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导读】创新型校园场所的构建和2019北京世园会场馆设计——《建筑技艺》2019年5期

33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AT 2019.05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设计的绿色与传承场所建构:创新型校园的思考与探索

本期责任编辑:王文慧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园区建筑同样回应建筑回归自然的传统,既将绿色发展理念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更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乘着此次世园会的召开,6月10日下午“绿色与传承——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创新设计论坛”(点击了解文章详情)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功举办,与此同时,本期专题集结五大场馆设计始末,为大家带来更多设计始末的深度解读


除此之外,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迫使教育环境不断创新变革,特别是在倡导创新型教育的今天,校园的场所建构尤为重要。不论开放共享、界面整合,还是错落有致、看与被看,都在营造一种传统校园教与学之外的“场所与生活”。这种场所感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在身体上和心灵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本期专题的另一聚焦点是为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而设的教育与生活的场所,关注青年、少年、儿童在其中的独特体验。


目录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设计的绿色与传承

主题策划:吴春花


专题特别对园区五大核心建筑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进行完整呈现。有脱胎于传统农耕梯田、于山水间构筑金色琉璃顶、绿阴空间、四水归堂的中国馆,有精确定位94把优美花伞簇拥撑起白色起伏花海倒映妫汭湖边的国际馆,有垂落根须寓意红树林强大生命力和承载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的植物馆,有如伏于大地田野翩翩蝶翼般的室外演艺剧场妫汭剧场,有回归传统街巷纵横、尽显拙朴风土田园文化的体验馆。


这些项目的背后,是设计者在诸多不确定性下的合宜控制,是无数情怀意念下的理性把握,是关乎自然、传统、文化与审美的理念与实现的峰回路转。每一个看似光鲜的工程背后,都有无数的困难与纠结,就让建筑自己说话,让人们体验自然的智慧、园艺的奇妙、文化的深厚……



山水间筑园锦绣,如意处尽意天然——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营造记撰文:景泉,贾濛,杜书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9日在延庆盛大开幕,中国馆是其中最受瞩目的场馆之一。开幕式前,习近平主席专程赴中国馆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馆体现了厚重的地域文化,讲述了美丽的园艺故事,汇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让我们欣赏到美妙的园艺,更体现了中国与世界追求绿色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


全文回顾和记录了 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建造过程,从设计理念、相地思想、营造构思、营建技术四个方面,全方位讲述中国馆设计者在绿色建筑和本土设计理念指导下,借鉴中国传统自然哲学和营造智慧,利用现代科技和建筑技艺,开展关于中国馆设计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从 94 把花伞说起——访 2019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主创设计师胡越

受访人:胡越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采访人:吴春花  《建筑技艺》杂志社(AT)


国际馆是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也是园区内面积最大的场馆。94把优美“花伞”簇拥在一起,形成一片白色的花海。从远处看,在海坨山绮丽身影的映衬下,国际馆像是绽放在绿荫里的一片花的海洋,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夜间搭配灯光照明,更呈现出一片五彩斑斓的景象。此次采访就从这94把花伞说起,探究设计背后的始末。(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记 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设计撰文:王辉  URBANUS 都市实践


虽然世界上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甚至是网红的植物温室,但它们往往是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一整天的科普型植物馆,而不是只能吝啬地给观众半小时来游览的展会型植物馆,这个大前提使2019年北京世园会植物馆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建筑,或者说它不应该是个建筑,而是一个传播策展理念的体验型场所。从我们接到第一份任务书开始,它就没被描述为一个建筑,而是被定义为八个字——“缤纷世界,奇幻之旅”。相比之下,这八个字还算是一种实在的愿景,然而当连建筑的规模还不能确定时,这八个浪漫的字眼给整个团队(包括建设方、策划方及设计方)带来的是一场崎岖的设计之旅。


经过近三年与植物主题打交道,我也逐渐适应了用符合自然规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自然规律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不定性;最基本的原则是针对这种不定性所采取的灵活的求生立场、观点和方法;最基本的标准是把各种不定性整合为一种合目的性的必然选择。下文将从“不定性”“灵活性”和“合目的性”三个层面总结植物馆的设计体会。(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花开蝶舞——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妫汭剧场设计撰文:汪恒,徐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妫汭剧场位于世园会国际馆北侧,与中国馆隔湖相望,是此次世园会“四馆一心”中主场馆中的“心”,总建筑面积6 335m2,建筑高度20m,主体钢结构屋面翼展跨度120m×155m,演艺广场主体钢结构由26榀钢桁架构成,主体悬挑最大达到47m。除了承担世园会开闭幕式的任务,妫汭剧场还将作为博览会期间重要国家日、国际论坛及演艺活动的舞台,其设计彰显了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之美,将为此次世园会留下独一无二的建筑遗产。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彩蝶翩翩,流光溢彩,妫汭剧场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梦幻的色彩充满了蝶恋花的中国文化意境。可以说,妫汭剧场是一座可用、可观、可游、可赏的建筑。(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从“大建筑”走向“小聚落”——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体验馆设计思考撰文:郑世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活体验馆是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四馆一核心”之一,设计任务书中提出要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体验园艺文化和现代园艺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启发。如何找到这种独特的方式?我们试图从以往的一些展会建筑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线索。


