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国

其他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
2024年1月30日
其他

中规智库 | 《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3年)》发布

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步入存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超大、特大城市对居住和就业依然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也集中了更多高强度建设地区。高密度人口和高强度建设,在为城市带来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研究对于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共同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发布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推动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202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知要求开展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文件提出“城市道路网密度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第三天:锐意进取 砥砺前行

安全韧性与交通研究主持龚道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海绵城市建设中统筹内涝及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宿迁和晋城为例》田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第二天:固本清源 笃行致远

进入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第二天,春光正好,人们济济一堂,大义正言,盈盈于耳。“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是永恒的主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途经。在回顾40年名城保护风雨历程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聚焦整改型的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区如何织补修复格局肌理、体现历史风貌的守正创新;探索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突出“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创新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推动广州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激活碛口古镇活力、坚守母亲河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从文化空间的视角重新认识文化旅游景区,以文旅融合为理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引导项目地的文化创新与活化——在过去一年中的危机、变化来临时,规划人在工作中始终葆有积极、进取的火种,秉承科学的态度、执着的精神,“修心爱之物,更补惜物之心”,让历史文化以更多元的面貌呈现,让规划理想落地生根。“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传承经典,探求天下之和,是规划人的初心和使命。绿色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让绿色空间产品投放更合理,让绿色空间服务供给更公平——从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到流动磁场滨水空间,规划人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智慧、识别场地的自然价值、文化特色和场所精神,通过场景营城的途径,用设计的力量打造了华夏大地上一处处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生态范本,助力提升百姓的日常生活幸福指数。第四单元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主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第一天:科学规划 互利共赢

“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春分后的第一天,在车公庄西路10号学术报告厅里,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如期召开。又是一年的日月轮转,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国家区域新格局下的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探索——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当前正值我国优化区域经济格局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时期。城市群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内第一个跨省城市群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要求下,其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编制方法上都在成渝地区前期的区域规划上有所突破,对其他地区开展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借鉴参考价值。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谁是中国地铁第一城?

论资排辈,北京是第一个通地铁的城市;上海的地铁运营长度最长、日均客运量也最大;深圳和杭州一年新通5条地铁,快速追赶...图/视觉中国文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300张地球卫星图,太震撼了!

▼云南省罗平县山地上的油菜花田从油菜榨取的菜籽油不仅可以用于食用还是生物柴油的主要来源之一(图:《俯瞰地球》)▼大片的油菜花田之间散落着一些房屋美丽的景色也使这里成为了旅游目的地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预告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发布会

西安,是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的世界历史名城,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璀璨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主脉。西安,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并在盛唐时期成就“全球城市”的巅峰。西安,还是国务院定位的中国3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北京、上海、西安),是“一带一路“新格局中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内陆全球化的门廊通道、复兴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样本。原定于2022年底召开的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治理体系演进的回顾、思考与展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在新时代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行业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央地互馈、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团辅助、专家支持、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为引领,法律法规体系、规划设计体系和督察监察制度为保障,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为特色抓手,专业教育体系、专家咨询制度、科研创新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为支撑,国际行业交流交往活动为拓展的多元治理工具体系;并在治理意识、治理思路、顶层谋划、治理主体、治理工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迁、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演进、城市化进程、社会结构及其文化特征变迁是推动和影响行业治理体系演进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行业治理存在治理思维尚未全面建立、目标和思路尚不清晰、体系架构尚不完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关键治理主体日渐式微、治理工具和手段不多等问题,本文据此从治理意识、战略视角、主体架构、顶层谋划、工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开始,试点时间1年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组织本地区有关城市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为1年。其中,南方地区(华南、华东、华中以及除西藏以外的西南地区)要按照应试尽试原则,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开放共享区域。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试点城市,合理确定开放共享区域,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建立轮换制养护等管理机制,不断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通知主要内容如下:鼓励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2023年2月6日
其他

中规院上海分院2022年度技术交流会干货放送

主要通过轨道线站位调整,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战略地区发展要求及用地潜力识别,协同调整局部线站位以及用地功能。3)面向站点,主要通过分类引导、站点精细设计、一体化衔接,提升站点客流水平。一是划分“3
2023年2月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狂飙》让这个不起眼的广东小城火了

本文转载自九行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黄加宝开年第一爆剧非《狂飙》莫属,张译、张颂文精湛的演技让这部剧一路飙到了豆瓣评分9.1和全国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从鱼贩做到了黑帮头目,背景里那些斑驳的建筑、嘈杂的市场、陈旧的街道无一不把黑白两道的较量和复杂的人性呈现得淋漓尽致。是的,当你们在关心高启强是如何变坏的,我已经在关心高启强的故乡在哪。△电视剧的选景非常有故事性/
2023年2月2日
其他

