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专题,这篇全是干货!!!

青春兰大 2024-04-20


“人类所抱有的疑念,就是科学的萌芽”。

在未知中探索,在已知中发现。

科学研究是追溯过去、探索未来的强国之器。

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为着“向前”不断奋斗。

现在,和杨杨一起,

看兰大人如何一路科研,一路向前!


兰大近期科研成果速览



  • 学者论文被“工程进展”遴选为“卓越工程”有显著贡献的科学论

  • 揭示拟南芥COG1转录因子促进生物量积累的分子机制

  • 揭示家养牦牛基因组结构进化来源的复杂性及其导致的表型变异

  • 牵头分析新疆先民用煤动因,将人类最早系统性燃煤史向前推1000年

  • 两本期刊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证书

  • “腾格里”牛枝子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 在盐湖战略元素分离膜的设计与构筑中取得新进展

  • 古今气候对比揭示我国西北干旱区变湿成因

  • 原子核巨共振与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探究温度变化对城乡居民用电水平以及用电差距的影响上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 镍基超导磁性及机理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 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以上排序按照新闻发布顺序排列,点击可查看原文


01

兰大学者论文被遴选为

有显著贡献的论文

近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樊学平和刘月飞副教授发表在工程结构相关领域研究期刊《Structures》的论文被“工程进展”遴选为“卓越工程”有显著贡献的科学论文。这是两位老师2023年在该期刊发表的论文第二次获此荣誉。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樊学平、刘月飞副教授提出了健康监测条件下考虑失效最强相依性的桥梁体系可靠性最优R-Vine Gaussian Copula分析方法。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周衡和指导老师樊学平、刘月飞副教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大刚教授合作研究,建立了综合考虑实际车流量以及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动态可靠性分析方法。本研究可为桥梁维修的合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以便合理延长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


02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发现COG1转录因子能显著增加植物生物量

9月22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黎家教授团队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期刊《Molecular Plant》上发表了题为“The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 COG1 is a key regulator of plant biomass by promoting photosynthesis and starch accumul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COG1转录因子促进生物量积累的分子机制。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作物高产机理,挖掘作物高产潜力一直是国际植物学和农学领域科研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深入研究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意义。

03

兰州大学牵头揭示了家养牦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进化来源的复杂性

9月19日,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生态学院刘建全团队牵头,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阎萍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origin of 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domestic yak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家养牦牛基因组结构进化来源的复杂性及其导致的表型变异。



研究结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后,MEPGT公众号进行了详细解读。《新华社》以“最新研究揭示近九成家养牦牛拥有来自黄牛的基因组结构变异”为题进行了报道,《南方周末》以“科学家揭开白牦牛身世之谜”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科普。

04

兰大团队牵头分析

燃煤史前推1000年

保守估计,人类掌握用火技术的时间已有几十万至上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能够通过燃烧来提供光和热的燃料资源非常重要。

实证资料和文献知识表明,人类系统性地开发煤炭燃料的历史不超过 2500 年。而兰州大学教授董广辉团队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人民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者合作,基于详实的考古实证,将人类系统性开发煤炭燃料的历史推前至距今3600年。



最终,相关论文以“最早的系统性煤炭燃料开采延伸至约 3600B.P.”为题发在 《Science Advances》上。


05

兰州大学2本期刊

新增入选CSSCI期刊(集刊)目录

近日,我校2本期刊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证书,《敦煌学辑刊》新增入选为CSSCI(2023-2024)来源期刊。《国学论衡》新增入选为CSSCI(2023-2024)收录集刊。



06

通过国家审定,

兰大教授主持选育出新品种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03号》公布了2023年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草品种目录。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张吉宇教授主持选育的“腾格里”牛枝子新品种名列其中,品种登记号:652。这是学院继2016年选育的首个超旱生乡土草新品种-“腾格里”无芒隐子草后,选育的又一“腾格里”系列强旱生乡土草国审新品种。



