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丨第三届面向工程的地基基础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圆满召开!
会议简介
2017年6月16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委员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建筑结构》杂志社和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面向工程的地基基础技术交流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来自全各地3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1.开幕式
致辞嘉宾
孙宏伟
陈彬磊
王学东
王曙光
6月16日上午8:30,大会正式开始,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宏伟主持开幕式,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彬磊,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建筑结构》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学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副总工程师王曙光分别为本次大会致辞。
他们均表示地基基础是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地基选择或处理得正确与否、基础设计与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近年来,我国地基基础工程急速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但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由于没有被纳入相关现行标准规范而对使其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同时,一些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加固对各种规范、规程等技术标准的依赖性过强,未能很好地与地质条件、现场施工条件结合,既可能造成保守浪费,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和加固过程中进行比选优化、综合分析和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可见结构工程师与岩土工程师责任重大。
2.大会报告
龚维明 东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超大吨位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与实例分析
龚维明教授指出,在狭窄场地、坡地、基坑底、超大吨位桩等情况下,传统的堆载法和锚桩法承载力测试及其困难,介绍了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不受场地条件、加载吨位限制等优点,并且指出该技术费用仅需传统试验方法的40%~60%,工期可缩短50%;着重介绍了6个测试案例,其中最大桩承载力达32000t,最大桩直径5m,同时介绍了双荷载箱及其异型桩测试。
魏建华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院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静压桩设计与施工疑难解析
魏建华总工所做报告主要涉及静压桩的承载力问题,是对行业标准《静压桩施工技术规程》JGJ/T 394-2017(2017-09-01实施)部分内容解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解读静压桩的适用土层范围;2)主要从勘察报告参数识别、施工工艺的影响因素、桩基材料和接头处理等方面对影响单桩承载力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醒一些重点注意的薄弱环节。
朱炳寅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朱炳寅总工结合结构设计实践,提出基于实际工程的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设计问题,包括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分离设计问题、独立柱基的抗剪设计问题、后浇带的合理设置问题、带裙房的主楼地基承载力修正问题、预应力混凝土凝土管桩作为抗拔桩的问题、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问题等,提出适用于现阶段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的实用方法和其他设计建议。
钱永梅 吉林建筑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扩盘桩承载机理的半面桩可观测试验研究
钱永梅教授介绍了实验室埋土、现场大比例、实验室原状土三种不同的半面桩新型试验方法和设备,指出该设备可以全过程观察桩周土体破坏状态,解决了传统方法只能测数据的缺陷;提出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桩侧摩阻力有效长度,并考虑盘上(或盘下)土体的滑移破坏以及盘和土的参数影响;且提出该方法可应用于其他变截面桩。
边智慧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既有建筑物移位及纠倾技术
边智慧院长指出,既有建筑物移位及纠倾技术是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近百项移位工程的经验总结,主要从既有建筑物的水平移位、竖向移位及纠倾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工程移位技术的基本概念,着重分析了从设计到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做进一步阐述。
岳增国 浙江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预应力混凝土异型预制桩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
岳增国教授主要介绍了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异型桩技术规程》JGJ/T409-2017的编制依据与背景、编制内容、以及《规程》的关键技术要点。着重介绍了异型桩基单桩竖向承载力、异型复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经验估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接桩、耐久性、抗震等关键技术问题相关条文提出的试验与工程经验依据。
徐全庆
辉固国际集团公司中国区董事
报告题目:孔压静力触探技术发展及在地基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徐全庆董事介绍了孔压静力触探以其高精度、高重复性,指出各种多功能探头的涌现,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原位测试技术。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的我国勘察设计制度却限制着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设计单位岩土工程师没有全过程主导权的勘察不可能是优秀的勘察,设计单位岩土工程师只能选择自家勘察队伍的勘察更限制了勘察技术的发展。几个案例不但说明了孔压静力触探技术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也充分说明了该体制上的重要矛盾。
