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周太玄:开慧明理,一代通才

背影栏目 青春川大 2022-10-07



1918年6月30日,北京顺治门外,岳云别墅。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台上的少年深鞠一躬,于众人热切的目光中接下文牍一职。同年7月,将于历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而这位二十来岁的少年——创始人之一,便是周太玄。


彼时的周太玄,与同时代的诸多爱国青年一般,心中时刻燃烧着救亡图存的火焰,渴望为中国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但他心中又有着一丝埋藏在深处的疑惑,若是仅仅呼喊几句不痛不痒的口号,抑或是做一些他并无意趣的社会活动,能让他自己得到自我满足吗?己身不成,又何谈救国?于是,1919年的正月初一,与巴黎和会开幕的消息错身而过,他搭乘一艘邮轮奔赴法国。

他深知自己这个决定已押上了赌注,不论结局是赢是输,都无法回头。所幸,他赌对了,学术与浪漫迅速俘获了他,科学瑰丽奇幻的世界让他沉醉。他如同海绵般汲取着所有可以接触到的知识,植物学,地质学,动物学……其中动物学最是令他不断渴求。1924年,他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专门研究细胞学和腔肠动物。并在之后几年于细胞学、腔肠动物,特别是水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曾分别在法国科学院等一系列学术机构刊物上发表了9篇研究报告、100页的博士论文1930年,他被授予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这个学位要求相当严格,淘汰率往往达百分之八十左右。掌管荣耀的神明从不吝惜对努力者的宠爱,这也是对一个科学研究者极大的鼓励和奖赏。



在立志将今生都奉献给探索动物世界的伟大事业的同时,周太玄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远渡重洋的目的并非扬名立万,而是更好地投入报效祖国的浪潮之中。1930年11月,周太玄婉言谢绝了巴黎大学研究院的挽留,毅然回国,将他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深爱的祖国。1932年,被聘为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长兼生物系主任,踏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教书育人。

课堂上的周先生,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课堂上总是妙趣横生。他先后开设生物学概论、无脊椎动物学、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进化论等,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想听的课,他无一不满足。不论学生多少,应开的课程都开设齐全,凡无人教的课程他都承担。当时的学生曾赞言:“听周先生授课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而课堂下的周先生,于科研上一刻也不敢放松。在四川大学迁至峨眉期间,川大学生在乐山农村发现了一种铜钱大小的粉红色水母,周先生发现这是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全新品种,便将其命名为“桃花水母”。他对这种水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水母研究的空白。




世人皆知周太玄先生乃知名的生物学家,科学家,却很少有人见到周太玄于风雅中纵情的模样。郭沫若在《反正前后》中写道:“太玄是翩翩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多才多艺。会作诗,填词,弹七弦琴,画画,笔下也能写一手的好字。”周太玄一生著有诗词两千余首。钟树良曾叹曰:“字斟句酌,无论长言短咏,皆极精思。”

 

少年中国勇探求,涉广猎知行未休。更赋新词惊奇绝,文华蕴藉数风流。周太玄的一生,端的是端方君子,玉树临风。于志,其心怀祖国;于行,其立身不倒;于理,其朝乾夕惕;于文,其不落下风。后人称之为一代通才,堪称一绝。



 by/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吕敏晔 

编辑 | 李姿星

责编 | 马语涵 贺睿欣




热文速递|

生逢盛世 肩负重任|川大青年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红色视频展映(一)| “书香永继,笃定如初” ——马克思主义真理永放光芒

“初心向党 · 学史崇德”原创红色主题视频观影分享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