业走廊。提升滨海国贸、大英山中心商务区。规划秀英港、长流金融业新兴聚集区。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医疗、文化体育产业,提升会展业。



处理生态红线内建设用地

确保省级生态红线内建设用地只减不增,调出生态红线内建设用地18.61平方公里。

落定图斑

最终,海口市形成了面向未来、尊重历史的单一用地属性的一张蓝图,全市建设用地规模510.67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692.85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573.46平方公里),林地保有量907.4平方公里,一类生态红线120.01平方公里。




二、帽子与紧箍咒——谋发展与强约束

规划的刚性传导与层次

 各规空间管控的思路与城市规划引领空间规划具备必然性

我国现有的空间类规划基本可分为发展和管控两大类。林业、国土、环保等管控类规划,采用指标传导的方式,对既有资源进行管控,具有较强的刚性传导能力;发展类规划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是项目计划,城市规划主要采用意图传导,在管控中容易刚性不足。


应当建立以城市规划为基础的空间规划体系,从指标管控、政策约束、边界管控三方面,形成 “国家-省-市县-乡镇” 连续的空间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国家、省级空间刚性传导。


为避免规划成为“规划工程图”,应当注意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的虚实结合:其中“实”指的是加强指标管控和边界管控,设定政策约束条件;“虚”指的是通过规划层级事权的区分,对应规划的不同内容,建立规划的弹性。



海口空间边界的划定



海口市空间规划体系采用了“分级、分区、分类”的方式,对全市域空间管控进行落实。


分级”是指区分市、区、镇等纵向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规划编制、审批权上行、规划执法权下移,三级联动监督;


分区”是指市域空间的板块化管理,在用地鱼鳞图的基础上,明确开发建设的正负面清单及空间边界;


分类”是指建立横向管理部门的空间管控体系,设定对应各部门的一张图、一个表。




 总 结

“多规合一”是改革,核心在体制。不触动体制的 “合一”,不过是整容式的改善;多规整合是技术方法,不是学术创新。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说明行政机构对空间规划体系仍有不同认识,唯一不变的是“加强战略引导,强化空间管控”作为空间规划的核心。对于规划师而言,需要使用兼收并蓄的技术方法,突破技术藩篱,建立广域规划的能力,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



致 谢 

感谢院及公司领导的悉心指导,感谢海口市及各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海口组兄弟的不离不弃!

规划组成员:李家志  王磊  胡耀文  王璐  倪剑  王秋杨  付新春  龙慧  禹婧

交通组成员:李长波  陈仲  吴爽

生态市政组:曾有文  杜佳丹



作者简介

李家志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设计一所所长


1978年生,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毕业,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设计一所所长。多次获得全国及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主持编制的项目类型涵盖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近期重点项目包括海口“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版,2016版)、济宁城市总体规划(2015版)、济宁都市区总体规划、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设计、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建设标准包括《文化馆建设标准》、《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区建设标准》及《剧场建设标准》。




报告整理:王晓蕾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