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结构·忆高考丨如果重新填报志愿,您还会选择土木工程(工民建)专业吗?

特邀专家 建筑结构 2022-12-09

【编者按】

“命运转折始于高考,辉煌前景源于志愿”。高考那年夏天,相信大多数人填报志愿时,心情是紧张的、忐忑的、懵懂的、期待的....复杂的思绪里或有挥斥方遒的霸气,广厦万千的宏图,大庇天下的雄心....那么现在,当初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在今年的高考季,我们特邀请9位结构工程师就“为何填报土木专业?”“如果再填一次志愿是否会有不同选择”“求学经历中难忘的事儿”“给新生的祝福和寄语”四个问题进行访问,分享切身经历,展示不同的人生感悟......

【受访嘉宾】

霍文营1980年高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工作37年
陈   明1990年高考,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工作28年张    伟1991年高考,中建科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设计中心结构副总工程师,工作25年甄    伟1996年高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副总工程师,工作19年路江龙,1997年高考,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作18年高    颖,1999年高考,悉地国际北京公司总经理,工作16年游    健,2000年高考,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工作18年陈才华,2000年高考,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王翠坤大师工作室主任、咨询院副院长,工作15年刘红波2002年高考,天津大学教授,工作11年

Q:填报志愿时为何选了土木工程(工民建)这个专业?


霍文营:

我是在一个小县城上的高中,因为学习成绩还可以,报考时班主任鼓励我报考清华大学,至于报哪个专业我没想法,班主任也不了解。就带我见了校长,校长说清华大学土木有名气,建议我报考土木专业,就这样报考了土木工程。其实当时我、班主任和校长对土木专业都不是很了解。

陈明:

当时父亲的同学在浙大做副教授。我们咨询了他,他说,我们国家未来建设会很火热,建议读土木工程。当时我只知道土木工程是造房子的,觉得也不错,于是就报了浙大的土木工程系。

张伟:

一转眼,高考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当年参加完高考,带着惶惶不安的心情填报志愿时,其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考上?专业选择方面没什么太具体的概念。自己身处西部一个县城,没有获取太多专业指导意见的条件,在拟填报高校的专业目录中,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招生人数最多(全省7个名额),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概率,没太多想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当时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将来就业的方向基本没有太多具体的了解和认识,大概理解是与从事工程建设相关,没成想,这会成为我今后一生的职业方向。

要说与专业的机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他一辈子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了参与家乡水利工程建设上,先后参与过2个在当地水利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工程——榆中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和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诸如:图纸、2B铅笔、硫酸图、水准仪、架桥、水渠、盾构等专业名词,会时不时听到,算是有点耳濡目染。

还清晰记得小时候,我父亲踩着自行车,车子前后分别坐着我和哥哥,沿着铁轨沿线旁散落着一望无际碎石子的小路,走走停停大半天时间,带着我们到他工地的宿舍住过一段时间。当时老远看到一座用于输水灌溉的混凝土拱桥时,我一下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兴奋地喊道:“赵州桥就是这个样子!”。在工地上,我还当过“小测量员”,协助立过测绘标尺,对尺子上的刻度一度十分好奇,朦朦胧胧地对于从事工程建设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可能也对自己未来选择专业方向逐渐形成一点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心有所想,必有所得。

甄伟:

参加高考是在26年前了,感觉那时的中学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学生们大都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在高考之前,还没有认真思考和了解过专业的特点。选专业是在考试结束后临时抱佛脚,因为一直以来数学和物理比较好,所以倾向于学一门工科专业。清华大学是一直以来向往的学校,土木工程又是清华的传统优势学科,二十多年前正是国内建设即将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所以就首选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路江龙:

我填高考那个时候,信息相对封闭,报志愿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家里两个表哥全学的这个专业,并出国留学,学业有成后一个进入了知名设计公司,另一位高校任职,受他们影响选择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的这个专业。

高颖:

当时小姑父是这个专业的,感觉很务实,高考填志愿报了几个专业,记得第一志愿好像是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一不小心被调剂到这个“又土又木”女生很少的专业。后来就既来之则安之~

游健:

我来自土楼之乡——福建永定,出生在80年代,小时候的成长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时期,大家正在改善居住条件和公共设施建设,从小时候所见的土夯墙+木作的传统民居到小学中学时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校舍建设,对“盖楼”有些好奇,有些朦胧的兴趣,所以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填报的几个院校首选专业都是土木工程。

