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薄宏涛:和首钢园一起走过的五年
薄宏涛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
第一次接触城市更新项目是2008年的无锡小娄巷历史街区,那一年的年初我和团队刚刚获得了无锡市规划局举办的新本土设计大赛的特等奖,团队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城市密集建成区域的更新领域中大干一场,然而,没有料到这样一个寄予厚望的项目一拖就是十年,时至今日仍然因为各种羁绊未能完成;
2013年 我和团队完成了杭州电机厂的更新设计,合理的产业导入和有机的空间织补注定项目一旦建成必然重塑土地活力,但因为业主公司股权变更致使项目无限期搁置,虽然方案已经通过规划审批但至今也只能束之高阁;
2014年我和团队庆祝中标南京长江路历史街区更新项目的时候,也曾憧憬着几年后这条积淀了1700年繁华的街道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然而五年后的今天,这条街道上也仅仅是更新了街口的标识标牌,其余都是旧貌依然。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迟滞了这些更新进程?是否时机未到,需要我们继续蓄力等待?
终于在2015年秋天,这一切迷茫都在我和团队第一次踏上首钢工业园区土地的那次现场踏勘之后被彻底改变。我也未曾想到其后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八千多平方米的泵站投标是一扇神奇的门,推开它的自己正在懵懵懂懂间误打误撞走进一场徐徐拉开大幕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新本土设计大赛竞赛模型
于是我开始频繁飞行于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从全国到处出差变成了京沪双城记,每周一城一半时间。几年间不知不觉我和身边也出现了几个变化:一是,作为一个常年东航金卡(一年飞行不低于40次)来说觉得根本无法实现的白金卡(年飞行不低于90次,超过每周一次往返才能达到的88次)居然也轻松就达标了!
积攒了八九个月的机票
二是,我的手机已经被整疯了,基本无法辨认我到底在哪里,经常一会儿推送北京天气一会儿推送上海路况;三是,曾经通过膏方基本彻底治好我顽固的咽炎毛病而被我尊为神医的王教授开始在号脉之后摊手摇头,束手无策了,细问究竟,答曰京沪两地地气迥异,频繁往返身体调整紊乱,除非停止外差,否则调整无望;再一个就是,我家的小棉袄从小胖妞变成大姑娘了,出门时我把手搭在她肩上惊觉长高了很多,也是,幼儿园小朋友都变小学生好几年了呀。光阴弹指,但那个初到首钢园踏勘的日子似乎就是昨天呢。
2015年秋天陪同程(泰宁)先生到首钢园南区的基地踏勘是我第一次走进首钢园区的大门,在此之前对于这座历经近一个世纪岁月洗礼的十里钢城知之甚少。走进厂东门的初见,是第一次一窥神秘面纱后的这座伟大钢城,是第一次体味它停产后的寂静萧瑟,是第一次在脑海里建构他峥嵘岁月的历史通感,也是第一次感受它土地下萌动的蓬勃生机。
第一次南区踏勘
配合程先生设计的南区侨商中心是长安街以南最大的新建单体项目,我们设计深化修改数轮却因为园区总体规划“增绿留白、减量提质”的大背景,迟迟无法确定容积率和控高指标。也正是在项目的停顿期中,我接手的北区西十筒仓创意园区两个投标,幸运搭上了园区工业遗存更新这趟驶向复兴的列车。
先是11月的园区倒班宿舍投标,因为出差错过了基地踏勘,我回到上海研究任务书时发现如果不拆除基地内的两座老厂房,根本不能可能达到要求的客房数,询问踏勘同事得到厂房毫无特色的反馈后,我决定采用拆除方案。交标的时候发现七家参标单位有六家采取了和我们一样的拆除新建策略,而中国院李兴钢团队提交的方案是完整保留两栋老建筑的插建方案,虽然客房数量没达到任务书要求,但策略选择上压倒性胜出。完败,输得心服口服。回单位我们立刻总结,着重强调了对遗存和土地的尊重,强调了基地踏勘的重要性。我也吸取教训,此后所有的改造项目都要第一时间自己去现场踏勘,这也是得益于兴钢大师给我们上的生动一课。
很快在12月我们又迎来联合泵站的投标,鉴于刚刚折戟一局,这次我们高度重视,组织上海所有参加竞赛的同事在现场足足踏勘了两天。几位上海的同事因为从来没在冰上走过路,以致在雪水板结的冰冻土地上结结实实连摔了几跤,但这也丝毫没减少大家踏勘的热情。
雪中踏勘
当然,对遗存的充分尊重也成为了设计首要策略。一个月后,我们拿出的方案完整保留了原联合泵站并提出结合西侧的热水站和生活用水锅炉房及水塔,在功能植入与尺度缝合的基础上巧妙叠加了游走式步道和景观通廊,从而建构园区内和南侧秀池湖面及滨湖原生林地的对话关系。这样的设计态度也让我们最终成功拿下了泵站区域的改造设计权,也成为了我们参与园区更新那个巨大雪球的第一片雪花。
联合泵站投标方案
