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专递│唐凯:探寻城乡建设中的“乡愁”

2015-11-06 唐凯 规划中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 唐凯

  

7月22日-23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5(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智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唐凯总规划师在会上做了题为“探寻城乡建设中的‘乡愁’”的报告,报告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探讨了如何领悟城乡建设中的“乡愁”、如何找寻城乡建设中的“乡愁”之美,以及营造具有乡愁之美的场所精神需要重视的内容与方法。

  现将唐凯总规划师报告做一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主办单位授权并给予资源支持!



  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发人们无尽感慨。当乡愁被正式写入中央城镇化工作的文件,这种境界期盼就成为了政府的决策。看似诗意的说法,代表了大变革时期要以人为本、给人以归属感,大发展时期要令人有传承优秀文化、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感,以及伟大时代赋予人们去追求创造理想人居环境的成就感。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内城市建设问题做出了重要批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要下决心进行治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决策和评估机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一 领悟城乡建设中的“乡愁”


  乡愁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表现得像眷恋,其实更多的是向往。

  (一) 我们向往能有稳定的家,能被就业之地的社会所接纳

  截至2013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约2.39亿人,其中跨省流动的人口接近1亿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就业流动人口中有25.3%在现居住地享有城镇养老保险、28.2%享有工伤保险、20.3%享有失业保险、8.4%享有生育保险、8.4%享有住房公积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是23.6%。在住房方面,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租住私房的占67.3%,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购房的比例分别为6.0%和25.9%,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屋的占0.1%、公租房的占0.2%。


  (二) 我们向往生活在称得上是“精神家园”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应该有明显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的多样化

  当前一些城市的执政者注重物质主义、大干快上、“权力审美”,把能寄托“乡愁”的建筑空间当作落后的形态;盲目照搬国外现成设计,未结合本地特色文化,缺少地域特色、丧失文化底蕴。201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对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予以通报批评,这些城市中有一些已将历史街区内的建筑拆除了70%以上。这样的城市不是公众所期待的“精神家园”,人们内在的诗意、激情,乃至创造梦想的动力萎缩了很多,当然也就更不会有所谓的美丽乡愁了。


  (三)我们向往人类能在天蓝、树绿、水清的环境中永久地生存下去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说“东方文化的基本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征服”。生命要延续就要遵守自然规律,人类要处理好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

资料链接:

特大城市主要路段全天的道路饱和度超过70%。

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60亿吨。

大气污染加剧,相当多城市的居民生活在三级大气环境条件下。

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因气候原因或人为事故造成城市功能瘫痪的事时有发生。



  (四)我们向往居住在邻里互助、方便与安全、有主人翁感觉的社区里

  盲目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大砍大填,实际上是拆掉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和邻里文化,拆断了人们对乡土的那份古老而深厚的感情,拆除了人们传承和记忆千年的乡村文化的生长之基。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地”,是对城镇化中“人”的尊重。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城镇化,才能够让人记得住“乡愁”——开门见山,阖窗听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对这些乡愁之愁,我们作为建设者或当放慢匆匆的脚步,停停手头的营生,好好关心一下我们当下的环境,关心我们的山水,眷恋一下我们的儿时家园,认真思索怎样通过城市设计去安放你我的乡愁。


二 找寻城乡建设中的“乡愁”之美


  (一)乡愁中最易感受到的是情感

  人们的乡愁表现出对乡音、乡味、乡俗有亲切的归属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我们成长时见怪不怪,长大后却十分依恋的东西。这样一些可以称作“意象”的东西深深刻入了人们的记忆,成为了乡愁。开展城市设计要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细腻地体验出情调,作为人性化要素去建构意向。

  人们的乡愁还表现在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甚至愿意为之牺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往今来有多少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杰,又有多少推动历史、改造社会的伟人伟业。家园是人们引以为自豪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来源于美好家园的情感影响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规范人们的情操。

  因此规划师、建筑师在把握城市空间场所精神塑造时要重视情感培育,珍藏什么、眷顾什么、追忆什么、感伤什么、鄙薄什么;继而守候什么、倡扬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二)乡愁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化

  场所精神构建中情感抒发的程度在于文化修养的深度,城市设计中能否展现乡愁之美,要依靠文化的力量。著名建筑师伊利尔 沙里宁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出游走到秦国曾感叹“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不禁叹为之治也”。

  文化涉及的概念太多,有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只把话题限定在城市设计的乡愁情怀,领悟和借助城市文化的力量找寻乡愁之美。吴良镛先生提过这样的分法,“我们可以将城市文化分解为下列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和心态层面。事实上,这些层面往往是整体呈现、交互作用的,反映了城市文化问题的相当复杂性”。

表层 物质层面,包括城市形态、建筑设施、街区风貌、历史遗迹等;

浅层 行为层面,包括市民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行为习俗和特点,城市功能运转等;

中层 制度层面,包括社会组织结构、规章管理机制与效率水平等;

深层 精神和心态层面,广义的心理观念包括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伦理习性、审美趣味、文化艺术底蕴和城市文化机构等。


例:宁波文化的主要类型

不同的物质空间和文化内涵均反映了宁波的历史文化

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永丰库、庆安会馆)

浙东学术文化(王阳明故居、白云庄)

宁波的建筑文化(保国寺)

宁波的藏书文化(天一阁)

宁波商帮文化(虞氏旧居、钱业会馆)

海防文化(镇海口海防遗址)

越窑青瓷文化(上林湖遗址)

佛教文化(阿育王寺、天童寺)

水利文化(它山堰与浙东运河)

......