“绿道——链接城乡美好生活”主题论坛圆满召开

2022年12月28日,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绿化与景观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绿道——链接城乡美好生活”主题论坛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圆满召开。论坛邀请了国内在绿道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规划设计师、建设管理者,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探索绿道话题,论坛在线参会人数300余人。开幕致辞刘平星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副会长刘平星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一条条绿道的建设,逐步实现了推窗即见景、出门可踏青的目标,促进了绿色出行,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市政绿化与景观工程专委会要以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为指导,继续发挥优势,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技术标准,总结推广经验,积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绿道,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半场主持人刘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下半场主持人赵路兴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绿化与景观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研中心研究员论坛报告《滇池生态绿道规划建设探索》刘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滇池绿道与其它城市的绿道有所不同,是绿道类型中比较典型、复杂的一种,从空间上,既有城镇型,也有郊野型。从类型上既有滨水型、山地型、也有田园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滇池绿道承担着多种使命与期待,也成为协同滇池生态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在滇池绿道的规划建设中,秉承着辩证、治理、系统的思维,以绿道为媒介推进沿线的生态修复,创造大美风景,带动兴业富民,实现滇池绿道的综合整治,真正地成为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擦亮高原明珠。报告从生态本底、效果呈现、价值转化三个方面切入。第一:从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提出以道修复生态。本质上还是要保证生态基底的质量。刘华副所长认为既要从大处入眼、研究先行,从系统上认知生态运行原理,从格局上加强控制引导,又要从小处入手,细分流域单元,注重理念、手法、材料、做法上的细致构造,真正做到修复自然生态。第二个切入点:从风景营造角度,提出顺道渐入画境。滇池的风景营造是幸运的,不同于一般的景观营造。滇池自身具有自然山水之壮美、生态原野之大美、历史人文之秀美、万物生长之和美,最关键的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首先是勤于发现美,自然是最美的风景,通过数遍探勘寻找最佳观赏视角,以轻介入的方式提供平台、郊野径等方式展现自然。其次,善于发掘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挖掘地域文化风景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再现历史风貌。此外,敢于创造美,合宜是最佳的创作,强调新景观一定要融于周边生态环境,不张扬,要低调的放在滇池环境中。第三个切入点:从市民获得感角度,提出链道·兴业·富民策略,强调从村庄复兴,分类引导建设;更新利用,激活存量资源;活动植入,释放美丽经济三个方面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连接人与自然——深圳绿道》魏伟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2月2日
其他

