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说丨老圪节和小末喜

2016-03-01 小店通
开头的话

张玉虎先生出生在本地农村,经历过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场景,再加上喜爱读书,这些年来为我们本地的乡土文化做了很多整理挖掘工作,今年要在我们小店通上陆续推出的文章来自于即将付印成书的《汾东土话》,特此说明并致谢。


老圪节和小末喜


在小店方言中,“老圪节”和“小末喜”都是对人的贬称。从字面便可得知,“老圪节”是针对上年纪人的,“小末喜”是针对年轻人的。


一般情况下,“老圪节”是程度非常严重的骂人之话,相当于“老不死的”、“老牲口”这样的意思。因村里人喂牲口的饲草,都要用铡刀切成一寸来长的小段,小店方言则称为“圪节”,也称为草圪节。草圪节是牲口的食物,说人老圪节,说等于说是吃草圪节的老牲口。如果是早年里你这样说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不和你抖肠子(动手开打),也得和你翻罐子(翻脸臭骂)。可后来,不知道是上年纪人的承受能力提高了,还是这句话中辱骂的成份减弱了,拟或是人们淡忘了已然过去的农耕时代对“牲口”二字的定义,这个词成了年轻人对上年纪人的一种普遍的中性称呼。村里的后生们见到几位老汉在街上摆龙门阵侃大山,就在一旁指着说:看那几个“老圪节”,吃的倒不多,说的倒不少,说道比铁道还长呢。单位的年轻人说起老职工来也经常用“老圪节”这一说法,有时候你在一旁听得来不但不觉得别扭,反倒似乎还有几份亲切。有时候,年轻人当面直称上年纪的人为“老圪节”,老者也不会翻脸,顶多是回敬一句:你个“小末喜”。


在小店方言里,“末”在排序上是最后一名的意思。过去不计划生育,人们子女多,夫妻间生的最后一个孩子,就昵称为“末活活”,有了孩子是喜事,往往就直接给起个名字叫末喜。这末喜,本来是个好名字么。可中国人遇事每爱讲个排行,学生们考试时,班里成绩排在第一的叫头名,排在最后的就是末名,末名在榜上是要坐“红椅子”的,回到家里是要受大人们的打骂的;过去东西短缺,人们要抢着买什么东西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叫头家,排在最后的就是末家,如果东西少,末家就没戏了。在弟兄姐妹们中间当末活活,当末喜儿可实在不赖,能得到大人们加倍的疼爱,“天下的爹妈爱小小”嘛。可考试考末名,排队当末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不是挨打受骂,就是白忙急一气。后来,人们就把智商不高,能力不足,考试时常当末名,办事时常是末家的人,调侃地叫作“末喜”。因为末喜在兄妹排行中是最小的,就把这个“小”字放在前面,称为“小末喜”。人们若称谁是“小末喜”时,一般有看不起他来的意思。和“老圪节”一样,渐渐地,小末喜也就成了上年纪人对年轻人的一个统称,甚至是昵称了。写这篇小文时,还“百度”了一下,结果是:末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乱坥无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原来,末喜还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妖姬之一,也是使夏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莫非小店农村方言的骂人之语是从远古的夏代传承下来的?不可能吧。


张先生在文中提到的“末喜”,这里通通多说几句。“妺(音mo)喜”,也称妺嬉、末喜、末嬉,最早见于《国语》:“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要说骂人是“妺喜”,也确实有这个可能,骂对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确实符合“妺喜”的历史定位吧,姑且存之。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