  运用文化的力量营造具有乡愁之美的场所精神应重视如下4点:

1 先抓纲、“筑”魂,后开展物化形态的设计

  没有纲,形不成整体系统;没有魂,体是空洞的,不可能有精气神;没有善良之魂,体是魔鬼,会带来邪恶。城市设计也要抓纲、“筑”魂,设计构思一开始就涉及城市文化深层面的内容,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与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抓城市环境建设的纲。在设计中没有抓住“魂”,或没有根据“魂”的要求进行空间布局和实体设计,结果一定不好。


例:——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国家举行重大外交仪式之所,是重大活动时人民群众集会的地方,“魂”体现在象征国家政治中心,设计中表现宏伟、庄严(图1)。


图1 天安门广场


  ——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魂”体现在纪念伟人,设计中追求陵与自然环境为一体,构建自下而上的空间序列,令凭吊者拾阶而上时感情逐步升华(图2)。


图2 南京中山陵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地及体制机制创新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魂”体现在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从而提出产城融合、特色都市、绿色低碳三大规划策略(图3)。


图3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宁波三江六岸规划建设

  根据三江六岸区域的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结合目前三江六岸区域的现状情况,对未来三江六岸区域的规划提出“五脉”(图4)。


图4 宁波三江六岸规划建设理念:“五脉”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传统美德、地方习俗、大众文化中找灵感

  尽可能保留蕴含在非物质民风文化中的乡愁记忆,让人们在传统与民俗的氛围中,体会乡土的温暖和恬静,在舒适与方便的物化环境中感受“家”。吴良镛先生在30年前就曾这样讲过城市设计,“从着眼于视觉艺术环境拓展到社会环境的研究,从热衷于大规模大尺度的规划到从事小而活的规划,更面向人们的生活”。如今城市设计更关注城市物化环境,为市民生活提供人性化细节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例:——杭州市“美丽杭州”行动

  探索如何上新台阶,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行动中力求在“东方品质之城”、“东方休闲之都”的美誉下让普通市民享受更多实惠。

  针对服务均等化目标规划提升主城公共中心、建设城北城市副中心以及三个副城和六个城市组团中心。

  在社区建设方面提出六项措施,其中包括开辟微型公共空间、设施分时共享,在老城内的稻香园南社区尝试了促成单位与当地居民结对,利用现有停车空间、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条件分时共享。利用临街商业、服务楼前的用地,建设以地面铺装和小绿化为主的口袋公园,提高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图5 图6)。


图5 杭州市“美丽杭州”行动总体框架



图6 杭州市“美丽杭州”行动策略核心:以人为本、创智为要、城乡统筹


  ——厦门沙坡尾传统社区更新改造

  规划为沙坡尾社区赋予的新功能是“海洋文化创意港,主导文创产业,缝合海峡两岸文创资源,与国际创意产业接驳”。

  开展工作的新模式是“从蓝图设计走向制度设计,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缔造,从大规模重建走向小尺度更新,从快速式突变走向渐进式改造”。

  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土地产权基本不动,空间肌理基本不改,本地居民基本不迁,人文生态基本不变”。

  在沙坡尾社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政府、社区居民、投资人、从业者、设计人员高度配合,改造工作气氛祥和、进展顺利。



3 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

  优美的传统建筑形式、城市风貌是精神文明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晶。历史文化遗存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逐渐形成的,是文化瑰宝也是构成“乡愁”的要素,同时更是人类发展进步、人居环境建设的实体记载。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存要采取综合方法,除了古建筑本体外,还有环境、历史区域肌理、古树古井、非建筑类的构筑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应保护。对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保护是为了保护好附着在上面的历史信息,是为了“记得住乡愁”,也是为了更好地永续利用先辈留下的财富。

  多一些对文化的敬畏,各种城市设计必须将文化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物质效应放在首位,让诸多规划成为“心灵妥帖的地方”、“适合人居住的艺术品”,才是最有价值的规划目标。

资料链接: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分类

包括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城址环境、古树名木;古城格局与风貌。包括晋阳古城遗址与明太原县城历史城区、太原府城历史城区;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历史地段和建筑群。

