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太原——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20)征求你的意见!
2011年,国务院批准太原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不是觉得有点晚?至少在山西就有好几座城市排在前面,推想可知太原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其实落后颇多,能够获批也算是一种鞭策吧。于是乎,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20)》规划草案现予以公示,通通连夜手打择其要点发布如下:
保护“三山环抱、汾水中流、三城更迭”的城址总体环境格局。
维护太原“中原北门锁钥”的地貌特色。控制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将南部地区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保护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岭山、系舟山和太原东山、西山构成的 “几”字形的山系形态。
(白云风摄)
维护和挖掘汾河作为太原母亲河的文化内涵。保护太原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汾河的形态及格局,传承汾河作为城市发展之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汾河城区段以现状汾河公园为基础南北延伸,建设100 米宽的绿化带,13 条边山支河(包括:阳兴河-后小河-小返河、北排洪渠-大黑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河、虎峪河、南沙河、九院沙河、许坦渠-北张渠、化工排洪沟-冶峪河、风峪沙河、柳子沙河、南峪沙河)规划建设30 米宽的绿化带,形成良好的生态廊道和水体景观。
保护地下水资源,增加补给水源,保护和恢复晋水源头三泉即难老泉、善利泉、鱼沼泉。保护恢复智伯渠。
重点保护太原府城拱极门城墙、西北城墙遗址、城西水系等凸显城址轮廓的历史遗存,分级保护校场巷等传统街巷,保护控制羊市街-上马街等城市轴线等,保护太原府城历史格局;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用地功能调整,对府城内总体建筑高度、密度的控制,疏解人口,延续和恢复历史城区传统风貌,改善历史城区的生活环境和景观质量。
保护区划(1) 划定2 处历史文化街区: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和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
(2) 划定8 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庙~文瀛湖历史文化风貌区、督军府~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迎泽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清真寺历史文化风貌区、天主教堂历史文化风貌区、拱极门历史文化风貌区。
(3) 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太原府城历史城区内的44 处文物保护单位和44 处文物单位进行保护,落实文物部门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4) 保护太原府城历史城区内的17 项(77 处)历史建筑并划定保护范围
历史城区用地功能调整
搬迁占据文物古迹的单位,包括城隍庙钟楼内的太原印刷厂、普光寺内的西辑虎营小学。
合理增加历史城区内公共绿地、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及文化、卫生设施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扩大城西水系、西北城墙遗址沿线绿化用地,在明府城各城门楼、角楼位置增设街头绿地。拱极门周边增加绿化广场用地。通过加强绿化改善万寿宫巷、侯家巷、文津巷、海子边东街等道路沿线景观,建成串连各文物古迹景点和城西水系的旅游线路。
调整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原有工业用地为文化娱乐用地,引进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局部增加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科研办公功能。
历史城区道路交通组织局部调整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西侧五一路(新民北街府东街路段)道路红线至35 米。局部调整东三道巷西侧永定路道路红线至10 米。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内新开辟道路避让历史上面粉厂铁路专用线等历史遗迹。
避免引入大量机动车交通。通过道路交通组织,形成帽儿巷、靴巷、狄梁公街三条步行街。
历代城廓格局的保护(1) 对勾勒出宋代太原府城的北、东、南三面城垣范围的城西水系、后小河街、东辑虎营街、上肖墙,以及柳巷、棉花巷的十数株古槐树等要素进行标识,保护古槐树的生长环境。
(拍摄者不详)
(2) 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保护拱极门城墙遗址。建设拱极门主题公园。围绕太原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在五一广场建设首义门遗址的标志物。通过地面铺地、绿化种植等多种方式,建立清晰的城门遗址纪念性景观和历史环境意境。
