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AT】同济建筑八骏,你知道都是谁吗?——5月18日揭开谜底

2017-05-17 现有粉丝30万 《建筑技艺》杂志

前排左起:童明,庄慎,章明,任力之,陈屹峰,张斌,王方戟

后排坐起:李立,张姿,李麟学,柳亦春,曾群,周蔚,袁烽

骏尔工作室/孙骏 摄



活动简介


   《同济八骏》新书发布会暨青年建筑师沙龙

时间:5月18日 18:30

地点:钟庭报告厅

特邀嘉宾:

华春荣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

学院嘉宾: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蔡永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系系主任


序:八骏之骏 / 李振宇

同济一园,向来有学术民主的传统;当年的文远楼方案出自青年之手,已开风气之先。进入新世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学、研究、国际交流和设计实践发展更加蓬勃,新一代优秀的青年专职/兼职教师迅速成长;其中有一群脱颖而出的优秀建筑师,尤其令人欣喜。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击,坚持设计探索和创新实践,青出于蓝,不同凡响。2014年春,学院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扶持,于是“同济建筑八骏”的名称得以正式登台亮相。


“八骏”之名,来自于古代“八骏图”的美好传说。“骏”是最好的马,也与“俊”通,是“美”的同义词。当时我们提出遴选的条件有三:其一,有在同济学习或研究的经历,是学院的专职、兼职建筑设计教师,受学生欢迎;第二,是知名的建筑师,设计水平受到专业界的认可,作品在重要期刊发表,个人得到奖励;第三,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属于承上启下的中生代。当时也不是没有犹豫的理由,有人感到,这样会不会显得太突出个人;也有人觉得,对年长于他们的那代人似乎不够公允;还有人认为,遴选的标准还可以讨论。但是,我们的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包容的学院,同事们表现出足够的气度,大家很快就接受了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名称。

    

来自学院的全职教师章明(合作者张姿)、王方戟、童明、李麟学、袁烽、李立,来自同济设计院的硕士生导师任力之、张斌(合作者周蔚)、曾群,以及建筑系兼职教师柳亦春(合作者陈屹峰)、庄慎,共11组14人成为“同济建筑八骏”的成员。记得在2014520日同济大学校庆之日,“同济建筑八骏——中生代建筑师报告会”在钟庭报告厅正式举行。内场外场,人头攒动,听众热情经久不衰,与普利茨克奖获奖者们的报告会待遇相当。在开幕致辞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八骏”不是八个人的原因:八是吉数,八也可以是虚数,表示一个群落(比如“扬州八怪”);八也是动态的,不是终身制,先入者有压力,后来者有希望,相信诸君当一直努力。到今天,三年过去了。八骏的成员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暂时没有新人加入;八骏的成果,却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我的心目中,如果用一两行字来描述,他们是这样的(按出生年份排序):


任力之(1966),是积极而温和的;在大院主流建筑师和实验建筑师之间,保持着难得的平衡,也是走进非洲和欧洲的践行者。

(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任力之)


章明(1968)张姿1969),是热情而精致的;他们保持着好看的样子,讨论着诗意,享受着设计工作和设计合作的乐趣,改造旧的,建造新的,拿了一众奖项。

(范曾艺术馆/ 章明&张姿)


王方戟(1968),是克制而深沉的;作品不算多,设计和为人似乎从来不喜形于色,但却悄悄地锻造自己的句式;我相信他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时候。

(环轩/ 王方戟)


童明(1968),是儒雅而隐逸的;他家学渊源,用笔素净,似乎在寻找传统园林与当代建筑之间的暗号,又能在规划和建筑之间游走。

(韩天衡美术馆/ 童明)


曾群(1968),是开朗和自如的;他举重若轻,从不惧怕大项目,也能善待小项目;气定神闲指挥着百余人的大团队,却能轻松地找到创作的出口。

(上海棋院/ 曾群)


张斌(1968)周蔚1972),是聪颖而敏锐的;他们少年英俊,身手矫健;C楼设计一战成名,开启了墙内墙外都开花的独特经历,写下了自己和同济的一段段故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 张斌)


柳亦春(1969)陈屹峰1972),是合群而自信的;他们胸怀理想,在沉吟中坚持,等待着一骑绝尘的时光;龙美术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等了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攒出来的。

(龙美术馆(西岸馆)/ 柳亦春&陈屹峰)


李麟学(1970),是开放而求变的;他充满力量,柔中带刚,敢于自省,在一条大道奔跑正欢的时候,忽然风格转变,注入新的理性。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李麟学)


袁烽(1971),是先锋而高技的;十年之间,他用过人的精力、过人的眼光和过人的勤奋,练就十八般武艺,打开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通路。

(西岸Fab-Union艺术空间/ 袁烽)


庄慎(1971),是纯净和文雅的;他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单纯质朴,坚韧含蓄,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可达或不可达的彼岸。

(陈化成纪念馆移建改造/ 庄慎)


李立(1973),是勤奋而独立的;他有扎实的传承,有个人的心得,对事对人都不肯敷衍,仿佛靠一己之力,就可以走向独行侠的光明顶。

(洛阳博物馆新馆/ 李立)


看到这样一个群体,你就会发现,这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巨大成就。他们14个人,拿了14个学士学位(同济大学10个,东南大学2个,重庆大学1个,湖南大学1个),13个硕士学位(同济11个,东南2个),6个博士学位(同济大学5个,东南大学1个);这33个学位清一色都是中国的学位,难道不值得我们建筑教育界高兴吗?他们聚集在同济和同济不远的地方,反哺建筑教学,是命运使然,也绝非偶然。


他们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动,没有墨守成规,没有依赖自己以前最熟悉的能力,而是对自己进行了显著的变革,不论专注于建构、材料,还是数字、气候,抑或空间、形式,甚至城市、乡愁。总之他们已经从上一辈的“现代性”大步走进了“当代性”。


他们都有开阔的视野,在从事设计和教学工作之后,他们中的好几位曾得益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过一年左右的海外进修经历(法国4人次,美国3人次,西班牙1人次)。他们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长短不同的海外研修。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消化这样的养分,把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呈现。


十年前,郑时龄院士提出了中国建筑的“同济学派”,今天学院编辑出版《同济八骏——中生代建筑实践》,也是对“同济学派”的一条新的注解。感谢郑老师这次专门为本书作前言,“八骏”中有不少人直接受过他的教益;感谢14位建筑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美好的理由,向校庆献礼;感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长年与学院紧密合作,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各种方式的支持;还要感谢本书主编李翔宁教授:作为优秀的中青年建筑评论家,他是八骏之外又一骏。


2014年是马年,新春时节我写了一首贺岁诗,仿佛是对“同济八骏”的提前祝贺!


天边龙与凤,地上骏骥骢;

白驹处处急,黑马声声动。

万家迎新岁,君到必成功;

何须踏飞燕,一骑笑春风。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2017年427日,于济沪高铁上


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公众号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产品一

《建筑技艺》倾情代理光辉城市主打产品Mars,设计师会员1999元/年(学生特价499元/年);企业会员25000元/年。支付订金100元和500元,可分别预订个人会员和企业会员产品。详情可点击下方图片。

产品二

杨晓燕设计、曹晓昕监制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线,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厂优选顶级生产商,售价仅2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