陈才华:

我老家在四川省富顺县,位于川西南一个农业县,2000年参加高考,我们那会儿是先填志愿后考试,所以高考填报志愿现在看起来是一个不确定性很高的事情,赌运气的成分比较大。2000年那会儿,小地方信息比较闭塞,也没有现在的网络资源,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懂;好像唯一的资料是一本志愿填报指南,包含学校、专业及前几年的招生录取分数、人数等信息,所以总体上是很盲目的。我记得首先考虑的是先选了学校(清华)再定专业,我自己是想报经管系的,后来家人、亲戚都劝我还是学门技术更好(那会儿蓝翔还没出名),然后就听说清华的土木专业很好,是老牌和王牌专业,其实当时也只是道听途说(不像现在有了QS之类的排名可以佐证),但觉得这个专业名字挺有意思,可能也是跟自己“又土又木”的气质相符,就第一志愿报了这个专业,后来高考发挥也还比较正常,顺利地进入清华土木系学习,成为“结02”(00级2班)的一员。

刘红波:

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比较好,所以选择专业时偏向工科专业。当时觉得土木工程好找工作,待遇好,但是不够前沿,所以将土木工程填写的是第二志愿。但是,也许是命运使然,第一志愿没有录取,被土木工程录取了。从此也开启了我的土木工程之旅,至今已有20年了。现在看着自己的相关成果真正的应用到国家的重要工程中,为国家的民族复兴添砖加瓦,心里也是蛮高兴的,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Q:如果再给您一次重新填报的机会,您还会选择这个专业吗?


霍文营:

如果还是当时环境背景,可能还会报考土木专业。因为当时的我知识面没有那么宽,想法也简单,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对盖房子印象是最深的。如果是现在就难说了。

陈明:

如果再读一遍土木工程专业,我会更认真学,学得更扎实。我对建筑结构的各种组合有兴趣,发现自己还是适合这个专业和行业的。

张伟:

人生没有回头路,只管埋头向前冲!走过的路实际上没有重复再选择的可能,也很难想象再给一次重新填报志愿的机会,是一个什么结果。现在的学习环境和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受教育的条件,还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各种资讯的获得渠道方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最近了解到,土木工程专业报考的学生人数大不如前了,但是,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还是热门专业之一。另外,当时上大学的录取率和现在也没法比,真是世事变迁,专业的热门此消彼长。

至于说会不会再选择这个专业,说实话很难答复,当时的心境没法用现在的观念来衡量!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就个人而言,学了这个专业不后悔,现在想想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意愿,沿着既定的路一直走下去,莫回头。

甄伟:

我想还是会选择这个专业。个人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能帮助他人和回馈社会,我想是和两个因素分不开的:一是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筑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飞速发展,国外的新理念和工业化成果也和国内的传统设计产生着碰撞和融合,每一名从业人员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有很多提升和学习的机会,与时代同行;二是岗位需求和自己特点相匹配,从这一点来说,我应该还是比较适合的,做事情比较认真细致,也能够坐得住,长时间地针对一个问题钻研下去,所以能够乐在其中地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

路江龙:

如果是基于当时的时代和环境背景,我仍然会选择这个专业。因为没有太多的信息输入,如果当时影响我的周围的人不是这个专业,我可能也会跟着报其他专业。

高颖:

如果再填报一次志愿,我还会选择这个专业,因为做事脚踏实地的感觉很好,有项目建成的成就感也很好。

游健:

如果再有重新填报高考志愿的机会,我想我应该还会选择土木工程这个专业。一方面是基于兴趣,我想做一名孜孜不倦、实实在在的工程师,另外一方面,作为传统行业,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土木工程。有本书的开篇曾有这么一段话描述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与大家共勉:


“结构工程是这样的一种艺术

使用材料

这些材料属性只能估算

建立真实的结构

这些真实的结构只能近似分析

来承受外力

这些力不能准确得知

以满足我们对公众安全职责的要求。”

陈才华:

这虽然是个假设性问题,还真是认真思考了一下。我本科毕业后免试推荐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读王翠坤研究员的硕士研究生,课题方向是高层建筑结构,毕业后留院工作,一直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2015~2020年又在王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习。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首先我觉得还是很幸运的,一方面院里提供了很高的平台,参与了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级科研课题、规范编制等工作,工作中也得到院里很多前辈师长、专家同事的指导帮助,自己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也赶上了我们国家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机会参与众多的工程项目,通过实践锻炼,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另外,从事这个专业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现在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都能见到自己参与的项目(尤其带着孩子出去旅游的时候可以“炫”一下,自己的目标是职业生涯中在全国省级行政区都能做过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跑了很多地方,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增长了很多知识和见识,所以个人感觉最初选择这个专业和后来的坚持还是对的。

当然如果能重新再来一次,我想应该不会再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不想再重复一遍,而是可以去体验一些新的经历。

刘红波:

如果再填一次高考志愿,我还是会选择这门专业,虽然有人抱怨土木工程是又土又木,学起来又苦又累,但是我想这并不能改变我对土木工程的兴趣。因为,无论是国之重器的建设,还是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等伟大的梦想,都离不开土木工程专业的支撑。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传统的专业,但是也是一个国家建设的不可或缺基础专业。另外,随着人工智能进入土木工程,这一专业也正在脱离“土”和“木”,变得高科技了。

Q:在您的校园学习生涯中,有什么事情您印象比较深刻?


霍文营:

上大学那会,对体育锻炼是印象是最深的,每天下午(好像4点半)学校大喇叭准时广播“到操场去,到运动场去,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从那时起养成了锻炼习惯,现在也还在坚持。

另外一个印象是土木专业作业多,实习多。当时总羡慕建筑专业学生,拿个画板到处逛、到处画,不像结构专业学生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看着也是傻傻的。其他专业学生都说土木系学生“又土又木”。实习科目多、总时间也长。想想总实习时间估计得两个学期以上。

陈明:

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大学的同学聪明而优秀,好像明显比高中时期的同学厉害(可能跟我上的中学不是重点有关系吧;也有同学说,大学同学的整体素质不如他们中学,因为他们是个省重点中学)。毕业设计阶段,在浙大设计院帮老师画了一个月的图,画得天昏地暗,搞过几次通宵。正式毕业后,去新工作单位报到,发现前面一个月的“抢跑”变成了优势,明显比大部分新毕业生会干活。

张伟:

上大学,历来都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但是,留给我最多的记忆就是每天周而复始地上课、下课、打饭、上自习找座位、回宿舍熄灯睡觉,直到毕业。一直是在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持续获取中充实地度过,不敢有一丝懈怠。仔细想来,当时平淡而紧张的学习时光,会成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上最宝贵的人生财富。现在工作中一直强调结构概念设计,一些很细节的力学概念,与大学期间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密不可分,仔细想来,只不过后知后觉。

记得大一,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总是很难进入到那种设定的数学世界,对诸如:夹逼定理、各种数列的实质意义总是有一种难以吃透的无力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心情总是闷闷不乐,感觉自己的世界都是灰色的。当时学校为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开设了高等数学的免费课外班,老师都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基本都在晚上和周六上课。快到上课时间点,冶院西阶201的阶梯教室,人坐的满满当当,若是稍微去晚点,前几排的座位早就被同学占完了。特别是晚上的教室内灯光昏暗,几乎看不清楚老师黑板写的字。第二学期,我回家把我小时候玩过的一个望远镜带来,晚上上课带着眼镜再加上望远镜的配置,坐到教室后面勉强看的见黑板写的字,上完一节课,眼睛酸痛感觉会很明显。到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取得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成绩,当时内心的高兴溢于言表,算是求学之路的一个小插曲。

还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二年级工程测量课实习,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实习作业是要绕着校园测量一圈,形成回路。当时我还是测量小组的小组长,需要组织大家协调分工。为了追求完美,起初想着把测点做细,数据能完美闭合,无奈限于缺乏经验和对测量设备的熟悉程度有限,测量进度比其他小组滞后。中间又遇到下瓢泼大雨,结果着凉生病了,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了我最大能力的帮助,最后测量实习作业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回想起来,同学的友谊有历久弥新之感。

甄伟:

进入大学后,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同学,欢乐的友谊也一直延续至今,我想这是大学以来最重要的收获。大学期间的结构设计大赛是印象比较深的。我们组队在大二参加了学校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题目是用纸和胶水做一个桥,在能够通过行走小车考验的前提下,重量越轻的桥,名次越靠前。大二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力学概念,凭借参考资料和一些懵懂的感觉,大家就开始动手操作,往往是自以为设计得很精巧而实际上却“不堪一击”。个别能提前用结构力学知识做一些计算分析的小组,就被认为是掌握了尖端技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参加大赛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2018年结构设计大赛场景

路江龙: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儿是研究生期间与导师一起去胜利油田海上钻井平台参加一个课题研究,为了采集振动数据,到了平台上安装传感器,结果遇到了台风,被困海上数小时,感受狂风暴雨的洗礼。    

高颖:

印象最深刻的事儿是,当时在课堂上,理论力学的老师说:高颖,请站起来,嗯,这个女孩眉清目秀的啊,为什么写的这么难看,作业这么不认真啊,以后要认真完成作业。从此,因为害羞,努力学习了。

游健:

校园学习中,比较深刻的是结构力学课程,那时《结构力学》课程分上下册,上册主要是静力学,记得求解超静定刚架的内力时,大家是想尽不同的方法看怎样最为“巧妙”,计算量最小结果又正确,谓之“聪明”的“高效”,各有各的招。到了下册,可以采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力学求解,这时我们又想着程序能否求解更复杂的刚架内力。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也会经历这样的事情,有时候需要更简单便捷的求解,有时候又需要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陈才华:

刚入学就被一门课整崩溃了。大一刚入学,除了基础课外开了一门制图课----《工程制图基础》,有点偏机械制图,各种几何体的三视图、轴测图,几个圆柱体画相贯线之类的,发现自己对这方面好像有认知障碍。课堂上旁边的同学迅速画出来了,自己还在苦苦想象;课后作业老师判完很多都是错的,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觉得天生不适合制图,尤其担心课程考试不及格会被退学(现在想来主要刚进大学从学霸到学渣的心里落差和压力大),于是就萌生了转系换专业的想法。

记得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晚上,跟我高中同班的哥们(数学系的)一起在清华三教上晚自习,制图作业我一晚上都没画完,很郁闷的出教室外透透气聊天,我说我要去申请转系,换一个没有画图课的专业,他说你来数学系吧,我们不画这种图,给我看了看他们的作业,证明某某猜想,风一吹我冷静下来想想还是算了吧……后来有时间就跑去看制图课教室外橱窗里放的几个圆柱相贯的模型,多看看还是有点用,期末这门课考了67分惊险通过;本以为解放了,大一下学期又来了一门《土木工程计算机绘图》,感觉也不适应,只是比画投影、相贯线这些略好一点。

这两门课让我对做设计画图产生了极大的阴影,但怕啥来啥,后来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国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钢结构设计,当时的领导---咨询事业部(咨询院前身)肖从真主任(现为业内知名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让专业负责人刘枫(现中建研科技总裁)带着我画图,我心里很忐忑,后来照猫画虎,发现都用平法表示了,节点的相贯焊也是直接画个圈标注一下“相贯焊”就行,不用去画相贯线,觉得松了一口气;对一个多个杆件相交的复杂节点我很担心表达不清楚,还专门建了个三维模型在Autocad里转着不同的视角看,不由得回想起大一学习制图时的窘况……不过确实自己绘图功底比较差,画图效率低,刚工作那会儿临近出图都要通宵才行。做完几个项目后还是觉得自己不太合适画施工图,但结构概念、分析能力还比较强(大学时成绩最好的一门课是“结构概念设计”),就有意识的转为做结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顾问咨询等工作,慢慢却发现工作前几年施工图设计的经历非常重要和有用,所以后来团队新毕业的年轻人我都鼓励他们多参与施工图设计工作。

刘红波:

在校园生涯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跟着导师陈志华教授,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工程难题,从内蒙古白塔机场太阳辐射非均匀温度效应分析与控制、国内跨度最大的铝合金储煤仓设计(河北开滦集团储煤基地)到第十三届全运会场馆更新与新建项目等,看着一系列的工程难题被解决,看着研究成果成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工程建设,内心倍感自豪。

Q:您有什么特别想对本专业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学子们说的?


