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珂:新形势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路与重点——以常州为例│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专递
1.前言
我国城市发展已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工作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城市工作应当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应当如何解决新问题,设定新目标?
为保证战略研究的科学性,从项目组织上,规划评估、市、区(县)两级空间发展战略同步展开,实现院内多专业配合,并开展12项专题报告研究。
2.现状困境
常州城市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四次辉煌。
但是,目前常州城市现状面临着的三大困境,分别是:产业动力不足、区域“中位困局”、空间供给过剩。
3.示范意义
从中央近期工作的思路来看,大致有以下趋势:
(1)宏观经济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宏观区域政策:强调双向开放与协同发展
(3)城市工作思路:要求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正确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正确的城市发展方式,其中创新、福利驱动将成为引领下一轮发展的主力。
反观常州常州空间发展战略,其意义就在于寻求具有全国典型性的“新常州道路”。
(1)以常州之破局鉴国家之破局——通过制造业现代化实现智造常州,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
(2)以常州之中兴带江苏之中兴——通过发挥常州的枢纽优势,撬动江苏中轴崛起,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
(3)以现代化城市托举智造常州和中轴常州——发挥城市的火车头作用,托举智造常州和中轴常州的实现,作为强化城市工作的示范。
4.城市战略与路径
4.1智造常州战略
“制造业”是常州产业的“主语”,因为从自身来看,城市具有制造业的文化积淀、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区位条件,从国家来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国家安全、民族复兴和经济提振都具有重大意义。
“制造业”的“+,-, ⅹ,÷,yx”是转型升级路径,是推进供给端改革的具体措施。
4.2中轴常州战略
江苏省的“实力轴、潜力轴”交汇于常州,这是仅常州才有的“唯一性区位”。强化南北交通轴线,带动“江苏中轴崛起”,对江苏省乃至长三角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唯有常州市才能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轴常州需要通过特色功能引领和综合交通支撑来实现。
4.3现代化常州战略
只有通过城市现代化,才能实现智造常州和中轴常州;而“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语”。
构建创新、幸福、绿色、文化之城是常州特色的必然选择,也是吸引创智人才,实现制造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创新常州:从创新空间1.0到创新空间3.0
城市公共空间取代园区成为创新最重要载体,应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化、品质化、便捷化、多元化、小微化的创新空间。
(2)幸福常州: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空间
以公交枢纽和邻里中心为核心,配备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给予市民舒适、便捷的交往空间;以慢行系统组织生活圈内出行;关注未来社区创业与就业的基本需求。
(3)绿色常州:从“小绿色”到“大绿色”
梳理大山水本底;保护恢复“大海绵”,构建区域雨洪调蓄空间;将滨水地区作为城市战略功能集聚的地区
(4)文化常州:树立全时空保护理念
时间阶段——古代:江南低洼地区人类聚落、三吴重镇;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当代:苏南模式、居住新村、恐龙文化
空间范围——城: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野:具有历史价值的山水格局和田园景观
5.空间策略与方案
四个层面的重点分别是:
(1)区域:轴带延伸、城湖联动。核心词:因势
(2)市域:全域一体、差异引导。核心词:利导
(3)市区:城乡协同、生态优化。核心词:做强
(4)老城:有机更新、品质提升。核心词:做优
市区空间方案比选的前提与共性是:顺应区域经济流向和市域生态格局(因势、利导);顺应中心城区同心圆式空间形态;顺应重大对外交通设施等战略性空间。
方案差异性体现在:中心城区的外向扩张 vs. 内向集聚特征;城市新区组团直接面向区域 vs. 通过老城区面向区域;城市中心体系的扁平化 vs. 等级化;相邻城市间交通汇聚于老城区 vs. 在外围疏解。
注:本文分享自“绿色生态城市”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