债务是经济重启的关键

本文转自“翟东升的全球政治经济研究”,春节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与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两次深谈,主要探讨了当下国人对于债务问题的普遍错误认知及其危害。翟东升教授是从货币史的角度看问题,而赵燕菁教授是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问题,但殊途同归,所见略同。正如翟东升教授一直在呼吁的,在1971年之后的无锚货币体系中,本币计价的国债扩张是经济发展之必需,是善而不是恶。两位教授均认为,应大幅扩大中央政府债务,用低息而高信用的中央政府债务,去置换高息而低信用的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债务。以下为赵燕菁教授观点综述,欢迎分享。债务是经济重启的关键赵燕菁债务是中国的经济最大的短板中国经济下滑不完全是因为疫情,也不会因为疫情消退自动反弹。2023年重启经济千头万绪,纲举目张,纲就是“债务”。但政策的目标不应是去债务,而是相反,要“维持债务的价值,扩张债务的规模”。所有经济都可以视作无数资产负债表的加总。经济衰退最直观的定义就是资产负债表收缩。资产负债表的基础关系,就是“资产端恒等于债务加上所有者权益”,这意味着任何一端的收缩,另一端也必然随之收缩。宏观政策的第一要务,就是判断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是资产端引起的,还是债务端引起的。在很多人看来,债务的减少永远是“好的”。但资产负债表告诉我们,只要债务减少,在所有者权益不变的条件下,资产一定会出现过剩以匹配债务端的萎缩。特别重要的是,债务端和需求的弹性远大于资产端。一个小的债务变化,会引起消费倍数的变化。在需求萎缩周期,加强供给侧反而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过剩更加严重。中国的产业链、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中远比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重要,但反过来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是中国的短板。中国经济真正的短板是债务端,这是由全球化里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美国是全球的债务端全球化可以简化为“中-美国”资产负债表:中国主要的角色是资产端;美国主要的角色是债务端。中国负责生产、形成资产,是最大的供应链;美国负责消费、创造债务,是最大的市场。两者互为镜像,同涨同落。资产负债表恒等式意味着,美国只要扩表,中国一定增资。全球化带来的大增长,其实就是“中美资产负债表”的大扩张。2010年到2020年间,全球GDP大约增长1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6万亿,中国占8万亿,其余所有国家占剩余的4万亿。但镜像关系也意味着资产端才是美国的短板。没有对应的供应链,再强大的金融(负债)也是镜花水月。美国与中国脱钩的后果是债务过剩,通货膨胀,美国必须在中国之外重建产业链取代中国;中国则相反,脱钩的结果必定是产能过剩,通货紧缩,中国必须在美国之外找到新的资本来源和消费市场。顺便说一句,有人看到美国通胀,就认为中国也应当“预防”通胀,这一判断是错误且极其有害的,会严重妨碍正确的宏观政策出台。再说一遍,中国经济绝对不会出现通胀,2023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是通缩!中美谁能在这场世纪大博弈中胜出,就看谁能更快重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目前来看,美国劳动不足决定了其很难在国内重建替代中国的资产端,但美国在中国之外构筑新的供应链进展非常快;与此同时,中国却因在房地产犯下的战略错误,导致自己原本较弱的债务端出现巨大敞口,国内市场的萎缩导致了对美国市场更大的依赖。这使得中国在这场世纪大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美国举国上下坚决与中国脱钩的背景下,中国重返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即使“被恩准”得以保留体系内,也只能和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竞争美国的资本和市场。中国的巨大资产决定了中国要突破增长的天花板,就必须摆脱美国债务(市场)的依赖,构筑独立的资产负债表,为自身的产能提供内部需求;或是在以金砖、上合为核心的区域全球化中,成为债务和市场的提供者(扮演现在全球化中美国的角色),并形成以中国市场为终端的产业链。无论哪一种选择,中国都必须形成至少要与美国比肩的巨大的市场。而这需要中国债务必须在短期内实现超常规的扩张。债务是消费的总开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判断已经成为朝野各方一致的共识。但内需扩张的钥匙在哪里却仍没有搞清楚,提出的政策大部分都在以前使用过。例如减税、提薪、降息、补贴、发钱、更新消费观念、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和再就业、缩小贫富差距等之类办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这些政策以前没能有效扩大内需,现在也不会有用。“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扩大内需就必须找到制约需求最根本的瓶颈。这个瓶颈,就是债务。道理很简单,消费总规模取决于流入市场的货币总量,货币多则市场大,货币少则市场小,债务规模是货币供给的总开关,而货币供给决定了本币计价消费市场规模的大小。有人质疑如果负债就可以创造货币,那不就能随意创造货币?这就需要正确理解“负债”的含义。现代货币虽说是通过银行系统负债生成,但负债的产生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负债必须形成对应的资产,而资产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只要有这个条件,货币就不能“随意”滥发。换句话说,发钞的过程就是创建资产负债表的过程,没有资产的负债,才是滥发的钞票。市场上所有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可能千差万别,但债务端穿透后,最终的归宿大部分都是银行。银行负债的能力决定了经济规模的大小和涨缩。货币形成过程中资本比劳动获得更大份额,决定了债务端对应更大的市场。中美在全球化中的分工,决定了资产端中国的消费市场一定会小于债务端美国的消费市场。只要美国将中国逐出美国市场,中国的供应链就会因为需求不足而崩溃。因此,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是扩大供应链,不是应对芯片封锁,更不是与越南、印度争夺美国市场,而是内生足够的债务,创造足以替代美国的国内需求,只有快速扩张债务,才能维持中国的资产负债表屹立不倒。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春节各地消费市场的火爆,说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虽然巨大,但只是“一过性”的,并不会伤筋动骨。中国经济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是债务端的急剧萎缩。由于市场上突然没有了借款人,银行债务不仅不能增加,反而因不断还款和注销坏账被动缩表。海量的货币以储蓄和准备金的形式堆积在商业银行,社融不断减少......结果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萎缩的需求和过剩的产能共同导致市场的恶性通缩。和依赖外部资本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不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央行创造的基础货币远少于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正是这一特殊的货币结构,为中国的供应链提供了一个几乎与美国同样规模的消费市场,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美元潮汐形成的周期。而商业银行生成货币所依赖的信用,主要来自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大部分商业贷款的抵押品,最终都可以追溯到房地产。正是因为规模堪比美国股市的房地产市场,为商业银行生成债务提供了高质量(高租售比)的抵押品,商业银行海量发债才成为可能。无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还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的扩张主要都是建立在房地产信用基础上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在中美贸易战中稳如磐石,甚至利用疫情逆势扩张,却在房地产崩盘后一溃千里,整个市场同步萎缩。