2016年3月,西十筒仓创意园项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冬奥组委要来了!”这个对项目来说的重大利好对我们设计团队来说却有些尴尬,显而易见,曾经的“创意园”和未来的“奥组委办公园区”不可同日而语,定位必然大变。果然,春节后第一周我回到北京接到了奥组委“国际化、工业范、中国风”的大幅调整设计的要求,与此同时,集团也调整了新的领导主管设计,虽然是中标单位,但完全陌生的奥组委规划设计部和首钢集团领导对我们的能力都心存疑虑,“给你们一周证明你们有能力胜任这个项目”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我在北京驻扎了一周,每天跑现场修改构思然后通过视频会议组织上海的团队推进设计,晚上回酒店继续草图深化设计,通宵达旦一周后的汇报会上,领导们对我们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也给予了基本肯定,“再给你们三周展示实力吧”。
最初的草图修改
接下来又是三周紧锣密鼓的工作,我们提出了“忠实的保留”和“谨慎的加建”,把进场前经过一次消隐的混凝土框架尽量保留外露,通过“服务空间+被服务空间”的功能提升思路将所有新增楼电梯垂直交通系统在转运站平面体系外外挂,既不破坏原有结构又便于施工组织。同时,设计通过“织补”“链接”和“缝合”的手法,重新以人作为本体梳理了原有巨尺度工业遗存建构筑物的空间尺度关系。通过一系列中小尺度体量功能单元的插建和加建,把原有基地内散落的工业构筑物细腻地“缝合”起来,改变了原工艺导向下建立的空间布局,巧妙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复合人性化尺度办公、休憩的不规则五边形办公聚落。这次的成果汇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奥组委和首钢集团的领导一致认可了我们的设计,也打响了筑境设计在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第一炮。
一月后终稿方案
设计逻辑分析图
用我经常打的一个比方来描述我们在首钢园区的工作状态:“就像在游泳,你刚准备抬头换气,就又一个大浪迎面打来(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挑战),刚抬起的头只好又埋下去,拼命前游”。这不,刚刚稳定了冬奥广场的设计方案,两湖片区的城市设计任务又接踵而至。两湖片区启动会上我们惊谔地发现不单是北规院施院长和鞠鹏艳所长团队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深研了十余载,北京院吴晨总和清华朱育帆老师团队都已经深耕园区多年,对基地情况非常熟悉且有很成熟的成果,而彼时的我们对这块土地的认知除了最北端的冬奥广场片区之外基本等于零!但对我们的要求是“三周之后达到同样的深度”!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面对业主的信任和殷切的目光,我们无路可选只有迎难而上。上海、杭州、成都、南京,我调动了院里几地几乎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来啃这块硬骨头,57个人,一场三周大会战就这么开始了。
记得第一次去场地踏勘,一座巍峨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并不在强制保留名单中,所以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倾角超高的转运传送带像极玛雅神庙中祭祀登坛的台阶,只有工艺警示牌的提醒才让人回过神来确认这是一座工业建筑。从刚刚搬运设备而破拆的山墙豁口上步入厂房,高耸的空间、悠远的进深、不知缘由形成的彩色侧高窗和一片氤氲的烟尘中光轨勾勒的礼赞,活脱脱就是一座恢弘的大教堂!这种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唯有不断按下快门,但照片能体现的也只有万一。
恢弘的大厂房
然而,就在五天后,我带着大部队到厂复勘时,竟怎么也找寻不到它的身影了!我转来转去以为手机定位出了问题,在召集同事们又转了个把小时后,终于不得不接受一个惨痛事实——脚下的瓦砾就是几天前初见的那座厂房的尸骸!“这是我参与首钢项目以来碰到的最惨痛的消息——它,已经不在了。
这件事让我很久不能释怀,为了它曾经伟岸的存在,也为了注定会到来的忘却的纪念,我暗下决心全力推动两湖区的城市设计。我从未有过如此对最终成果呈现的热盼,我们要把还站立在场地上的、具有保留价值的建构筑物登记造册,纳入城市设计的“建议保护名录”,设计成果早一天完成,早一天获批通过,他们就早一天拿到有名号的“身份证”,就多了一份延续生命的可能!
三周后,两湖片区城市出炉,成果很快被集团领导和规委领导认可,一同被认可的还有我带着对土地最大敬意拟定的63项增加建议保留建构筑物名单!
