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与文化的思考——以“文化+”卓越武汉计划为例│实践探索

2017-05-28 徐泽 规划中国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徐泽副所长在“2016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审阅并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前 言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根本,是城市化的最高成就。著名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认为,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阶段,文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在城乡规划中体现文化理念,融入文化规划正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下文就以“文化+”卓越武汉计划为例,深入探讨文化和规划的契合点和内在联系。


一、城市规划视角的文化探索,从1.0到3.0

从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成立开始,我们一直致力于城乡规划与文化规划的结合、融合,针对城市规划视角的文化规划探索也经历了从1.0时代迈向3.0时代的过程。1.0时代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规划文化专题,比如潮白河、石林地区的规划,有意识在规划中寻找文化的立足点。2.0时代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价值,进行跨界的文化规划,比如对武汉、青山湖科技城的规划,通过以文化为立足点,策划与规划的结合,通过对资源利用方式和空间利用方式的创新,实现文化引领的资源空间增值,让文化体现价值。作者认为,未来规划应该进入3.0时代,其目标是形成文化自觉,即在城乡规划中,主动用文化思维研究规划、解决问题,让文化贯穿规划的全过程,目前这一设想也正在推进。


二、文化城市时代的到来与文化规划的兴起

1、关于“文化与规划”的认识误区

“文化与规划”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两点,即规划无视文化和文化无需规划。


第一,规划无视文化

以武汉吉庆街改造为例,因为规划无视文化对空间的要求,导致吉庆街虽然干净了,但失去了味道。正如武汉籍著名作家池莉所言“武汉吉庆街的户外宵夜不只是让人们品尝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消费。对吉庆街的改造应该保留其户外的开放性特色,否则就会丧失它独特的魅力。”但事实上,对武汉吉庆街的改造却无视本土文化的存在,从沿街的大排档到内聚式的庭院、从市井繁华到门庭冷落,武汉吉庆街改造文化与规划之间产生了空间错位感。

武汉吉庆街改造


第二,文化无需规划

一直以来,人们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文化是习惯,是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它与规划毫无关系。但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文化城市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也同样需要科学的规划。


2、文化城市时代的到来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城市未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具有使城市更繁荣、更安全和更可持续的力量。如韩国首尔政府的加强对“韩流”的宣传和体验引导,在网站中对所有拍过韩剧的地方及其线路做了清晰标明,让文化融入到了城市空间之中,带动首尔旅游业的发展。

首尔——文化融入城市空间,实现空间的增值


目前,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城市规划问题,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规划要统筹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一些城市也正处在“从变大走向伟大”的过程,需要文化支撑。因此加强文化与城乡发展、城乡规划的结合融合势在必行。


3、文化规划的兴起

从世界角度来看,无论是巴黎、芝加哥,还是汉密尔顿,它们都做了一些文化引领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比如,《巴黎文化政策》(Politique culturelle de la ville de Paris)行动战略、《芝加哥文化规划2012》(City of ChicagoCultural Plan 2012)、《用“文化”改变汉密尔顿》(Transforming Hamilton through Culture)。其中,汉密尔顿明确提出,要用文化改变汉密尔顿。

资料来源:左:《芝加哥文化规划2012》(City of ChicagoCultural Plan 2012);右:《用“文化”改变汉密尔顿》(Transforming Hamilton through Culture)


国外的文化规划强调“城市即人”的概念,即城市规划不能单纯地依靠符号元素的提炼或是抽象精神的表达,而是应该利用文化,对城市进行从物质形态到观念形态思维的整体构建。它的目的是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和政治进行协调,实现物质空间与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为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新的模式,促使物质空间的规划与文化内容的相互结合和同步。比如,北京市在“十三五”建设时期,强调了要加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规划;上海市开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明确要“文化兴市、艺术建城”;深圳趣城计划中明确指出,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应该是生活环境的品质问题。这些都为城市整体的发展、空间品质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助力。

深圳趣城计划


4、关于城市文化规划的理论和观点

城市文化规划的理论与观点,集中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城市文化经济学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文化品牌;文化(人文)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指的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空间、士绅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指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城市设计理论主要指城市意向;城市形象主要指CIS(CI);城市公共艺术主要指城市美学、文化策划(活动)、公共艺术管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治理主要指文化政策;城市品牌与营销主要指品牌的竞争力、传播学、影响力和互联网。


结合实践的探索,个人认为进行城市规划应该既要有“跨界思维”,又要立足于“空间意识”。要以“城市精神”为核心,通过“理性有序+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空间新模式,推动“功能城市”走向具有时代与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


三、“文化+”卓越武汉计划的思考——两大课题

文化规划往往涉及到两大问题,一是方向,如何认识文化的内涵;二是手段,如何让人体验到文化。


1、如何认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时代解读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但当前在利用中存在将历史文化狭义化、故事化,甚至是符号化。比如武汉的知音文化正面临着这个问题。


人们狭义地将知音文化理解为是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将知音文化的传播限定为是知音故事的载体、子期墓等。而这样狭义地去理解文化会使文化变得毫无活力。如果想让文化充满活力,那么就应该寻找具有人性化、本土化、时代性的文化主题。


作者从湖北红安的吴氏陡山祠中戏楼木雕得到启发,知音文化并非仅仅是狭义的知音故事,它是一种文化社交,是武汉“江、城、船、人”之间所引发的一种生活,而这一点认识也成为了本文化规划项目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城市不同文化社群出发,创造“知音”文化的社交新体验、新空间。


2、如何让人体验到文化——增强感性思维,建立多维空间观

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就是一座社会活动的剧场,而艺术、政治、教育、商业等等因素,都是为了能让戏剧更加丰富而精心设计的舞台,它可以用来彰显演员和演出活动。

在探索城市规划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着重地关注到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探索“理性有序+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空间新模式。我们还应该重新认识文化的表达手段,建立多维度的空间观。而其中,活动、声音、公共艺术、灯光和互联网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空间体验手段。


故宫是个很好的案例,以前的故宫只是一个藏满珍宝的仓库,而如今VR及大数据的应用其中,它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宫。现代技术通过改变人对文化的体验,使文化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和内容,原来的库房、办公变成了文化的场所,文化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把故宫放大到城市,城市就有了新的可能,规划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方向。


如将时尚元素融入到乌镇,就造就了“时尚乌镇”。


《“文化+”卓越武汉计划》是在以上认识下的整体性探索,将文化与城市、规划融合在一起,既有在文化认识上的突破,也有对文化表达方法的突破,创造了“活动+空间+网络”三位一体的城市秀。


就目前来看,城乡规划体系虽然完善,但正面临着创新和重塑的问题;而文化规划刚刚兴起,需要不断完善;二者需要加强融合,我们也期待着让文化思维贯穿规划的全过程,创造城市规划的新领域。



致谢:感谢樊跃导演在工作中的指导和鼎力支持!


中规院项目成员:徐泽、苏航、宋增文、周辉、苏莉、罗西、米莉、刘小妹、巩岳、陈杰、朱诗荟、孙依宁、马诗梦



作者简介

徐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 副所长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

■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注册规划师


徐泽,1973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近年参与并获奖的项目和课题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2008-2020)》获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宁波2030城市发展战略》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规划建设问题研究》获2011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评价和预测研究》获2013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获2014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曾在《城市规划》、《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报告整理:史英静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