鉴于债务是消费规模的总开关,那么决定债务规模的房地产就是重启消费的关键。很少有人意识到资本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这种同步关系。但只要看一下房地产和耐用消费品(比如汽车)周期的相继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打压房地产,就等于间接打压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判断:只要中国不能修复债务端,重建资产负债表,中国的消费就不可能恢复。存量和增量并举2023年中国经济重启千头万绪,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建资产负债表!而资产和负债两端中,债务又是其中核心的核心。债务可以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两者并举:既要保住存量债务,也要创造增量债务。2023年很可能是避免这场危机的最后机会,稍一犹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会一夜归零。和很多人的判断不同,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所谓市场化,就是货币分工占社会分工的比重。巨大的城市人口,决定了中国回不到过去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都是自然经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代。货币为基础的分工决定了人口不会逆向回流农村,而是在城市引发动荡甚至革命。因此,绝不能放任债务收缩导致货币突然消失。宏观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快速进入危机管理状态:第一,所有到期债务同时展期三年,以抵消疫情这一不可抗拒力导致的违约,避免银行因违约减记坏账导致缩表。同时,不接受任何提前还贷;第二,仿效当年剥离银行坏账,发行低息特别国债接手地方政府高息商业债务及其对应的资产。只要回收的资产收益大于利息,就可以形成类似美国国债那样的巨大的无风险资产;第三,基础货币与美元脱钩,转而以国债为锚。央行通过借款给开发银行或以养老金购买国内高流动资产大规模扩张债务。只有公共资本成为资本市场的股东而不是融资人,中国的资本市场才不会成为以圈钱为目的的野蛮市场;第四,要将寻找和策划高收益项目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落实到各级政府。只有有收益的项目才能形成新增贷款,避免日本泡沫破裂后投资大量无收益资产形成新的坏账的惨痛教训。拯救房地产市场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或隐性抵押的存量债务极其巨大,一旦房地产价格下降甚至失去流动性,没有任何新增的资产能够填补银行抵押品出现的巨大空缺。因此,就算房地产有再多问题,也要先把市场救活,否则系统性风险就是毫无悬念的结果。在这里必须澄清一个对拯救房地产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认为城市化已经完成,人口开始下降,大部分人拥有住房,政府卖地收入不可持续,因此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动机的使命已经结束。这是一种基于增量的房地产认识,以为卖地、卖房结束了,房地产也就不重要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判断。房地产真正的价值来源于存量,也许房地产不再是增长的发动机,但却是整个经济的支柱。这是和房地产作为债务核心抵押品的金融属性密不可分的。在资本市场还不如印度的中国,没有房地产,中国的债务及其对应的资产大部分都不会存在。因此,拯救房地产不是政府卖更多的地,开发商卖更多的房,而是要把“保住存量不动产的价值”作为房地产政策的头号目标。和股票市场一样,存量部分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部分决定的,流通股决定了所有非流通股的价值。保住存量的前提是恢复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没有人接手的不动产没有任何资本价值。而让房地产恢复流动性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市场供不应求。和普通商品不一样,资本品只有看涨才有投资价值。同样,房地产市场要有流动性,就必须有人看涨。只要房价预期由跌变涨,房地产市场就会复活,巨大的抵押品就可以恢复价值,债务就不会成为坏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要大幅减少供地,特别是限制通过城市更新、旧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形成的新增商品房供给;要放开各类限购、限贷,特别是要取消商品房价格限制;要放开高净值、有多套房的人群(而不是刚需)接手高风险的资产的限制。没有了地方债压力的地方政府,不能把房地产当作弥补财政缺口的钱袋子,要将本地的库存作为能否新增供地的前提条件,用去化周期代替房价增速作为是否恢复新增供地的条件。必要时,开行可以发行特别国债收购超量供地城市的土地,帮助土地市场从供大于求恢复到供不应求。同时,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房解决刚需人群的居住问题。由于规模巨大,保障房建设一样可以拉动钢铁、水泥、建材、装修等下游产业。要把保障房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比低效益“铁公基”(比如地铁、歌剧院、政府办公楼),有合理的租金的保障房将会是更有价值的“固投”。只要规模足够大,就有可能成为1998年全球危机时建设的高速公路、2008年全球危机时建设的高铁那样的旗舰项目,在反周期扩张时扮演重要角色。向过去学习未来中国经济若想重启,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扩表,出手越快,成本越低。2019年,我曾提出有必要对2008年的所谓“四万亿”公案做一个正确的评价,因为对昨天的认知会影响我们今天的选择。在学界主流看来,“四万亿”导致产能过剩、房价飙升、巨额地方债、银行坏账、贫富差距加大、市场无法出清......并给了一个肖像画般的描述——“大水漫灌”。但在我看来,对“四万亿”的这一评价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当时没有果断推出“四万亿”,中国也许可以避免学界所说的那些后遗症,但也没有中国产业的快速迭代和升级,更没有随后十年中国经济的伟大超越和追赶。也许站在中国之外更能感受到中国2008年以后的巨大增长,辜朝明在其新著《大衰退》就称赞中国当年的“四万亿”是教科书般经典。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应当从当年“四万亿”以及日本泡沫后扩张性政府投资中汲取正确的经验教训。其中第一个就是,有限的救助资金应优先救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美国应对危机为什么比日本成功?就是因为美国不是优先救企业,而是首先救市场。中国2008年的成功也不是因为四万亿投资本身,而是得益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救活房地产,地方政府才能大规模扩表,才能完成城市从地铁到机场众多投资巨大的重资产。没有房地产的复活拉动巨额地方投资,“四万亿”根本不可能形成“大水”,更不可能“漫灌”。第二个经验教训是,必须维护好债务存量,使其具有最高的流动性。美国对待资本市场的态度和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美国政府是想尽各种办法不让资本泡沫破裂(而不是像日本、中国那样自作聪明去主动“捅破泡沫”)。而一旦资本市场出现问题,政府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冲入市场托市。保住这些债务安全,就是维护其核心抵押品的价值。中央在地方债处理上绝不能持“谁的孩子谁抱走”的态度。央行和财政部必须联合出手,才能拯救此次大危机。中央政府在地方债务出现危机时,如果袖手旁观,那就是严重的渎职。因为货币和国债等最后的“救生圈”都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三个经验教训是,简单增发债务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扩表,只有能创造现金流的债务,才能真正实现扩表。这就需要快速寻找可以带来正收益的投资项目。只要能形成资产,项目越大越好,债务越多越好。债务不是问题,能否形成资产才是问题。作为最后的借款人,政府有无限的资源动员能力,关键就看是否有足够多的投资项目。结论2022年中国房地产开始下跌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立刻意识到“人们在看中国2020年的经济预测,就像他们在看苏联1960年的经济预测或日本1990年的经济预测一样。”他认为,中国经济最终不可能超过美国,理由是中国经济未来将面临的四个关键挑战,其中第一个就是“重大的金融风险、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不确定性”。
2023年2月1日
其他