由于展会建筑是展览建筑的一个分支,因而它在选址、人流量、造型、临时性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展会建筑一般都会成组出现,每个建筑都希望从周边环境中跳脱出来,利用吸引眼球的外形、完整的体量和震撼的内部空间来展现自己。第二,展会建筑具有瞬时人流量大的问题。第三,因为展会建筑多是建筑师为某届展会量身订制的,所以其空间和功能适用性往往不强。带着上述心得,设计团队从环境与形式、空间与体验、功能与运营这三方面思考了生活体验馆的设计,以期提出一个展会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新范式。(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场所建构:创新型校园的思考与探索

主题策划:王文慧


在宏观的校园空间层面,对于以多校区、大尺度、研究型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校园,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广场、场院、内院等不同层级空间的组合,由小生大,从而获得具有内在结构秩序的校园场所;对于面临改扩建且急需教育升级的中学,“基座”+“架空平台”+“双通道”的新旧功能叠置的校园综合体有助于突破同质化的兵营式校舍空间,在有限的场地内创造具有多种良性体验的活动场所与校园灰空间;对于以“天马行空”为认知特点的小学,曲折洄复的楼梯群与无确定功能的“港湾”空间可以将原来扁平化的空间立体化,塑造出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教育空间,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助力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在微观的学习环境层面,国外大学更加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从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到功能的不确定性,再到交通的模糊性,甚至细部的丰富性,通过感官体验和认知经验的提升,将教学建筑本身从各类学习的容器转变为学习行为的激发器;而国外中小学则侧重教学法的创新与试验,通过预制模块化建造和现有空间的翻新,构建新的环境来支持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师生能够充分发挥潜力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成果。


简而言之,如何用空间承载教育理想、用教育丰富空间内涵才是我们构建创新型校园场所的灵魂所在。



激发交流合作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澳大利亚大学校园创新型教学空间研究撰文:江立敏,杨一秀,孙天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对墨尔本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这9所高等学府的20多座教学建筑案例的实地调研,逐渐摸索到澳大利亚创新型教学空间的设计趋势——“沉浸式”教学氛围的创造。“沉浸”指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景下并感到愉悦和满足;“沉浸式学习”既包含丰富的感官经验,又涉及认知体验的学习,以期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学习行为上,创造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一栋教学建筑无外乎门厅、教室、实验室、走廊、楼梯这些基本构成,也无外乎教学、办公、会议这些基本功能,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创造出“沉浸式学习”的氛围,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部分,下文将从空间、功能、交通、细部四个方面对“沉浸式学习”空间进行解读。



模件化思维下“科学共同体”的场所建构撰文:崔彤 1,2 ,王一钧 1
1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2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校园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建设高峰期。近年来,大学的功能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变为“研究型教育”,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知识创造和生产的场所。中国科学院倡导“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全国各地建设了若干创新型校园,我们有幸参与了其中三个校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也由此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型校园的场所建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三个案例均具有“城市之中、山水之间”的场地特质,为了打造高效、创新、有机的“科学共同体”,运用源于自然和中国传统的模件化思维,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秩序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模件组合设计,力争建构系统性的创新型校园。




课堂环境剖析——基于原型设计的学习环境新设想
撰文:Fiona Young,Kit Ku,Richard Leonard
澳大利亚 Hayball 建筑设计公司


从全球范围来看,学校正在向现代教学和学习实践过渡,需要构建新的环境来支持这些教学方法。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变化,传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必须持续更 新。通 过 对 澳 大 利 亚 墨 尔 本 市 考 菲 尔 德 文 法 学 校(Caulfield Grammar School) 及 悉 尼 多 雷 米 学 院(Domremy College)两个案例的研究,将原型设计作为一种在学习环境和教学实践中创造可持续变革的设计方法。两个案例均为探索和评估预制模块化建造和现有空间翻新的两种原型设计方法的全球典范。


系统设计的控制与自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设计自由谈对谈人:汪滢1,刘延川 2
1 闲塾  2 言川建筑


一个事物的与众不同是被它和其他事物的相似度所确立的,以至于当我们尝试去描述一个事物的独特之处时,常常都在分析这个事物和这个世界的相似之处。就像一所学校,它可以感觉很小,像一个笼子;但也可以感觉很大,像一个公园。公园和笼子之间的区别是“度”的区别。开放度、自由度、浓度、强度、一致度、丰富度、矛盾度、适应度等都在一个描述区别的尝试中,“度”比“类”重要。