(3) 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保护和修缮西北城墙遗址。保护和恢复城西水系,连通森林公园――动物园――饮马河――西海子――南海子――迎泽公园这一系列水面。城西水系及西北城墙遗址共同建设城墙遗址公园。详见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具体管理措施。
(4) 在原各城门与角楼位置开辟小片公共绿地,局部地段建设城墙遗址公园及广场。
(5) 通过街道小品、铺地等设计标识宋太原城、明晋王府城、宫城、清太原城内旧满城历史边界意向。详见太原府城历史城区展示条款。
(6) 重点保护羊市街-钟楼街-桥头街-上马街、帽儿巷等构成明清太原府城十字轴线格局的传统街巷。严格保护上述街巷走向、宽度、名称。整体保护并恢复上述路段的传统风貌,控制沿街传统街巷界面的尺度。
历史城区的街道格局保护(1) 重点保护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街巷。包括位于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内反映晋王府到精骑营城市功能变迁的精营东二道街、精营东边街、校场巷、精营南横街、南华门东二条、前双龙巷、后双龙巷、精营中横街。位于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永兴路。严格保护上述街巷走向、宽度、尺度、名称。通过对沿街建筑高度、形体、色彩的控制逐步恢复沿街建筑的传统风貌。
(2) 重点保护文物古迹集中成片区域周边的历史街巷。包括位于精营西边街民居两侧的精营西二道巷、精营中横街、精营西边街。位于文庙西侧的狄梁公街。严格保护上述街巷走向、宽度、尺度、名称。小店通(sxiaodian)为您服务
(3) 恢复位于鼓楼街南侧已经完成拆迁地段内剪子巷、大水巷传统街巷的走向、宽度、尺度、名称。
(4) 保护反映宋至民国时期形成的其他历史街巷,如反映晋王府到精骑营城市功能变迁的精营西二道巷南段、精营西边街南段,体现太原传统商贸特色的鼓楼街、剪子巷;体现承载太原文化功能延续的上官巷、万寿宫巷、新寺街等传统街巷;反映原晋王府外天地坛历史变迁的两处传统街巷等;重点保护上述街巷走向、名称。
(5) 保留和适当恢复历史城区内历史街道原有的名称。
重点保护太原府城拱极门城墙、西北城墙遗址、城西水系等凸显城址轮廓的历史遗存,分级保护校场巷等传统街巷,保护控制羊市街-上马街等城市轴线等,保护太原府城历史格局;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用地功能调整,对府城内总体建筑高度、密度的控制,疏解人口,延续和恢复历史城区传统风貌,改善历史城区的生活环境和景观质量。
(1) 结合建设工程,对城西水系黑龙潭段水系东西两侧进行考古挖掘,可结合城西水系的开放通道展示城墙根基遗址,再现宋及明清府城的边界和城墙规模。
(2) 在鼓楼街南段已经完成拆迁的地段,应实施考古挖掘。
围绕明太原县城的周边环境因晋阳古城遗址而具有极高价值。以晋阳古城遗址的重点保护区范围作为历史城区周边环境范围,其以现有南城角为基点,向北延至罗城,由罗城向东延伸至古寨、庞家寨防护堤交汇处,从交汇处向南延伸至南瓦窑,从南瓦窑至南城角。面积约20 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保护目标
保护明太原县城整体格局和风貌,重点包括现存的城门和城墙遗址、十字形的主要街道格局和仓巷等传统街巷、金牛湖历史水系等;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鼓励发展与历史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相关的产业。适当疏解历史城区人口,将明太原县城建设成为传统风貌特色鲜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历史城区。
对明太原县城北大街西侧关帝庙、西大街北侧隆恩寺的建筑遗构进行抢救性保护。
(1) 保护太原县城的十字街主干道路和“九街十八巷”的传统街巷。
(2) 重点保护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北后街、东横街、仓巷等7 条历史街巷;保护这些街巷的位置、宽度、街道建筑尺度、街巷名称,并恢复沿街建筑的传统风貌。小店通(sxiaodian)为您服务
(3) 保护东便巷、达道巷、西巷、贾家巷、西寺巷、高燕巷、一人巷、大马道、西便巷、傅家门道、高家巷、朱家巷、城隍庙街、上香道、郭家圪垛、马圈巷、王家大门等17 条巷道的街巷位置、名称。
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控制(1) 禁建区:包括明太原县城护城河遗址以及历史城区东南隅金牛湖历史水面周边10 米范围内;该地段内严禁新建、扩建活动,严格控制该范围内原有建筑的改建工程,逐步迁移该范围内的建筑物。
(2) 一层为主建筑区:指位于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地段;该地段内应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历史建筑和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其他传统建筑的外观风貌;其他现代建筑在改造或重建时高度以1 层为主。
(3) 二层为主建筑区:指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除禁建区之外的区域;该地段内建筑的改造、改建,其高度以2 层为主,同时还应满足该地段内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建筑风貌控制要求。
(1) 控制和逐步调整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内与历史保护相冲突的土地使用功能。近期迁移对遗址环境有不利影响的磷肥厂、碳黑厂、侨友化工厂。
(2) 严格控制晋阳古城保护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新建、扩建,统筹安排农村居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生活保障,逐步将农村人口向晋源新城区疏解,降低遗址保护范围以内的人口密度。
