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丨一圪垯垯铁,十八道道裂……
郝妙海先生也是我们老南郊人,出生在“华北明珠”的晋阳湖畔。工作经历丰富,而对本土文化民俗一直有所研究,多有所作,蒙其不弃,选了一些旧时歌谣,与小伙伴们一起鉴赏——
一圪垯垯铁
一圪垯垯铁,十八道道裂,
马莲底下过时节。
时节好,吃油糕,
时节赖,吃黄菜。
姐姐姐姐耍些吧?不要耍。
做甚呀?做嫁妆。
几时嫁?年祖下,
(年三十,下读hà,下同)。
枣儿馍馍都蒸下,婶子大娘都请下,桌椅板凳都借下,亲戚朋友都告下……谁抬轿?二圪料;谁赶车?红眼哥;谁敲单单?王大娘家三三;谁提尿盆子?挠头二妮子……这是一首旧日流行于晋源区的歇话(儿歌),如今读起来,仍是那么诙谐有趣,仿佛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歇话前几句,算是引子,与接下来叙说的主题关系不大。但“一圪垯垯铁,十八道道裂”究竟是指什么,请教了不少人,都未曾闹明白。或许是指铁匠锻造时,烧红的铁块在锤击下显现的细小裂纹吧。因为当年农民使用的锹钯锄镰等农具,都由铁匠锻打而成,打铁的场面农家大人孩子都很熟悉。或许本就无实指,只为顺口押韵而已。
接下来的“马莲底下过时节”也是如此。马莲是当地一种十分宝贵的野生作物,如今塑料绳的许多功能,当年都可依靠马莲来完成。马莲为丛生,马莲底下,只可能有蚂蚁窝,怎么会有“过时节”一说。
至于“油糕”和“黄菜”,其实和时节的好赖也关系不大。只不过油糕在当时当地就是最高档的食品了,除非逢年过节,平常的日子根本吃不到。而黄菜,这种用芥菜腌制的当地特有的酸菜,低档却是农家人冬春季节离不了的菜肴。时节好,也不可能天天吃油糕,而时节不好时,怕连黄菜也吃不上了。
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信手沾来,编排一下,便引出下面的一个小故事来。
故事的主角,是姐弟两个,弟弟还小,姐姐年龄也不会大,否则,就不会有弟弟勾溜“姐姐姐姐耍些吧”的情节了。然而,旧日的农家女孩,十二三岁就出嫁十分普遍,这个尚在玩耍年龄的姐姐也要出嫁了,她已没有了和弟弟一同玩耍的机会,只能无奈的告弟弟“不耍圪”。而天真的弟弟不明究里,便有了接下来的问答。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太原南部地区的婚嫁,都集中在腊月尽头的一段日子进行。表面的理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以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可以不用择日子,也可省去许多禁忌。现实的理由,却是此段日子既是冬闲,邻里间有空帮忙;又逢严寒,吃食容易保存;还有年前办事筵,剩下的肉食捎带就连年也过了。然而,说归说,这一段日子也还是有讲究的,一是选双不选单,腊月二十五,二十七绝没有人办事筵,二是年尽月尽的日子怕也不合适,回答“年祖下”出嫁,不是孩子们的无知之言,就是编歇话者的信口调侃了。
接下来的几句,是当时办事筵时的真实写照。你看,左邻右舍,婶子大娘都来戳发(帮忙)了,事筵上的一应用具,连桌椅板凳都借下了。要知道,那时候办事筵,桌(八仙桌,大坑桌)、凳(条凳)以及锅、碗、瓢、盆都需从个人家借,一个大点的事筵,怕得把全村借遍才能凑齐,是一件很重要的戳发项目哩。至于亲戚朋友,也都一家一家跑,一家一家告,哪像现在,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办妥了……
最后几句,则是出嫁时的一些人事安排,抬轿的,赶车的,敲单单(好像是吹打的一种乐器)的,甚至还有提尿盆的。据老人们传言,早先,由于出嫁的姑娘年龄太小。有些人家会安排一个上年纪点的妇人相随几日,照顾姑娘的起居及其它事宜,叫作“跟婆子”。当然,从娘家提一个尿盆陪嫁,就有点太夸张了。从这句话中,大家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几个应差的人,名字都土的掉渣。然而,这却是旧日农村的真实写照。由于没有文化,农家孩子的名字往往很随意,叫得顺口就好。即以二字打头的名字来说,除二圪料、二妮子外,还有二迷糊、二扁(bàn)头、二难道,二毛旦……光听名字,仿佛都能闻到浓浓的乡土味。
“一圪垯垯铁,十八道道裂……”歇话中描写的情景,已过去了五六十年,然而,静静哼唱,一切又愰如昨日。
新上鹿肉尝鲜 更多优惠
点击了解详情
▼
↙↙在小店做生意的点「原文」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