行动导向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重点与实施路径建议

“十四五”开局之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各地建设工作也将随之快速展开,然而国内已有研究和实践却不足以为建设行动提供支撑。本文结合国内儿童成长空间普遍存在的公共服务、自然游憩、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建议从纵向(城市、城区、街镇、社区)
2023年2月1日
其他

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四、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依法做好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指导,不断完善相关技术要求,加强监督管理,适时组织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王建国:城市双修、愈创活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及建筑师的专业作用

“城市双修”特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二者的总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韧性、提高人居环境宜居品质,从2015年海南三亚试点开始,陆续组织实施“城市双修”工作,并在全国22个省市先后设立了3批共59个试点城市(2019年)。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提倡城市修补,并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17年3月12日,住建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本文在回顾“城市双修”历程的基础上,阐明“城市双修”是近现代以来中外城市发展共同关注的普世命题,并结合建筑师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可以进一步发挥的专业作用。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产城融合是什么?怎么干?

麻省理工为创业者们打造出MIT创新总部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肯德尔广场所谓的「开放式创新区」,主要就是从90年代开始的,从那时起,这种功能复合、强化不同领域交流的「开放式、强社交」环境,就逐渐风靡起来。▼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中规智库 |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2年)全文发布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1年)全文发布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苏浙沪的城市,开始比谁的马路更窄?上海杭州暂时领先

前不久召开的杭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杭州将推进现代化制度体系重塑实践,加快打造活力迸发的新天堂,明确杭州将完善交通网络,其中一项内容是构建“窄马路、密路网”路网体系。该体系是指在地块之间设置断面较小的城市支路,在一个区域内,尽可能多地布局、修建小的支路,通过这些“毛细血管”构建一个密集的交通网络。一些城市还在追求“十车道宽马路”,杭州为何明确要求“窄马路”?其实,早在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匹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目前城市道路网发展水平如何?未来的优化方向在哪?根据2020—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数据,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17个被监测城市中,中心城区建成区总体平均道路网密度为5.9公里/平方公里,较2021年度增长约1.7%。其中,上海、杭州、合肥、宁波处于城市群最高水平,无锡、嘉兴、台州、温州等城市次之,镇江、常州、泰州、扬州、南通、苏州等江苏城市更低一些,马鞍山道路网密度相对较低。根据监测数据,目前全国主要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的仅有深圳、厦门和成都3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任重而道远。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的道路网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特点,上海、浙江的城市道路网密度要明显高于江苏和安徽,在江苏,苏南城市普遍高于苏北城市。从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道路网密度看,存在分区差异化、圈层递减特征,城市核心区道路网密度最高,外围组团道路网密度偏低。例如,苏州市姑苏区作为城市核心区,道路网密度远高于苏州其他区域。“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的本质,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内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优化道路空间资源配置和布局,建立慢行交通优先的路权分配模式,提升人的出行高可达性和便捷性。因此,“窄马路、密路网”道路网络注重的是“车行道宽度要窄、慢行道网络要密”,对于城市道路网密度应该是指全路网密度,除了车行道路以外,还应当包含巷弄、专用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地块内部公共通道等慢行道路。以苏州古城区为例,这座古城依然保存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街区尺度小,街巷密布。近年来,苏州结合古城更新仍在不断完善窄密路网体系,在推动古城活化和复兴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与此同时,得益于古城区高密度网络,苏州古城道路网络一直保持平稳可控的运行状态。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核心区具有建筑密度大、开发强度高、商务办公功能高度集聚等特点,交通出行强度高、规模大,这就要求其内部路网对于各种交通流具有高效的解析和转换能力。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等核心区发展经验也表明,为了维持并扩大城市核心区的活力与繁荣,均构建了高密度、小尺度的路网格局,均衡路网交通负荷,减少拥堵发生机会,提高路网可靠性。近年来,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滨江步道、自行车道、立体过街步道等慢行网络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对于全路网密度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未来长三角城市道路网,有几个方向:一是营造高密度路网与完整社区,控制街区尺度,强调以人为本。街区尺度偏大,可能将带来空间活力不足、人的出行便捷性降低、道路通行效率偏弱、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长三角城市未来应结合城市更新和地块开发持续推动高密度路网体系建设,营造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完整社区。对于城市核心区,在加密道路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交通设施与公共活动中心,构建由地上、地面、地下立体复合的高强度慢行交通网络,并依托核心区历史风貌、开放空间等基底特色,加强专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的建设。二是优化中心城区路网,注重整体提升与地区差异化发展。城市建成区道路网密度到达8公里/平方公里是对城市中心城区道路网体系的整体要求,对于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差异化。要重视集散道路、支线道路乃至街巷等窄密路网的建设,促进城市各级道路之间功能衔接,对于城市核心区要大幅提升道路网密度,通过加密次支路网、打通断头路、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开放地块公共通道等手段,不断完善微循环道路网络。三是应对未来新技术驱动的城市发展,要探索创新智慧道路、无人驾驶、共享交通等新模式。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极大改变既有道路交通设施空间布局和路权分配模式。由于对车辆的技术管控程度更高,车辆基础设施的空间将大大减小,能够将道路空间更多释放给行人及自行车,真正实现“车行道宽度要窄、慢行道网络要密”的核心内涵。建议未来长三角城市要弹性预留道路断面,采用动态灵活道路管理调配道路空间使用权属,通过智慧化道路铺面、模块化设施替换、地面光引导,适应未来自动驾驶环境下不同出行时段的道路网络使用。(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名城保护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自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以来,已有140座城市被纳入保护名录,保护经验日趋丰富。本文从“保护制度”“保护理念”“保护对象”和“保护经验”4个方面,对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周年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当前保护工作在保护意识、保护内容、保护方法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建议从完善保护对象体系、分级分类明确保护要求、创新资源活化利用手段、完善保护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本文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22年第12期的“清华与名城四十年:清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专辑,欢迎分享。【作者简介】杨保军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传承与创新——中规院信息中心40周年 1982-2022

