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维度下的城市创新评价体系

规划中国 2021-01-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申客思享会 Author 陆容立


陆容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前  言

   “创新”无疑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每座城市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中的必修课。提到杭州的创新,我们会联想到阿里巴巴和互联网产业;提到深圳的创新,我们会联想到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和开放的创新政策氛围;提到南京的创新,我们会联想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这些感性的认识和评价都在讨论城市的创新能力,但其实又指向创新的不同维度。那么,如此多维度、多层面的城市创新能力究竟应如何评价?本研究便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基于数据分析来构建创新评价体系,探索一种评价和比较城市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 城市创新评价的新趋势

(1)国家战略视角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创新的五大发展目标,分别是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生态,并对应提出了研发投入强度等十二项具体指标。这些维度和指标不仅是国家层面创新发展的引导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着各个城市对创新发展的价值评判。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十三五”科创专项规划中的大部分指标均来源于此。

图1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发展目标与指标


(2)研究报告视角

       国内已有的创新评价研究报告如《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视角相近,包含五至六个维度,涉及创新资源、投入等维度,进一步细分具体指标。

       国外的创新评价研究报告对创新的理解相对更为多元。例如:彭博创新指数聚焦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采用研发支出等七个具体指标; 2thinknow的创新城市指数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宏观,包含美术馆、体育运动等更宽泛的指标,指向一个广义上具有创新氛围的城市。



图2  国内创新研究报告评价体系



图3  国际创新研究报告评价体系

(3)专家观点视角

       在第2期申客思享会“集群与创新”中,专家们讨论了关于创新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其中有些要素并非是常规可量化统计的指标,却对城市的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凯院长提到的开放的制度环境,王缉慈和周伟林两位教授提到的企业家精神。只有愿意承担风险,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才能推动地方创新。



图4 申客思享会专家关于“创新最重要的要素”观点

(4)梳理与思考

        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研究总结,似乎已能够罗列出创新评价体系必须包括的许多要素,却很难从整体上构建起一个有说服力的框架。

       退回到研究的出发点,即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可知,城市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两个核心目标和原则,其一评价体系要反映对创新内涵的理解而非仅是指标的整理;其二评价体系要面向规划实践应用,即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来评估城市创新能力的长短板。因此,我将研究的关注点从指标体系本身逐渐转向其背后对创新内涵的理解。


二、城市创新内涵的再理解

(1)关于创新的产出

       2013年,美国投行领域将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这类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创业公司称作独角兽企业。在新一线城市研究室的《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报告中,也开始以城市独角兽指数来衡量创新产出实力。

       2016年,科技部做了关于中国独角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131家,分布在16个城市。有专家认为当某地出现了独角兽企业就说明该地区拥有强劲的创新潜力,当出现10个独角兽企业,就代表该地区已位于全球创新经济前沿。目前,全球范围内仅美中英三国达到此标准;全国范围内北、上、深、杭为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四城共集聚了全国90%独角兽企业。在全球各地区中,拥有50个独角兽企业的地区只有北京和硅谷,可认为是引领全球创新经济的两大高地。



图5 《2016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

       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创新是技术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但新兴领域、创新企业崛起的背后依靠的是大量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驱动。此外,原始的知识创新也很重要,新的思想理论虽不能直接转化为创新产品,却是技术、产业创新很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研究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作为创新产出的三种类型,同时也构成互相支撑的创新产出链条。



图6 三种创新产出类型的认识

(2)关于创新的投入

       创新产出通常会和创新资源的投入做对比分析。普华永道等发布的《机遇之城2017》主题报告认为科技创新和均衡发展是打造“机遇之城”的关键所在,认为创新主要包括两个侧面,一是城市智力资本,关注教育科研投入,二是创新创业的产出成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也持类似观点,其在评价创新指数时引入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次级指数。因此,本研究将创新资源的投入作为第二个观察视角。



图7 《机遇之城》与《全球创新指数GII》评价体系

(3)关于创新的生态

       除创新投入外,《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还代表城市存在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初创企业分析网站Startup Genome的《2017 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便是针对创新生态系统所展开的专项研究,研究出发点是评估初创企业在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下最有机会成长为全球性企业。报告认为:外部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初创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报告中对初创企业在各个生态系统中从A轮融资到C轮融资存活率的分析显示,更成熟且规模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初创企业获得更高的成功率。



图8 《2017 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报告》

(4)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结以上对于创新的理解。首先,三种类型的创新产出,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构成了互相支撑的创新产出链条;其次,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投入,包括人才、平台等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创新生态的营造、资金、政策、市场、成本等是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支撑。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构建涵盖创新资源、创新生态、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包括十七项指标的城市创新评价体系,并在此体系下分别对北京、上海等国内11个主要城市的创新实力进行评价。

