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规智库 | 《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3年)》发布

CAUPD 规划中国 2023-11-08

















      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步入存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超大、特大城市对居住和就业依然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也集中了更多高强度建设地区。高密度人口和高强度建设,在为城市带来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研究对于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共同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团队完成的《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3年)》,在2021年报告的基础上,扩大样本城市数量,选取国内18座超大、特大城市,汇聚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范围和1.90亿人口的大数据样本,通过对建设强度、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三项主要指标在建成区、核心建成片区两个尺度的比较,结合对建成区内轨道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内的建成环境密度分析,呈现当前中国主要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特征。












与2021年度报告相比,本报告新增7座特大城市,即:杭州市、南京市、沈阳市、济南市、哈尔滨市、昆明市和大连市。


【指标选取】


报告通过建设强度、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三项指标对样本城市开展测算和比较研究。其中,居住人口、就业人口规模,源于2021年11月LBS数据;建筑规模数据,来源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轨道交通站点来自2021年5月电子地图数据。
注:指标定义、数据来源等内容参见报告正文。

【研究范围】


对于密度指标而言,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范围划定,会为研究成果带来极大差异。在空间范围划定方面,本报告在城市宏观和中观尺度,选取建成区、核心建成片区两个范围,并通过统一的方法划定研究范围,强调不同城市之间研究范围的可比性。因此,报告中划定的建成区、核心建成片区范围,可能与各个城市的相关文件与规划成果存在差异。
注:建成区、核心建成片区的具体划定方法参见报告正文。

 

【主要结论】


超大城市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高于特大城市,其核心建成片区对就业有明显的吸引力。

   
通过比较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建设强度、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三项指标的平均值,可以发现超大城市在建成区和核心建成片区的密度均高于特大城市。在具体指标方面,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在建设强度方面差异较小,在人口密度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核心建成片区的就业人口密度指标上的差异最为明显,体现了超大城市核心建成片区具有突出的就业人口吸引力。

建设强度

在建设强度方面,超大城市在建成区尺度平均值为0.68万平方米/公顷,特大城市为0.63万平方米/公顷,超大城市比特大城市高约8%;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超大城市平均值为1.48万平方米/公顷,特大城市为1.37万平方米/公顷,超大城市比特大城市高约8%。



居住人口密度

在居住人口密度方面,超大城市在建成区尺度平均值为1.28万人/平方公里,特大城市为1.06万人/平方公里,超大城市比特大城市高约21%;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超大城市平均值为2.73万人/平方公里,特大城市为2.14万人/平方公里,超大城市比特大城市高约28%。



就业人口密度

在就业人口密度方面,超大城市在建成区尺度平均值为0.71万人/平方公里,特大城市为0.57万人/平方公里,超大城市比特大城市高约25%;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超大城市的平均值为1.83万人/平方公里,特大城市的平均值为1.24万人/平方公里,超大城市比特大城市高约48%。



 


在建成区尺度,深圳、西安、北京、武汉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较高,青岛、济南、天津、大连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较低。

在建成区尺度,深圳、西安的建设强度、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人口密度在18座城市中均位列前3位;北京的三项指标排序均在前5;武汉的建设强度在18座城市中排序第2,而其居住和就业人口密度排序第6。此外,广州的建设强度在18座城市中仅排在第12位,但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人口密度均为第3位,体现出广州在建成区尺度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征。
青岛、济南、天津、大连的三项指标在18座城市中均位列后五位,和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相比,总体建成环境密度较低。


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广州、深圳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较高,青岛、大连、天津、济南、杭州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较低。

   
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
广州的居住和就业人口密度均为18座城市中最高,其建设强度仅次于西安;深圳的三项指标均位列前4;
西安、重庆的建设强度较高,而就业人口密度接近18座城市平均值;
青岛、济南、天津、大连四座城市总体建成环境密度较低,与建成区的情况基本一致;杭州的各项指标在18座城市中排序较低。

建成环境密度指标分布情况

通过对建设强度和居住人口密度的组合分析,结合人均建筑面积情况,可以展现超大、特大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指标分布特征。

建成区

在建成区尺度,哈尔滨、郑州、沈阳、重庆、上海、北京、昆明、杭州的建成环境密度指标接近超大特大城市平均值。结合不同城市密度指标的相对位置,可以进一步展现其密度特征。例如,在居住人口密度相似的情况下,武汉市建成区的建设强度(0.88万㎡/h㎡)比北京市(0.73万㎡/h㎡)高20.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市的建设更为集约;而在建设强度相近的情况下,深圳市建成区的居住人口密度(1.90万人/k㎡)比武汉市(1.24万人/k㎡)高53.3%,反映出深圳在建成区尺度城市建设的使用效率更高,同时人均建筑面积较低。



核心建成片区

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南京、北京、郑州、天津、重庆、哈尔滨的建成环境密度指标接近超大特大城市平均值。结合不同城市密度指标的相对位置,可以进一步展现其密度特征。例如,在居住人口密度相似的情况下,昆明市核心建成片区的建设强度(1.54万㎡/h㎡)比天津市(1.24万㎡/h㎡)高24.1%,说明天津市核心建成片区的建设更为集约;而在建设强度相近的情况下,深圳市核心建成片区的居住人口密度(2.92万人/k㎡)明显高于武汉市(2.27万人/k㎡)、沈阳市(2.26万人/k㎡)和昆明市(2.10万人/k㎡),反映出深圳市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城市建设的使用效率更高,同时人均建筑面积较低。

 

TOD地区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指标高于一般地区,对就业人口密度的提升显著。
识别样本城市的轨道站点及其周边800米范围,对其中的建成环境和活动人口情况进行分析,并与相应尺度的城市地区进行比较。 
在建成区范围内,TOD地区与建成区平均密度相比具有明显提升,增加幅度约为60%左右。在核心建成片区范围内,TOD地区与核心建成片区平均密度相比的提升相对有限,增加幅度只有10%左右。可见,在外围新建设地区,TOD模式对于城市密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此外,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提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这说明TOD开发更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的工作岗位和就业的提升。


在TOD地区范围内,西安、深圳、郑州、哈尔滨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较高;天津、青岛、南京、大连、济南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较低。
在TOD地区范围内,深圳和西安的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指标最高,均位于前4位。郑州和哈尔滨的建成环境密度指标均位于4到6位。天津、青岛、南京、大连和济南五座城市的TOD建成环境密度较低。
此外,广州的居住和就业人口密度较高,而建设强度处于平均值附近。北京的就业人口密度较高,而建设强度和居住人口密度接近平均值。
沈阳和武汉的建设强度较高,而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密度接近平均值。
杭州的建设强度和居住人口密度较低,而就业人口密度接近平均值。



  结 语  

城市更新时代,开展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团队基于大数据分析,力争客观呈现全国主要超大、特大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情况,以支撑城市更新行动、开展规划研究和建设管理工作。
由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复杂性、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性、数据资料的时效性和研究边界划定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分析数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本报告研究成果仅供参考。 
对于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持续、深入地长期开展。未来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共同为建设宜居适度的城市密度体系献策出力,助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共同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城市。

扫描二维码查看城市数据详情及报告全文

中规智库 | 《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全文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