一个真实的记录一段40年的历史一群兢兢业业的规划人一份守正与创新的事业……中规院信息中心成立40年,从“情报”到“信息”,折射了改革开放的理念变迁,从“文本”到“数据”,见证了信息技术的迭代与越升。曲折探索、传承创新,这就是中规院规划信息人40年的坚实历程,让我们共同见证,砥砺前行。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0年

自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保护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了大量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了纪念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40周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组织拍摄了三集系列宣传片,回顾名城保护工作发展历程,宣传正确的名城保护理念。第一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0年——不忘前路本集聚焦名城保护工作的起源与名城制度探索,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和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两位专家。首先回顾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的背景,以及进一步拓展到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深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等工作情况。回顾了过去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保护的方法,法律制度特点,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壮大,名城保护在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对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落实新要求、新理念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第二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0年——守护历史,留住记忆本集聚焦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和路径,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和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北京大栅栏街道责任规划师熊文两位专家。采访主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全面性保护、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精细化保护、科学手段支撑保护等方面加以介绍。具体内容中,主要结合延安、瑞金、遵义、石河子、深圳等案例,阐述了全面性保护的要求和地方经验;结合湖州小西街、阆中古城保护等案例介绍了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的做法;结合泉州金鱼巷、杨梅竹斜街等案例介绍了精细化保护的相关工作;最后,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赋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案例和做法。第三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0年——创新发展,赓续活力本集聚焦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利用,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徐萌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两位专家。采访主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利用、历史文化名镇活力复兴、历史建筑活化及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方法等方面加以介绍。在具体内容中,结合泉州、景德镇、乌镇等不同类型的城镇特点,介绍了历史城市活力复兴的路径探索;通过天津、厦门、南京等案例分析,阐释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更新利用模式;结合广州、黟县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案例,分享了老空间植入现代功能的做法。最后,老一辈与新一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者,纷纷提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阶段的期望,描绘出了其在自己心中的愿景。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站城融合发展”研究丛书》 正式出版

本套丛书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缘起随着高铁网络的广泛覆盖,高铁车站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铁路车站与城市及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更新转型,带动沿线经济转型发展,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赵燕菁:变局博弈中,这个两难是对中国的考验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赵燕菁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 纪念郭黛姮先生

郭先生千古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02日18:55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郭先生千古,转载文章以寄哀思。山高水长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张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众征求意见

号张掖市自然资源局(请在信封上标注“张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电子邮箱:zyskjghj613@163.com(请在邮件标题标注“张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传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研究与思考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顾宗培在“2021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演讲者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荣获2022年度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上海市“贵州西里弄”项目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策展成员:黄潇颖,张珂维,张琪,林昭宇,钱奕纯,何跃,邹玥学术顾问:黄潇颖,张琪,翟宇琦,蒋凡东,曹源,周丹妮,林昭宇,乔雨虹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住建部印发第一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建办科函〔2022〕39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老旧小区更新协作的理论原型及破解机制——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

老旧小区更新既是城市建设实践的老问题,也是方法路径上亟需突破的新问题。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对当前老旧小区更新中若干认识误区的纠正:第一,不同群体规模的利益集团在集体行动上差异巨大,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小型集团往往能在博弈中获得更多公共资源;第二,并不是所有利益相似个体都能形成利益集团并参与公共产品决策,基于此,本文提出外部干预的解决路径和集体精明选择的总体思路。本文为文章导读形式,转自“城市规划”杂志公号,欢迎分享。作者简介: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上海低碳街区的技术实践——以数字江海低碳总控为例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林辰辉在“2021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演讲者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精彩!中规、深规、蕾奥、Aedas、DP建筑师五大联合体PK,他们的设计思路有什么不一样?

