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走进张海翱的人间设计,感悟普通人的城市风景
AT 2019.03 风景与建筑
人间设计与城市风景
文 张海翱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城市风景的塑造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人文性、自发性和偶然性作为其主要因素,在城市风景中起到关键作用。以人间设计为主要思想的城市微更新通过设计师的关键性引导,能够发挥普通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有活力的城市社区,最终实现城市风景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微更新的最终目的是社区营造,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创造有灵魂的设计,只有结合人的活动的城市风景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城市风景,微更新在设计师的主导下,需要从传统城市风景的形成中汲取经验,结合人文性、自发性和偶然性,对外打开接口,曾经设计好的城市风景会在社区的运营下进一步发展和演绎,以独特的面貌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
设计不是最终的目的,将人的活动聚合起来,营造或者重塑丢失的社区文化才是重点。设计作为先导和撬点的作用,将现在和未来可能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引导。人间设计正是将城市风景的真正使用者推向前台,让普通的人以普通的需求去做普通的设计,让普通人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人。
如今坐在时速350km/h的复兴号上,短短一天就可以横穿整个中国,一个个穿梭而去的城市却千篇一律,每个城市都如同北上广深的简化修改。在强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地的城市风景显得如出一辙。地域丢失、传统丢失、人文丢失、活动丢失,最终造成了城市风景的丢失。天上人间的苏杭、十里洋场的上海、八街九陌的广州仿佛只有在历史书中才可以找到踪迹。
城市风景的进化与演变
传统城市风景的人文性、自发性和偶然性
传统城市风景的第一个话题是对当地文脉的筛选和抽象。城市风景的形成是基于人文属性日积月累的影响,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族群聚落形成了此地特有的人文特质。在塑造城市景观的过程中,这些人文特质又潜移默化地给城市打上了与众不同的烙印。这些基于历史文化演化形成的人文烙印,如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风格、阿姆斯特丹的红砖风格、柏林的工业风格,最终成为了独特的城市风景。其次,传统城市风景的形成往往是自发性的。在没有设计师的情况下,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建造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功能性城市风景。
早在清朝末年,广东石湾的柴烧龙窑利用层叠向上的地形,围绕大榕树形成了一个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村落。一百年前,纯民间自发形成的城市风景与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新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令人不得不佩服城市风景自发性的重要作用。 “偶然性”也是传统城市风景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偶然形成的风景往往充满独特的韵味。
广东石湾的柴烧龙窑
中国美院民俗博物馆,隈研吾设计
香港九龙寨和台湾宝藏岩聚落都是在没有设计师的情况下偶然形成的富有特色的社区。九龙寨最终虽然被拆除了,但是其独特的社交情景和建筑形式成为无数电影(尤其是科幻小说赛博朋克)的灵感来源。宝藏岩作为台北的一个违建村落,在历经无数对抗拆除的斗争后,在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协助下,最终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台北市最特殊的城市风景之一,并被保留下来。
香港九龙寨
台湾宝藏岩聚落艺术村
“大拆大建”的“猛药”使城市失去传统风景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黄金时代,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带来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传统城市风景的大拆大建,许多历史悠久的特色风景遭到了重大的破坏,包括老北京的城墙和胡同。国外也有类似的案例,1965~1974年间,为应对战后大规模的居住需求,瑞典实施了“百万住宅计划”(The Million Programme)。瑞典作为中立国虽然没有参加二战,却由于该计划导致对传统城市风景的破坏胜于参战国,除首都斯德哥尔摩外,大量城市失去了传统特色,如今“百万住宅计划”已经成为瑞典城市设计更新改造中不可避免的痛点,大量研究和设计都在试图弥补当时造成的城市风景同质化难题。随着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进程的放缓,未来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弥补大拆大建对传统城市风景的破坏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的北京老城墙