郭金雪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报告题目:地基基础优化注意问题、方法和案例
郭金雪工程师就有关地基基础优化设计相关问题的报告,提醒工程技术人员注意几点:1)优化设计不仅仅是降低工程造价,还要洞悉可能的工程风险加以改进;2)地基基础的优化设计不能以降低工程的安全度为代价,地基基础沉降的均匀性和最终沉降量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3)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如利用力学和土力学的基本原理、采用新技术、科研成果等,同时考虑施工因素,如施工速度、施工的难易程度、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检测的实施等方面。报告给出近年一些案例,供读者参考。
刘献刚
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报告题目:低碳建筑中地基基础创新技术成果
刘献刚董事长指出,“绿色基础”是“绿色建筑”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建筑基础的绿色节能,低碳地基基础的设计要结合地质条件和现场施工条件,利用循环经济设计理念和科技创新的思维模式,进行优化和综合分析,选用具有绿色节能特点的地基基础施工新工艺能够大大节约社会资源,这也是建设领域及建筑工程界全体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基业科技秉承着“专注绿色建筑、实现低碳经济、撑起美好家园”的使命,重视原生态加固处理作用,土体本身作用的挖掘与利用,研发具有节材节能,利用原生态土体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为实现绿色基础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宏伟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高层建筑桩基础价值工程与设计优化
孙宏伟总工指出,桩基础的价值工程与设计优化,其核心理念为创造价值的工程,指导思想是“设计为先导、设计为主导”,旨在倡导地基(桩)与结构协同设计。桩基设计的合理优化,与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各方密切相关。在设计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单桩承载性状,“桩越长并非越好,桩嵌岩未必就好”,通过多个工程实例进行重点与难点问题剖析。
朱春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地基基础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联盟执行专家
报告题目:维护知识产权,实现地基基础领域持续的技术创新
朱春明总工指出,地基基础领域技术创新点多,包含设计理念、计算方法、材料、工法、机械、BIM应用等,但技术创新点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经验性强。目前,技术创新市场乱,创新与模仿并存,创新与伪创新并存。由于使用场所的不固定、不封闭,技术壁垒较低易模仿,专利侵权的现象更为高发、易发。本报告探讨了维护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及规范、标准编制等方面,目的是如何实现地基基础领域持续的技术创新。最后介绍了“中国地基基础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联盟”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
何世鸣
中材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应力分散型预应力抗拨桩应用于大吨位工程桩静载试验锚桩案例
何世鸣总工指出,部分粘结应力分散型预应力抗拔桩改变了钢筋钢绞线笼结构,同时由于该成桩方法改变了以往的“挤压锚”定位“反力盘”的做法,避免了泥浆护壁水下灌注成桩工艺的“水桶”效应,更避免了底部关键部位的混凝土与笼子的不能可靠握裹的弊病,保证了桩质量的可靠性,使其能顺利下入到设计标高,从而能较好发挥其承载力,使其承载力较传统成桩方法形成的桩大大提高。
王曙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实例
王曙光总工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既有建筑,在加固改造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地下空间的利用问题。在既有建筑中增设地下室,需要根据既有建筑的结构形式及使用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托换措施、支护措施等,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可以实现既有建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给既有建筑赋予新的生命。
大会报告主持人
王曙光
龚维明
李伟强
何世鸣
本次大会报告邀请了4位工程界内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主持,他们分别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副总工程师王曙光,东南大学教授龚维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杂结构院地基所副所长、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委员会秘书长李伟强,中材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何世鸣,他们的精彩点评为本次大会增添的许多色彩。
3.场外展位
本次会议吸引了行业多家有实力的企业参展,展位前代表流连忘返,充分搭建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产品供应商的交流互动平台。
4.致谢
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300多名代表到场,大家普遍反映会议报告质量高,会务工作组织得当,着实不虚此行,希望今后能提供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本次会议组委会感谢大家都本次会议的认同,希望一如既往支持和鼓励我们,我们倍加努力,为大家搭建更好、更广的交流、互动和沟通的平台。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兆弟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地基基础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联盟、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协助,《减震技术》杂志为本次会议提供媒体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建筑结构》倾情代售全球首款“座”包
精彩文章推荐:
点击“此处”,可查看建筑结构微信过往文章,也可通过关键词搜索你喜欢的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微信小店订阅期刊杂志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建筑结构》官方微信
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
合作/投稿/转载请加QQ:
455323924或80327128
《建筑结构》杂志社新推出减震技术微信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如果你喜欢我们,
记得把“建筑结构”微信置顶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第六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