针对上述观点,此次言川建筑主持建筑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项目负责人刘延川先生邀请了闲塾创始人汪滢先生作了深入对谈,以飨读者。



论教育建筑的复杂性设计——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的设计回溯撰文:宋小超,王克明  MONOARCHI 度向建筑


崇文学校是36班小学和12班幼儿园合建的项目,主要使用者是幼儿和儿童,他们的认知特点可用四字概括——天马行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且没有固定模式的思考方式。这些特质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孩童的知识累计不会以单纯线性的方式发展,而是以更为多元且相互扭结的方式网状演进。作为教育活动的物质化载体,学校空间模式的塑造对幼童的智力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越是丰富的认知环境越能更好地帮助儿童成长,因此教育空间需要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如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根基,有了这一基础,才会有生物的蓬勃发展、自我生长以及相互影响。




工厂改造教育建筑策略解读——温州道尔顿小学撰文:刘磊  中法营造学社


通过分析方晨光的道尔顿小学,可以看出厂房改造成学校的优势和局限。厂房,尤其是多层厂房,由于多采用框架结构,其柱网宽阔、层高较高、立面通透,易于与教室的空间匹配,立面改造的余地也比较大,而且能够满足大股人流的疏散,只要增建足够的楼梯和垂直交通元素就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建筑和消防疏散的规范。不足之处是厂房往往进深较大、内部采光不足,而道尔顿小学采取的中央主跨凿空以引进自然光的做法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创造了空间亮点,使之成为一处惬意的交流空间。

此外,工厂建筑群一般都设有办公楼、宿舍、食堂等后勤设施,非常适合直接转化为学校需要的行政办公、食堂餐厅、师生宿舍等功能。当然工厂的生产功能和物流要求决定了工厂用地的紧凑使用,因而体育活动需要的露天场地比较难以满足,这就需要在改造中大刀阔斧地拆除一些楼宇以保证体育场这种比较规整宽阔的场地,道尔顿小学正是通过拆除几座小的仓库厂房才得到目前的大操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东校区校园综合体探索撰文:查金荣,蔡爽,张筠之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位于苏州高新区狮山板块核心商贸圈,西南两侧临城市道路,东邻实验高中,北侧为金山浜河道,总占地面积39 699.75m2,为原址改扩建项目。该中学在苏州享有盛名,但其原有校舍与基础设施因建造年代较早,不仅破损严重,体育设施及运动场地也极度缺乏。因而这次改扩建工程除了需要修缮原有的建筑,还增加了部分功能场所和一个300m的标准操场。因此,如何平衡可建设用地小、新增教学功能多、体育运动空间缺失等诸多矛盾,解决二期用地暂时无法动工的问题,是项目设计的重点。面对众多限制条件,我们以师生日常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对校园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思考,创造出“校园综合体”的使用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场地,打造出师生喜爱的学习工作场所。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设计应运而生。



黄土地的拓扑——品鉴 WAU 的兴县 120 师学校设计撰文:刘磊  中法营造学社


通过分析兴县120师学校可以看出,它采用的仍是一种线性排列教室的布局模式,从拓扑学角度来说,与过往的行列式、鱼骨式的布局是一样的,而120师学校的创举则是把教室以外的其他功能穿插在行列式之间,并以斜屋顶覆盖,融入地景建筑之中。

以往传统的学校布局由于要“户户朝阳”,因而多采用单廊式,利用南北的交通主干走廊将东西排列的教室分支串联起来,形成“王”字形平面,有的横向排列教室较多,于是东西两侧甚至中央各设走廊多形成“口”字形和“日”字形平面。值得探讨的是现在互联网、自媒体和AI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的组织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教育模式也应该相应改变。而教育模式的创新必然会反映在教学建筑的空间组织中,以后的教学建筑也许不再总是行列式、院落式的布局,而仅在造型上求新、求变也是不够的,这需要建筑师与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教育空间的变革。




深圳罗湖翠园中学改造方案——对未来城市中心学校建筑设计的立体化、网络化与社区化的探索撰文:常可,李汶翰  officePROJECT 普罗建筑


在翠园中学竞赛方案的设计探索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的原有空间形态进行升级改造,为校园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形成拥抱科学与未来的三大结构体系:中部活力运动区、东部文化及核心教学区、北部综合教学终端区。通过网络化、立体化、社区化的设计策略,弱化了校园的平面围合感,使之成为一个大的社区,并与外部的街区道路融合在一起。


通过翠园中学的改造设计,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建成学校可以通过改造形成更开放的教育空间。未来城市中的学校应该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是复杂而立体的,学校也应该是多变和开放的,这样的学校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2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3。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