(3) 严禁新建公路、铁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干管穿越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小店通(sxiaodian)为您服务
(4) 远期条件成熟时,对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大运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实施线路调整,迁移到遗址区以外;限制新晋祠路上大型货运机动车通行,使其主要承担城市片区间的内部机动交通功能;积极推进西山山前景观路的建设,使其成为联系西山山前历史文化遗存的旅游专用路。
历史文化风貌区(略)太原文物古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1) 保护文物保护单位534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 处,包括晋祠、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窦大夫祠、天龙山石窟、王家峰墓群、狐突庙、净因寺、清源文庙、不二寺、明秀寺、多福寺、永祚寺、娄烦古城遗址、古交遗址、帖木儿塔、崇善寺大悲殿、大王庙(无量殿)、唱经楼、晋源阿育王塔、晋源文庙、清徐尧庙、辛庄开化寺、古交千佛寺、太原纯阳宫、太原文庙、太原大关帝庙、太山龙泉寺、前斧柯悬泉寺、太原清真寺、太原天主教堂、山西大学堂旧址、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 处,包括孟家井瓷窑遗址、东太堡遗址、严香寺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5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3 处。保护太原市文物单位317 处(其中市区278 处)。
(2) 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省、市、县等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具体范围为准。
(3) 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单位的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风貌控制要求。
(4) 限期拆除不二寺、明秀寺、清泉寺、清徐尧庙、辛庄开化寺、寿宁寺、南肖墙关帝庙各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现存与文物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5) 规范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永祚寺、南十方院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和旅游活动,加强管理,避免对文物建筑造成不良影响。
(6) 迁移压占晋阳古城城墙遗址、建筑基址的古城营村、南城角村房屋建筑。
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1) 划定西山地下文物埋藏区,其范围南起姚村,北至呼延村,东临汾河,西沿西山一带,面积约366km2;划定东山地下文物埋藏区,其范围南起武宿,北至河底、西堰村,东至东山浅山地区,西至上兰村、南坞城村,面积约89km2。
(2) 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线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建设、房屋建设以及农业活动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3) 地下文物埋藏区内的建设工程,必须经过考古调查勘探,建设单位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建设证明文件,方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 经考古调查勘探,地下确有文物遗存的,应当先期申请进行与工程范围相应的考古发掘。
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1) 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记录、整理、登记,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抢救性保护拔花花、刘家堡点灯山、太原面食、曲绣4 项已经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筹备建设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在有条件的区、县(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有效保护和展示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店通(sxiaodian)为您服务
(3)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中发展。
(4) 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5) 建立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清徐彩门楼文化、砖雕、琉璃烧制技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山川形胜的展示(1) 重点展示与历史城区密切相关的汾河、北沙河、南沙河、风峪沙河、晋祠泉;市区东山、西山。