瑞典“百万住宅计划”
城市微更新:改良传统城市风景和创造新城市风景
1989年,美国学者韦恩·奥图(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Urban Catalysts)的概念。触媒的目的是促使城市结构持续与渐进地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与捉襟见肘的资本投入,一次性规划很难面面俱到地解决问题,而城市微更新这一自下而上的全新模式将非常适合未来老城更新的节奏。暂未被破坏的传统城市风景可以通过这种途径适应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而已经失去城市特色的风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转化,在新一轮“微创手术”中转变为有特色的城市风景。“城市针灸”即城市微更新,是通过微更新的手段,最大化保留暂未破坏的城市风景,同时逐步修复因大拆大建失去的城市风景。首先提出“都市针灸术”的是西班牙建筑师与评论家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通过对目标地区施加微小的干涉手段使之成为触媒,达到催化与激发活力、创造与生发多样性的效果,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示范、干预与带动作用,特征如下:1)小规模的微小介入;2)针对关键穴位;3)催化作用;4)渐进式更新。贾米·勒讷(Jaime Lerner)对巴西库里蒂巴市的改造是城市微更新的成功案例之一。以“绿色交换”的垃圾回收活动为撬点,组织了一系列公共活动并建造了微小公共设施(包括垃圾处理站和学校等),最终成功创造了“可持续的库里蒂巴”的新城市风景。在传奇市长贾米·勒讷的努力下,昔日拥挤不堪、城市空气污浊、社区一片衰败的城市逐步被改造为联合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成为全球争相学习的榜样。
巴西库里蒂巴市的城市针灸
城市微更新的核心:社区营造让城市更有活力
微更新的最终目的是社区营造,人间设计是为创造有灵魂的设计,只有将人的活动与城市风景相结合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城市风景,设计师需要从传统城市风景的形成中吸取经验,结合人文性、自发性和偶然性,对外打开接口,曾经的城市风景会在社区的运营下进一步发展和演绎,以独特的面貌应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创造出有活力的社区是人间设计的核心。首先人的活动是一切设计的基础与起源。传统城市风景不同于自然形成的风景,是通过人的活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因此通过设计形成的城市风景需要充分考虑各类潜在使用者的需求,让人的多样活动成为设计的主体,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是依据人的需求,调整相对应的功能。历史中的城市风景都有对应的功能性需求,如老城墙的防卫功能、九龙寨的高密度居住需求。对于旧有城市风景的现代功能丢失现象,设计者需要挖掘其在城市中新的定位和功能,如果只是修旧如旧,往往最终依然会无人问津。而对于新城市风景的营造,设计者则需要从新历史时期的需求出发,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风景。最后是找到城市微更新中的撬点,以少量投入获得高回报,通过正向回馈的方式进一步刺激整个地区的城市风景逐步更新升级。小微的活动通过媒体等手段放大形成蝴蝶效应,进一步激发整个城市风景的活力。笔者设计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就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展览空间,欢迎各个年龄阶层的人来此参观并举办各种活动,以此为社区的艺术撬点,激活上海老里弄的公共活力。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城市风景与社区营造
传统里弄里的彩虹廊(摄影:章勇)
愚园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中的一条,“百年里弄,文人故居”,它们以独特的风貌散布在这条历史保护街区上。“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三者的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社区美术馆不是冰冷的艺术展示空间,而是希望通过艺术和互动的方式呈现、述说、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因此粟上海美术馆的定位首先就是其社区性,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将艺术带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其次,它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展览空间,欢迎各个年龄阶层的人来此参观,粟上海美术馆抛弃以往高大上的标签,以一种接地气的姿态扎根于百姓生活中,最终营造出一个属于使用者自己的社区活动场所。设计遵循:1)采用低技术、低造价的改造手法,用常规材料实现非常规的效果;2)向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开放,以吸引年轻艺术家来此展览,将艺术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到百姓生活中;3)做有温度的设计,以人的行为模式为出发点,听取不同人群的需求,做不一样的设计,为城市带来一抹炫丽的色彩。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开放的展览空间(摄影:章勇)