宝安创业路商务大道策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10月9日,由宝安区人民政府主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承办的宝安创业路商务大道策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专家评审会圆满落幕,宝安区副区长沈金章出席并致辞。本次国际咨询评审委员会主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先生担任,委员会成员包括陈一新女士、米歇尔·贝利斯先生、宋聚生先生、肖诚先生、赵发科先生和张志刚先生,涵盖了规划、建筑、交通、产业商业策划等多个领域。5家入围单位依次介绍策划及设计方案后,经专家多轮优选,结果如下:第一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亩加建筑规划(深圳)有限公司+戴德梁行房地产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第二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世联君汇不动产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奖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伍兹贝格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广州高力国际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世邦魏理仕(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DP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探索居民自主合作更新改造的机制和模式——天津多层老旧小区人居品质提升的路径

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发展目标下,老旧小区自主合作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于传统的以外部环境为重点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本文重点着眼于老旧小区多层住宅内部功能和品质的提升,结合天津具体案例研究,通过采取老旧小区人口疏解、老旧住宅户均和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住宅户型功能改善等措施,促进居民自主合作更新改造,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带动各方广泛参与,助力老旧小区根本性的改善,以期让老旧小区更新不仅是提升环境品质的改造工程,而真正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重构社会治理关系的有效载体。全文刊载于《城市设计》杂志2022年第2期,欢迎分享。作者简介:霍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李强:社区研究、基层社区治理与新清河实验——社会学基层社区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变迁及其社会学理论视角

本文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大师讲堂栏目之部分内容集萃,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做了题为《社区研究、基层社区治理与新清河实验》的报告,内容转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公号,欢迎分享。引言根据袁昕院长现场发言整理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所关注的城乡物理空间实际上承载了人们鲜活的生活,而且应该是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些生活绝大部分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都落在最基层、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最微小的社区层面。所以今天李老师从社区层面讲社会学所关注的问题,跟我们的规划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如今进入到存量更新时代,跟之前几十年的增量发展时代大不相同。面对城市更新,我们将进入到一个既有环境里,我们首先要关注其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了解人们的利益诉求,找到共同点,明确能做哪些事情,以及如何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这些对我们规划师的原有工作方法都是巨大的挑战。那么基于这个前提,学习一些社会学的工作和分析调研的方法,包括了解社会学的视角和工作思路,对于规划师来讲都是必修课程。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视角,其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作为规划师来讲,要思考我们的工作如何能够对社区治理有一些正向的推动和干预,进而把社会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往前推动一点,这是我们的工作能够产生的一点社会价值。今天这堂课李老师给我们深刻解读治理和基层社会的关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思考。这些年和同衡交流挺多的,今天讲的题目是《社区研究、基层社区治理与新清河实验》。社会学最擅长社区研究,这一点大家读费老的《乡村经济》就深有体会。今天讲四个方面:第一,介绍社会学社区研究的历史脉络、历史变迁;第二,介绍一下社区研究中的社会学理论视角;第三,讲讲中国基层社区的历史演变;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组织的“新清河实验”,它有传承,历史上也有老清河实验,然后才有今天的“新清河实验”。01社会学基层社区研究、社区治理的回顾一社区的定义社区这个词过去汉语里没有,在英文里我们叫community。其实它原本是一个德文词汇(gemeinschaft),一些德文概念翻译成英文之后与原来的德文还是有差异的。关于社区的定义,最简单的是帕克(Robert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2022年度“中规智库”规划创新年会即将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以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型智库为己任,拓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决策咨询渠道,集中行业内外的智慧,助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2年度“中规智库”规划创新年会将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为主题,邀请行业领军专家,共议建设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城市。一键扫码观看直播>>>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荐书丨自然保护地和乡村社区协同发展规划——理论 · 方法 · 实践

我国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资源富集、功能重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但在其范围内部和周边区域也客观存在着众多的乡村社区和原住居民。虽然在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过程中,有一部分乡村居民会被搬迁至远离自然保护地的区域或城镇,但大部分乡村居民仍然生活在自然保护地内部或者周边区域,其中也包括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拟通过“开天窗”等形式划出自然保护地范围的“天窗社区”。这些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息息相关,荣辱与共。要统筹实现自然保护地和乡村社区协同发展,其方法和途径会涉及政策、机制、规划和管理等方方面面。本书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和乡村社区的现状及其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地和乡村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对相关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技术要点进行了提炼总结,并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要求,从系统论和协同学等理论视角,提出了实现自然保护地和乡村社区协同发展(以下简称“协同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同时结合多个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实践,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在不同视角或视野下“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和方法,以及在“协同发展”理念下,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尺度地域内乡村社区发展、建设、调控和整治等方面的规划的重点和思路。本书是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负责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研究》(2016YFC0503308)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扩展内容后结集而成,力求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相互印证和统一,希望能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序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笃行不辍,开启新时代城市供水新征程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建办城〔2022〕41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2023年4月1日,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科学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管理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过渡期内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从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用地保障、耕地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11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更好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过渡期内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通知》表示,科学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管理,顺应乡村发展规律,根据乡村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依据村庄类型,分类引导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可以多个行政村为单元联合编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空间高效融合。编制村庄规划要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合理安排村庄用地布局。以下为通知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局,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脱贫攻坚期内,自然资源部和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部门职责,加强政策供给,有力地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更好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部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对以往印发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过渡期内有关支持事项,现通知如下。一、科学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管理顺应乡村发展规律,根据乡村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依据村庄类型,分类引导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可以多个行政村为单元联合编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空间高效融合。编制村庄规划要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合理安排村庄用地布局。二、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每个脱贫县每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三、完善耕地保护措施按照《自然资源部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配套活动丨中规智库 •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国际论坛顺利召开

