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规智库 | 《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全文发布

CAUPD 规划中国 2023-11-08

点击图片 下载报告全文>>>

随着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交通拥堵、设施不足等“大城市病”愈发引起人们关注。中央在多份重要文件中指出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完善城市化战略的重点是要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与高密度建设的状况,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改变城市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 人口密度总体偏高……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当前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究竟有多密?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有多高?
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们选择了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主的12座样本城市,
对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现状进行研究。


样本城市选取及其2020年人口数量


构建宏观和中观尺度的城市密度研究框架


1 拓展空间尺度,划定可比范围

基于当前国内城镇化转型背景和城市更新行动需求,报告将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的研究框架扩大到宏观中观层面,界定建成区、核心建成片区两级可比较的空间范围,构建科学的城市密度研究框架。


各研究层次的空间概念示意图

建成区

通过“大数据判定+综合校核”的方法,统一划定12座主要城市的建成区范围,形成城市密度研究的基本层次。12座主要城市建成区面积在340~1960 km²之间。


核心建成片区

在建成区范围内,进一步识别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具有较高城市密度,容纳城市核心功能和设施的核心建成片区,从而更深入地认知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水平。在大数据识别的基础上,划定12城空间尺度在90~170 km²左右的核心建成片区,通过测度其密度指标,形成可比较、可推广的研究结论。

2 准确掌握城市建设强度与在地活动人口密度现状情况

报告基于百度LBS获取在地活动人口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情况;以遥感数据结合开放街景地图(OSM)数据反演获取的建筑基底面积和建筑高度数据,为计算宏观尺度的建设强度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资料。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和新型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三维数字模型,精准刻画城市人口分布和空间形态,同时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避免与相关概念混淆,报告定义建设强度在地活动人口密度作为主要指标。

建设强度的获取

在遥感数据解译基础上,结合OSM数据对解译斑块进行修正,从而获得研究范围内的建筑面积总和,即总建筑面积。测算该范围内单位用地面积上的总建筑面积,即为建设强度。

在地活动人口的获取

以百度LBS数据为基础,识别在100m*100m栅格范围内、满足一年中超过六个月时间在居住用地内连接Wifi属性单一或连接非公共Wifi的人群,将其认定为在地活动人口。
选用建筑基底覆盖率人均建筑面积平均建筑层数作为辅助指标,分别体现建筑物占地面积比重、在地活动人口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情况、建成环境的容量与形态特征。


客观呈现数据,科学比较密度


1 建成区的建设强度、在地活动人口密度明显低于核心建成片区


12座城市中,建成区的建设强度平均数为0.69万m²/hm²,核心建成片区为1.49万m²/hm²;建成区在地活动人口密度平均数为1.24万人/km²,核心建成片区为2.47万人/km²。在各个城市自身的比较中,核心建成片区的建设强度与在地活动人口密度均显著高于建成区。

可见,在比较不同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时,需要定义出相似的空间尺度才能得出有效结论。


2 在建成区尺度,南方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略高于北方

在整体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12座样本城市建设强度总体在0.40~0.89万m²/hm²之间。其中,最高为深圳的0.89万m²/hm²,其次为武汉的0.88万m²/hm² ,最低的为青岛的0.40万m²/hm²,其他城市介于0.5~0.85万m²/hm²之间。



建成区在地活动人口密度总体介于0.77~1.9万人/ km²之间。其中,在地活动人口密度最高为深圳1.9万人/ km² ,其次为西安的1.54万人/ km² ,最低的为天津的0.75万人/ km² 、青岛的0.77万人/ km² ,其他城市介于1.0~1.4万人/ km²之间。


3 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南方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总体高于北方,不同城市的建筑基底覆盖率相似,人均建筑面积差异较小



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下,样本城市的建设强度总体介于1.2~1.6万m²/hm²之间,在地活动人口密度总体介于2.0~2.8万人/km²之间。从城市排名来看,南方城市的两项密度指标总体高于北方城市;西安、重庆、广州、深圳四城的两项指标均为前四位,天津、石家庄、青岛三城的两项指标均为后三位。


样本城市核心建成片区的建筑基底覆盖率集中分布于20~25%之间,平均值为23%。最高为石家庄和广州的28%,最低为深圳的19%。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建筑基底覆盖率差别较小。


样本城市核心建成片区的人均建筑面积集中分布于55~60㎡/人之间,各城市之间差异性较小,说明人口密度与建设强度高度相关。北方城市的人均建筑面积相对较高(更宽敞),南方城市的人均建筑面积相对较低(更拥挤)。


样本城市核心建成片区的建筑平均层数总体介于5~8层之间,平均约6层。最高为深圳的8.31层、最低为石家庄的4.21层。


展现城市详情,识别密度空间分布


依托500m*500m栅格数据,对1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北京为例:


在建成区尺度,北京的建设强度高于12城平均值,建设强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二环与四环之间。在地活动人口密度与12城平均值相当;长安街以南的高密度点更为集中。


在核心建成片区尺度,北京的建设强度、在地活动人口密度都接近12座样本城市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整体密度居中;与建设强度相比,在地活动人口密度的高值出现在核心建成片区的更外围,城南的在地活动人口更为集中。



比较国际城市,准确理解密度现状

选取纽约、旧金山、东京、首尔、巴黎、伦敦等国际主要城市,通过相似方法划定核心建成片区,并进行城市建成环境密度分析。

1 国内主要城市的建设强度与国际城市相似

除纽约的建设强度显著较高外,国际城市与国内样本城市核心建成片区的建设强度总体位于同一水平,即介于1.2~1.6万m²/hm²之间。


2 国内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于国际城市

国际城市的核心建成片区人口密度则显著低于国内城市,国内城市平均值为2.5万人/km²区间,国际城市则为1.84万人/km²之间。因此,与国际城市相比,国内的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中心地区存在人口密度偏高的情况。

3 建设强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考察核心建成片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的关系,可见无论是国内城市还是国际城市,建设强度与人口密度均呈正相关,即建设强度越高的城市,其人口密度也越高,反之亦然。这说明当核心建成片区人口密度过高时,可以通过控制建设强度的方式加以缓解,对于解决“大城市病”具有借鉴意义。

课题组成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