泼墨廊道从海老(刘海粟)的黄山画作中提炼出中国传统色彩,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采用PC聚碳酸酯板数码打印上色技术,通过两侧的背板相互挤压施力,将走廊的门板卡在中间,所有接缝处用玻璃硅胶收边,门框的一圈用不锈钢封边条做加固。室内展厅通过将海老画中的山形进行提炼简化,用彩绳这一弹性材料来塑造山形的张力,柔中带刚,刚中带柔,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室内设置移动画廊、储物书架、中央活动场地和图书室。
泼墨廊道和图书馆(摄影:章勇)
“码头爱心”——连接年轻人爱情的城市风景
“码头爱心”装置与城市周边老建筑(摄影:章勇)
“码头爱心”项目位于历史悠久的上海老码头。在上海的巨大时间、空间尺度中,我们找到了最贴近人心的切入点:爱情。整个装置由彩色阳光板形成一个爱心造型,通过一个高耸的箭头形成一箭穿心的建筑意象,以男女分开的通道象征爱情的心路历程。装置由颜色连续变化的彩色阳光板组成,内部为高度、宽度不断变化的拱顶,绵延向前、连续成环。连续而富有韵律的阳光板如同潮水一般向后一扇扇退去,如同行走在爱情的序曲中,空间的高低变化形成男女有别的行走体验。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整个装置在情人节吸引了大量人流,重新激活了老码头的人气。
上海老码头上绚丽的景致(摄影:章勇)
“集装箱之家”——变废为宝的城市风景
集家庭-办公-聚会于一体的集装箱之家(摄影:苏圣亮)
“集装箱之家”项目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一个繁华地带。利用场地上的4个废弃集装箱,进一步挖掘工厂预制化、现场装配、机械可变构件和手机智能控制的潜能,将80后3D打印创业家的4个集装箱统一升级改造,“以时间换空间”,利用集装箱易于变形的特点对其进行重新组织。相同的空间可根据不同的时间演化出不同的功能,即家庭-办公-聚会三种方式。业主三位一体地生活在这个72m2的集装箱空间中。通过工业化的预制,运送构件到现场施工安装,通过装配可变的建筑构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整个项目既提供了一个创意性的办公环境,又激活了周边的商业功能。
开敞的室内空间与室外景观场地(摄影:苏圣亮)
“宠物之家”——高密度人宠混居的城市风景
“人宠高密度混居”(摄影:胡义杰)
“宠物之家”项目位于上海浦东凌兆新村,凌兆新村是浦东新区三林镇中心地区90年代中期建设的老公房,项目位于老公房的底层一楼,面积约48㎡,附带小院,室内采光差,业主为母子二人,与12只猫、1只狗共同生活。设计旨在建立有序的“人宠高密度混居”模式,设计了独特的“猫咪马赛公寓”,并为人类与动物设计生活与游戏空间,相互可见又互不干扰。同时合理解决上海老公房底层的普适性问题,如采光和潮湿等。在不断被压缩的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拥挤的都市中,人们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但同时人们又被欲望驱使着追寻更大的房子、更高的收入和更攀比的朋友圈,转而形成了焦虑的日常。但是在这“48m2高密度人宠的优雅混居”设计中传达出这样一个态度:无论在何种困境里,利用已有的资源,通过合理的设计就可以带来希望。
猫咪的马赛公寓(摄影:胡义杰)
以“人间设计”和“社区营造”为核心
设计不是最终的目的,将人的活动聚合起来,营造或者重塑丢失的社区文化。设计则作为先导和撬点的作用,将现在和未来可能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引导。通过设计中真正的使用者的自身能动性,通过城市风景中人文性、自发性和偶然性的放大,让城市风景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进化,获得设计后的第二次生命。这就是人间设计在社区营造中的重要作用。
摄影:章勇
人间设计的思想观与城市风景的契合
摄影:苏圣亮
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三个普通——普通的人、普通的需求、普通的设计。将设计还原到普通人身上,聚焦项目真正的使用者,城市风景则通过人文性、自发性与偶然性在历史中逐渐成型。众多案例证明,设计师在悠久的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如其真正的使用者。人间设计正是将风景的真正使用者推向前台,让普通的人以普通的需求去做普通的设计,让普通人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人。通过微更新的引导,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人文城市风景。
摄影:苏圣亮
-END-
张海翱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2019年3月刊《风景与建筑》专题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
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2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3。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2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3。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