包括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历史地段、古村镇;文物古迹。

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其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优秀地方传统文化。

包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其他优秀地方传统文化。




4 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新技术和外来文化

  文化的特点在于某种文化一旦产生就会立刻传播出去产生影响,因此古今中外城市物化形态从来都不可能守在某一种形式上一成不变。对待外来文化持开放的态度体现自信,鼓励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别人好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三)找寻乡愁之美,营造场所精神需要方法

  1 尽量找出要素

  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就要在现状调查中挖掘“乡愁”的要素,历史文化遗存十分重要,需要找到、评价并保护它。规划将找出的要素形成体系,与其他体系(如交通体系、绿化体系等)共同构建城市空间组成。

  案例:敦煌城乡风貌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设计方:中国建筑设计集团)(图7)

图7


  2 展示历史场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这些要素使场所具有特殊性,形成特殊的场所精神,给人带来特殊的场所感。

  3 对挖掘出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制订刚性保护规定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

  案例: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显示了逐步完善的过程(图8)


图8


  4 注重空间尺度的把握

  城市设计中找寻乡愁之美,通常是让人处在温馨的环境中实现的,合适的尺度对构成温馨的环境很重要。我们居住的城市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表、疏朗的空间、别致的现代造型,还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精神需求密切联系,成为缓解居民心理疲劳、提升精神幸福的“精神家园”。为公众提供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能激活我们的充沛激情和归宿感。

  案例:广州市城市中轴线演变(图9)


图9


  北川新县城重视与环境协调及人性化尺度。城市肌理形态结合用地情况,自然环境、城市效率与微观气候等多要素的统筹考虑,风貌规划设计力求塑造适度紧凑、边界自由、肌理规整、疏密有致的组团式整体格局。城市轮廓线控制以仰山俯水、整体求缓、局部求变为布局原则。道路横断面规划,新县城道路以25米、20米宽度为主,支路为9米。为确保慢行交通环境,机动车道最多4条,居住区内干路、滨河路等道路为2-3条车道。永昌大道由于景观需要设置5米宽中央隔离带。



三 追求“乡愁”之美与完善人居环境


住建部近些年每年都在推广公交出行日,鼓励绿色出行。

2015年争取达到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分别为:

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应达到45%以上;

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320平方公里以上的应达到50%以上;

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以上的应达到55%以上;

人口在100万以上应达到65%以上;

其余城市应达到70%以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阿特金斯设计公司合作完成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的研究课题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步骤(图10)。这一研究成果值得大家参考。常怀乡愁之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毕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图10



四 从“记得住乡愁”到建设“美丽中国”


  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时间、空间、人间多重矛盾交织,乡愁之美该怎样找寻呢?有人认为世界建筑思想演变有一个从“重视形体”到“重视整体”的过程,东方文化之综合思想方法使我们找寻乡愁之美时,会基于整体观来看问题,会着眼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是坚持文化方向与欢迎文化多元

  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若想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发挥大作用,寻找历史根基、挖掘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优秀遗产是必经之路。同时促进文化交流、汲取外来营养、鼓励知识更新、满足当代需求也是必须的。如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大唐华清池项目规模宏大,方案构建了空间的整体感,将华清池、县城老街、寺庙、骊山这些原本价值珍贵、却又散为“片断”状态的各个点串联起来,施工中挖掘到地下新遗存,也将其保下来,丰富了整个项目的内涵。


  二是保护真实遗存,满足当代市民生活需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是,单栋建筑看不出好处,成片成规模体现其价值。过去旧城改造大拆大建被人诟病,财政花钱死守也不是办法,几年前有的城市保护历史上有身份的宅子,政府花钱将住户迁出去了,老房子按原样修好了,做什么用成了问题,总不能都改成博物馆。大拆与死守都不行,要找第三条路。

江苏省建设厅周岚厅长提出建议:

从静态的历史遗址到动态发展的城市;

• 从历史保护的负担到文化发展的资源;

• 从价值观的争论到科学务实的保护行动;

• 从孤立的历史保护到整体的文化创造;

• 从一蹴而就的改造到试点渐进的有机更新;

• 从历史传统的割断到文化的继承创新;

• 从“就保护论保护”到综合战略的协同;

• 从专业技术的历史保护到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



  找寻乡愁之美要依靠全民共同缔造

  使人“记得住乡愁”关键要把人放在首位。一是说关心每一个人,要着力保护共有的自然风景、历史文物和公共空间资源,构筑开放、共同、群体的乡愁。二是说建设美好家园需要共同缔造。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吴良镛先生说,城市学家提出城市发展史上有“城市黄金时代”现象,这个黄金时代出现会有四种特征伴随:1 城市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创新;2 科学技术进步;3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4 将这些进步与创造力用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蕴含着这样的条件,我们在为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而奋斗,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上,前途光明、责任重大。



注:本文根据报告录像整理(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