自2003年以来,张吉宇教授团队以生物量高、抗旱性强为育种目标,经过二十年不懈的努力选育而成“腾格里”牛枝子新品种。目前,该团队围绕“腾格里”牛枝子新品种建立了50余亩原种扩繁田,配套建立了高产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与“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组合的“豆禾”混播技术体系。目前该品种及相关技术体系已经在荒漠生态修复、矿山修复项目中推广利用,展现了良好的抗逆性和广阔的推广空间,获得相关成果转化2项。

07

兰州大学研究人员在盐湖战略元素分离膜的设计与构筑中取得新进展

兰州大学教育部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陈熙萌、李湛团队通过研究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在涡旋剪切力场中的结构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发展出一种超级简单的涡旋力场拉伸堆积成膜策略,制备出高选择性、低能耗的超平层间结构的涡旋氧化石墨烯膜,实现了实验室阶段盐湖中锂、钾、镁等离子的选择性高效分离。



相关研究成果以“涡流剪切力场制备具有牛顿环结构的超平氧化石墨烯膜用于离子筛分”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ACS)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际知名期刊《纳米快报》上。

08

兰州大学李国强教授和南京大学张肖剑副教授合作,通过古今气候对比揭示我国西北干旱区变湿成因

兰州大学李国强教授和南京大学张肖剑副教授合作,系统开展了基于气候记录和气候模拟相结合的干旱区距今7千年以来降水变化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



近日,该成果以“Role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in orbitally induced mid-Holocen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nor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正式发表。

9

取得新进展、兰州大学核结构与核天体团队解“谜题”

近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牛一斐教授团队与米兰大学Gianluca Colo 教授合作,解决了核物理中长期存在的“为什么Sn同位素链给出的状态方程这么软”这一谜题。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这项研究扫除了精确获取核物质不可压缩系数的主要障碍,对深入理解核物质的状态方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项目的支持。

10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探究温度变化对城乡居民用电水平以及用电差距的影响上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为了探究温度变化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电力消费差距的影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张国兴教授研究团队在研究中首先构建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温度-电力响应函数来分析两类居民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力消费情况。同时,该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城乡居民电力消费的差距指数,探究了温度变化对城乡电力消费差距带来的影响。



相关研究于8月20日在能源经济学领域国际期刊Energy Economic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emperature change and daily urban-rural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Responsiveness and inequality》。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项目的资助。

11

兰州大学研究人员在镍基超导磁性及机理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张亚君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电子结构,到轨道贡献磁交换系数,到海森堡自旋模型及磁激发谱的计算框架。计算得到的2D磁构型和3D磁构型的磁交换系数比以往的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基于准确的磁交换系数,复现了实验观测的散射谱。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所预言的2D反铁磁性是基于某段特殊的布里渊区路径所观测到的面外散射很弱而得出的判断。



相关研究成果以“Incommensurate Magnetic Order in Hole-Doped Infinite-Layer Nickelate Superconductors due to Competing Magnetic Interactions”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12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安钧鸿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Floquet工程方法克服止步定理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对Ramsey干涉仪的原子进行周期性驱动,当原子与噪声组成的系统形成Floquet束缚态时,其频率测量的精度将恢复到理想的t2标度关系。



这一研究同时恢复了噪声量子计量精度随原子数和编码时间的标度优势,为克服噪声量子计量止步定理的影响进而实现高精度测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关研究成果以 “Floquet Engineering to Overcome No-Go Theorem of Noisy Quantum Metrology”为题于2023年8月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这一工作也是该研究组自2019与2021年在该刊发表关于量子精密测量相关研究工作后取得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兰大人一路钻研,一路向前,

迸发“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

杨杨相信:百倍其功,终必有成!

每一位兰大学子都应关注科研动态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 | 兰大新闻网、科学网

整理 | 赵彤

编辑 | 赵彤

责任编辑 | 雷小雨

责任编辑 | 林令辉 滕文宝 杨书妤

校对 | 王文强

校审 | 郑豪






起猛了,今天居然是10月7日🤔......



要是能重来,我还会选择!



《诗言梦遥》,我们和孩子们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在这里品味

NEWS AND

兰州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微信号:lzumedi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