       从评价结果可知,北京、上海在总体创新实力上处于领跑位置,尤其在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方面优势明显;深圳、杭州紧随其后,在创新产出方面有较强优势;广州、武汉、南京、天津等城市构成了第三梯队。



图9  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图10 国内主要城市创新评价结果


三、国内主要城市的创新特征

(1)北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在创新资源、创新生态、创新产出三方面均位列第一,实现全维度的创新领先。

  究其原因,一方面北京有全国顶尖的创新资源,包括中国最顶级的27个高校,研究所,奠定了强大的创新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北京在创新产出方面同样异军突起,许多单项指标甚至遥遥领先,例如:高质量论文列全国第1,专利授权超过9万项,独角兽企业比重占全国近一半等。


(2)上海:被低估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在创新资源、创新生态、创新产出分列第二、第二、第三位。在创新资源维度中,上海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折合全时人员达到16.8万人年,国际重点实验室数量32个,以上两项指标均仅次于北京。      

       上海可谓是被低估的创新中心,在许多城市创新评价的排行榜中的低于深圳、杭州等城市。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上海侧重企业服务型的创新模式,即更关注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大型国企研发中心。在这样的模式下,一方面导致本土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少像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互联网革命中的核心企业;另一方面导致综合要素成本过高,导致民营企业活力不足,草根创业难度大。但是,上海的创新生态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上海得到融资的创新企业数量仅落后北京,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3)深圳:“科技生态+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应用创新

       深圳与北京、上海的创新特点截然不同,其更加强调科技生态与科技产业的应用创新。

       众所周知,创新资源是深圳的短板,本土缺少优质科教资源;但是,深圳非常重视创新生态的营造,是全国唯一一座科技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6%的城市;在创新产出方面,深圳技术密集型的特征非常明显。深圳的专利授权数超过7万项,仅次于北京;此外,深圳42%的独角兽企业均属于技术驱动类型,涉及智能硬件、云服务等领域,培育出华为、腾讯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4)杭州:互联网创新+风景带动创新 

       杭州的特点是互联网与风景带动创新。杭州的各项指标相对均衡,并无明显短板。

       “互联网+”的应用创新是近年来杭州创新的一大特点,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围绕阿里巴巴犹如蒲公英般发散涌现。杭州的另一特点是充分依托山环水绕的风景优势,通过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等方式,探索风景带动创新的空间模式。



图11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创新实力评价雷达图


四、南京创新特征与规划应对

(1)南京的城市创新特征

南京创新的总体特征是一线的创新资源、二线的创新生态、三线的创新产出,在创新产出方面存在较大短板。


图12  南京的创新实力评价

       南京创新的优势在于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首先,高校云集的南京在校大学生、千人计划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都国内领先;其次,南京有很强的知识创新能力,高水平论文位于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南京创新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创新转化能力弱,在所有城市中排名垫底。南京2016年的专利授权数仅2.8万项,与深圳、上海的差距明显;南京的独角兽企业仅1家;民营500强企业的数量从全国第8降到第17,且行业门类也偏传统。在创新生态维度,南京排名中游,落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武汉,资金支持和市场活力不足,产、学、研各自为政不交圈,同时政策层面对初创企业扶持的精准度也不够。


(2)南京的规划应对

基于数据评价与现场调研,在编南京总规中提出建设科创名城的战略目标,希望建设一座没有短板的创新城市。并基于此目标提出三条规划策略:

一是希望推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创新,强化南京知识创新优势,共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

二是面向南京自身的短板,重点完善创新的产出链条,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大创新圈,提高创新转化效率和创新链条的互动;

三是在现状创新资源评价基础上,为各类创新功能落实空间载体,优化全市的创新空间体系。



图13 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



图14 三大创新圈与南京创新空间布局示意图


        几点思考

  第一,城市创新实力需要多维度系统的认识与分析。本研究提出的涵盖创新资源、创新生态、创新产出三种维度的创新评价体系探索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视角来衡量与比较城市创新实力的方法。

       第二,每个城市的创新特点各不相同,在创新链条上,除了弥补创新短板外,基于自身优势,强化特色领域,量身定制策略来培育城市创新生态是提升城市创新实力的重要路径。

感谢各位院领导对本研究的悉心指导,感谢闫岩、刘畅、张超、李鹏飞、吴春飞、潘磊对本研究的协作相助。


注:本文分享自“申客思享会”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