(2) 扩展汾河城区段滨河公园,强化公园与长风地区文化设施的联系,塑造城市滨河文化带;加强汾河与太原府城历史城区、明太原县城历史城区及晋阳古城遗址之间的景观渗透,使汾河成为展示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窗口。
(3) 建设风峪沙河、北沙河、南沙河城市公园,重点围绕南沙河、风峪沙河形成连接汾河与两片历史城区的文化生态展示廊道。
(4) 沿市区内汾河其他支流建设滨河绿带,形成山与太原中心城区之间的渗透廊道。
(白云风摄)
(5) 在东山和西山区域,结合风景名胜区建设,统筹展示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修建联系明太原县城、晋阳古城遗址、晋祠、天龙山、龙山、蒙山、太山文化遗存的旅游路径,组织旅游线路。
(6) 依托迎泽大街、长风街等城市主干道路,龙城大街,南外环高速绿带,北涧河、北沙河、风峪沙河滨河绿带,建立东山与西山之间、历史城区与山体之间的联系。
(7) 依托关停的西山浅山地区的煤矿,建设矿山文化遗址公园。
太原府城历史城区的展示(1) 宋太原城城廓展示:重点展示府城内东辑虎营街、上肖墙、柳巷、棉花巷的十数株古槐树,对上述街巷及后小河街进行道路景观设计,通过铺装、小品提示宋城边界特征。
(2) 明清太原府城城廓及边界展示:整体贯通城西水系,建设城西水系和西北城墙遗址公园,明晰城廓形制。新建路沿线整治沿街建筑立面,通过外墙标识设计、地面铺装等增加明清城廓意向。拱极门城墙周边适当扩展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城墙主题公园,强化拱极门历史地位。小店通(sxiaodian)为您服务通过五一广场的城市设计,建设阐述承恩门历史变革的主题广场。局部调整原大东门(宜春)、小东门(迎晖)、大南门(迎泽)、旱西门(阜城)、水西门(振武)、大北门(镇远)的用地功能,开辟公共绿地,通过景观设计及标识,增加原城门的空间意向。通过考古和研究论证确定东城巷与府城东城墙的关系,通过道路景观设计加以标识。
(3) 历史轴线展示
展示太原府城以督军府旧址、帽儿巷、柴市巷为中轴线的礼制建筑轴线,南北串接兴文风的唱经楼、供祭祀的城隍庙;左右串接东侧的礼制建筑文庙(孔庙)、西侧武庙(大关帝庙)。展示明晋王府“左穆”(皇庙)、“右社”(天地坛)、“前门”(承恩门)、“中楼”(红四牌楼)、“后宫”(晋王宫城)的藩王府第格局。通过五一路南段(精营南横街至迎泽大街段)、精营南横街、南肖墙街、万寿宫巷、上官巷、文津街、侯家巷、以及关帝庙附近天地坛街巷串接五一广场(承恩门、首义门)、皇庙等构成展示路径。
重点还原展示清末民初太原市经济、政治、化和民风民俗风貌的“历史文化展示地段”,包括以靴巷为依托的“民族工商业一条街”、 以鼓楼街为依托的“金融文化一条街”、 以校场巷为依托的“官宅、民居一条街”。
明太原县城历史城区与晋阳古城遗址的整体展示
(1) 将晋阳古城遗址、西山重要历史遗存、明太原县城历史城区、晋祠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示,小店通(sxiaodian)为您服务展示内容主要包括晋阳古城遗址环境协调区范围内的整体片区环境、反映晋阳历史文化特点的佛道教遗存、反映晋阳古城城址格局的遗存、反映明太原县城风貌特点的历史遗存以及晋祠。
(2) 对晋阳古城西城城垣四至范围进行植被标识展示,对明太原县城城池范围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以适当的形式进行标识展示。
(3) 晋阳古城遗址重点展示现存古城营村的西城城墙、南城角村的西城西南城角、古城营村内的两座夯土建筑基址;对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可进行现场宣传展示;将古城范围内与晋阳城密切相关的古地名、古村名设立特别标志说明。
(4) 结合明太原县城内的历史建筑建设晋阳遗址博物院和专题博物馆。东横街西侧贾家大院、秦家大院可继续作为晋阳古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存贮、清理用途。在保证历史建筑安全的同时,完善考古发掘、保存、研究、展示的配套设施,将其建设成为晋阳古城的研究、展示中心。
(5) 明太原县城重点展示县城十字街巷格局、文庙、寺庙及明清古民居,鼓励结合民居发展民俗旅游。
(6) 对文庙、东岳庙、龙天庙等礼制、宗教类历史遗存进行必要的建筑修缮和环境修复,对外开放展示,并结合遗存类型,在文物建筑内部设置主题陈列展示。
(7) 结合北大街西侧关帝庙、西大街北侧隆恩寺的建筑遗构保护,在有充足历史考证基础上,整治历史遗存周边环境,将其开辟为文化展示陈列馆。
(8) 现存风貌较好的北后街、仓巷等片区内,可选择格局完整、具典型传统民居风貌的院落开辟为民居陈列馆;在街坊内部传统民居院落可适量发展家庭旅馆。
(9) 以龙天庙为文化空间,展示明太原县城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平晋城城址展示
在南畔村、北畔村、城西村等与平晋城城址位置相关的村庄开展考古挖掘,设置平晋城城址标识物,对城址位置进行标识和局部展示。
一、公示时间
2015年7月10日—2015年8月10日(有效反馈意见时间为公示期间)
二、公示方式
网络公示:太原规划网(网址为http://www.tygh.gov.cn)
三、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3
公众可通过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提出书面意见,书面意见须明确表明为“名城保护规划公示意见”(应在信封上、电子邮件主题栏、传真件标题处予以注明),并提供联系方式。
传真号:0351-5679898
电子邮箱:ghj5679909@163.com
通信地址:太原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监督检查处(太原市新建路72号);邮编:030002
咨询电话:0351-5679870
点击进入夏日抢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