2022年11月1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中国儿童中心支持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配套活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国际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也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智库”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第十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卫生组织、法国驻华大使馆、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浦东新区妇女联合会、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妇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筑杂志社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论坛由领导致辞、主旨演讲、圆桌对话三个环节组成,分别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二级巡视员李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杨菡主持。领导致辞主持人丨汪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九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保障方案之一,明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总体部署,为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到2060年,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引领国际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转自:中国建设报;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两部门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与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通知主要内容如下: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切实发挥好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作用,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尽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试点任务试点工作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重点围绕以下四方面内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以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基本单元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标准》等标准规范要求,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60%以上建筑面积用于居民活动。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新建社区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综合配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既有社区可结合实际确定设施建设标准和形式,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补齐短板。统筹若干个完整社区构建活力街区,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等设施,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二)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工作,加强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集中供热地区)、安防、停车及充电、慢行系统、无障碍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设施运行维护机制,确保设施完好、运行安全、供给稳定。鼓励具备条件的社区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所,并做好消防安全管理。顺应居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建设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在社区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布局简易的健身场地设施,开辟健身休闲运动场所。(三)推进智能化服务。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推进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家庭终端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提供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整合家政保洁、养老托育等社区到家服务,链接社区周边生活性服务业资源,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推进社区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四)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协商机制,搭建沟通议事平台,推进设计师进社区,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完整社区建设。对于涉及社区规模调整优化、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有效对接群众需求,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育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工作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结合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统筹推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方法、创新建设模式、完善建设标准,以点带面提升完整社区覆盖率。组织本地区每个城市(区)选取3—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目标、试点内容、重点项目、实施时序和保障措施等。汇总各城市上报的试点有关情况,填写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实施计划表,于2022年11月30日前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自2023年开始,每半年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报送本地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和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对完整社区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遴选一批完整社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侯征难
2022年11月1日
其他

“碳中和”战略导向的城市(区)碳排放核算及系统减碳路径

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做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承诺。“十四五”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推进落实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专题论坛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国际论坛

Xiaodong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路径与规划实践》Chief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各省会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巩固和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成果,加快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一)加快完成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依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规定,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及时形成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规划成果。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各类空间开发保护需求,确保空间布局不冲突,功能结构更合理;确保用地规模不突破,资源利用更有效。要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管控指标分解到下级规划。其中,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应按照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交通水利能源矿产及其他建设用地分解确定。(二)加快规划成果报批。报国务院审批的省级、市级总体规划成果,请于11月20日前完成专家论证,并征求我部意见;于12月10日前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本省份省级、市级总体规划可同时上报。上报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图集、说明、专家评审和人大审议意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建设成果报告及矢量数据库等。其他市级、县级总体规划应于2023年6月底之前由各省(区、市)完成审批,并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我部汇交规划矢量数据库,纳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二严格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一)坚决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战略部署,按照“三定”规定严格履职尽责,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具体措施。改革不走“回头路”,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不得擅自设置、分割或下放规划管理权限。(二)依法严肃规划许可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设置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低效用地再开发、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实施城市更新等应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严格依据村庄规划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依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后,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及时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报批。不得以专项规划、片区策划、实施方案、城市设计等名义替代详细规划设置规划条件、核发规划许可。要防止为单一地块财务平衡擅自修改规划或变更规划条件。(三)加强规划与用地政策的融合。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更加注重资源资产关系,将国土调查、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等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工作基础,规划方案要与土地利用、产权置换、强度调节、价格机制等用地政策有机融合,有效推动存量资源资产的盘活利用。(四)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监测网络,实现各级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全过程在线管理。建立定期体检、五年评估的常态化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审批、修改规划和审计、执法、督察的重要参考。(五)严格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经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用地用海审批和土地供应等手续,不予确权登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编制、修改和审批国土空间规划、发放规划许可、违反法定规划设置规划条件和“未批先建”等问题。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将按照职责,适时对地方政府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督察。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细化工作举措,保障工作实效,并及时向属地党委、政府报告。部将适时组织优秀规划成果评选,对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予以鼓励和推广。自然资源部2022年10月18日转自: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配套活动丨中规智库•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Jian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线上)——历史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National
2022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