霍文营:

房子是供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使用的,房子的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想从事这个专业必须要坚强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基本功。要学习好规范、真正理解规范的内涵、正确使用规范、设计中不拘泥于规范。

陈明: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一旦选择了,那就通过努力,把选择变成最正确的选择。

张伟:

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一转眼,大学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在校的老师很多都比我年轻,给我这一届学生上过课的老师大部分都已经退休了。前不久惊闻讲过《数理方程》的潘老师仙逝,让我更加深刻理解:珍惜当下,人生永远在路上的感悟!当代中学生,无论是视野还是学识远远都是远远超过我们这代人的,我一直认为:踏实做事,好好学习,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永远是真理。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将是你今后踏入社会的一个致胜法宝。也许是老生常谈,你可能压根不在意这个说辞,但是世界无论如何变化,未来的你毕业后,任何一家可能入职的公司,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对一名新入职员工的共识要求,希望各位同学能谨记在心,用心感悟!

对于一名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上大学可能是大部分人真正意义上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和亲人的开始,即将迈入或刚刚成年的你,从身处家人无微不至、时刻关怀的中心,一下转变为在大学校园内人流海洋中的普通一员,要开始独立生活、学会照顾自己,这个过程可能会一直出现令你困惑的问题,都需要慢慢调整心态,不断适应。其实现在看来,这一切都不是事儿,人生不就是用来享受和感悟成长带来的快乐和烦恼吗?

最后,希望在踏入大学校门前,同学们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多陪陪父母和家人,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日子。希望各位“候任”大学生,能将“小我”融入“大我”,心怀理想,筑梦远方!

甄伟:

建筑业是中国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也充分证明了这个行业与国计民生的重要相关性,虽然时代的发展阶段不同,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放慢,但也依然是大有可为的一个专业领域。大学本科期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除了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之外,培养一个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锻炼一个健康的体魄,结交几个好朋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祝愿各位都能在大学不负青春韶华,早立凌云志!

路江龙:

既然做出选择,就要热爱自己的选择。脚踏实地,学习上打好基本功,生活上要逐渐适应自己做决定,并积极的与同学老师等交往,积累社会实践,为未来踏入做好准备。

高颖:

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真的很苦,但是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成就感,也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心安和踏实。

游健:

在校读书是美好的时光,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无论在哪个院校,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希望能做到:一是本门业务要学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身体素质;二是数学、力学基础要扎实,做到运用自如;三是外语和计算机要过关,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走到学科的前沿。学习是无止境、无边界的,在学校期间需要博览群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后在工作中更要勤于实践、保持学习,在实践中去总结、创新和提高,促进行业和社会的进步。

陈才华:

我想首先是要对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两年土建行业处于下行的趋势,比如网络上流传的“工地提桶跑路”,勘察设计行业“内卷”严重等问题的出现,都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经济发展规律是有周期性的,但是土木工程是一个古老和传统的专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仍然会大有用武之地,而且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领域和场景,都会给传统的专业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对于即将进入这个专业并立志未来从事这一行业的学子们,有几个小建议:1)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2)尽可能扩大知识面;3)注重实践,如试验、工地实习或工程参观等;4)加强沟通与表达能力;5)锻炼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后祝福各位都有一个精彩而且充实的大学生活,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

刘红波:

仲夏的日子里草木葳蕤,万物并秀,你们也登上了自我超越与完善之旅的新起点。新时代的号召下,土木工程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希望大家能够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珍惜当下的时光,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在将来的日子里更加积极地锤炼自己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事业中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希望大家快快成长,早日成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土木领域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时娇娇


各位读者朋友:

如果再给您一次重新填报高考志愿的机会,您还会选择这个专业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畅谈!


原创转载请注意:原创文章48小时之后才能转载,且不能在文前和文中插入任何宣传性内容。在开头处应注明“本文来源:建筑结构(ID:buildingstructure)”。


推荐阅读

建筑结构丨重磅!北京市施工图审查重大改革,事前审查改为事后100%抽查

建筑结构·人物丨奥雅纳刘鹏:脚踏实地,拥抱变化,进而有为

建筑结构丨多重极端条件下的结构设计——乌鲁木齐国际机场T4航站楼

重要通知【参会报名、报告申请及最新盲测竞赛通知】9月16-18日 西安:第十一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

【注册缴费】9月19-22日·北京:2022年空间结构国际学术会议(IASS/APCS 2022)

【增刊投稿】2022年下半年增刊投稿启动(有刊号,可知网等检索)
【参编邀请】CECS三本技术规程参编





诚邀加入





在线教育







"阅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