两湖片区城市设计成果
2016年的冬天是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雾霾最恶劣的一个冬天,我这个一向讨厌戴口罩的人在看了艺术家一块灰霾砖的行为艺术后也老老实实带上了3M的防霾口罩,毕竟我也不希望我的肺片变成两块板砖。除了坏天气带来的飞机大面积长时间的误点之外,一个我从未料及的困境正迎面而来。
除霾口罩、雾霾大到手机拍照对不上焦
为了表达园区的工业风,冬奥广场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锈蚀耐候钢板材料,但是高层转运站却穿不了这样沉重的“钢马甲”,耐候钢较大的自重和工业遗存的加固量成线性反比。为了减少加固量和资金投入,设计选取了一种意大利产metal系列石英板材,这种二氧化硅基材的机制平板因为釉面不规则的窑变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肌理表情,非常接近锈蚀的耐候钢,而包括背龙骨在内的整板平米容重只有耐候钢的1/3,有效解决了减少自重、减少加固的问题。由于metal样板略偏红且釉面反光较多,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我特地飞了一趟意大利在厂家进行调整,在一周调整色彩减少釉面反光的尝试比较后,我兴高采烈地在一块名为Olympic的新样板上签上了名字。
左为原Matel板材,右为调整后的Olympic样板
在煦暖的阳光中,样板色彩柔和、温暖、厚重且富于斑驳的变化,简直和我心中完美的状态一模一样。然而,问题就出在这催生了达芬奇、伦勃朗、提香等一大批艺术巨匠的欧罗巴的阳光上!
2016年北京的冬天,阴沉的雾霾中一丝阳光都看不见,刚刚上墙的第一批板材的色彩遭到了空前质疑!确实,在这样的光线条件下,我心仪的Olympic板材看起来暗沉无光。不断有各色领导的强烈反对意见传来,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总结起来一句话:“设计没水平,材料很难看”。似乎摆在面前只剩一条路——改设计,换材料!我们做了大量论证,用了大量效果图比对竭力向领导们解释这个色彩关系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沉稳的关系是契合基地工业风风格诉求的,然而舆情压力实在太大,我们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定让步,修改了两栋较矮的建筑外墙色彩,一栋增加的呼应筒仓的混凝土色彩板材,一栋替换了“色彩饱和度更高、更加明媚的”原metal系样板,而高层转运站我坚持不替换用原板。
就这样在反复实验、调整、论证和被批判中,又一部分板材上了墙,我惶惶不可终日地蹭过了春节前的三个月。春节回来开班的三月初,天公作美雾霾散去,初春里阳光露出了笑脸。当阳光照射在上墙板材上的时候,也终结了我三四个月如雾霾一样的梦魇,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这个色彩很不错,一切质疑也就都烟消云散了,当然,转运站的板材也就都幸运地保持了原设计色彩。
改造后的冬奥广场
正是得益于两湖片区城市设计的被认可和实施,三号高炉改造博物馆也从我们的设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对于工业遗存更新项目而言,不了解工艺、不了解现状、不了解历史,是不可能真正做好其更新设计的。作为炼铁工艺集大成的高炉,是钢铁厂中垂直体量最大、最具视觉标识意义的工业巨构,不了解其工艺成为了我们开展设计的拦路虎。我的设计就从读懂两万多张图纸(含三次大修图纸)、反复向首钢设计院总工艺师讨教和在高炉上的一次次攀爬开始。
高炉剖面工艺图
攀爬高炉,累并快乐着
高炉内所有工业楼梯都是45°起步的,所以攀爬二字是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手脚并用,连攀带爬。因为体力消耗比较大,出气如牛,我从来没在现场戴过口罩。攀爬于各级检修平台间,我倒还对脚下柔软的沙土表示满意,但是这脚感的惬意在2017年冬天罩棚维修的那一天画上了句号。迎着打开罩棚倾泻而下的阳光,我发现面前无数小金星漫天飞舞,原来柔软的“沙”全是金属粉尘!天晓得弥漫在空中的铁粉有多少在我肺泡中安了家,欲哭无泪,只想问这能不能算工伤啊。
第一次爬高炉上到50m炉罐时首先是震撼于两尊菩提发髻式的进料罐,在四面临空的50m高处,仿若小学去蓟县夏令营第一次爬独乐寺观音阁看到藻井里的观音塑像,这一瞬间时空跨越了三十几年找到一个奇妙的交点,这是何等神奇的感受!在时空恍惚的通感间围绕进料罐游走,居然又遇到另一处惊喜——进料口下部检修平台两个进料罐之间一块巨大的钢板,经年累月进料罐漏下的些微矿料逐渐堆积,又经雨水冲蚀镂刻成了一副天然立体的溪山行旅图。在这极度工业的环境中惊鸿一瞥窥见这人文意趣,着实让人感喟自然造化鬼斧神工。可惜,这个天然的雕塑一经移动立刻粉碎,失去了在首钢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的机会。
高炉进料罐
矿渣溪山行旅图
其后两年间我陆陆续续爬高炉上百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雨中登高炉,那是2016年7月的一场大雨,炉外大雨滂沱,炉内小雨淅沥,硕大的罩棚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我和同事打开手机电筒围绕炉壁攀爬,宛若暗夜中围绕布达拉宫转经的佛陀。罩棚中不时有雨滴穿过暗黑的缝隙飞落,突然击打在头顶安全帽上的噼啪一声,像极了“香严击竹”中林间清脆的棒喝。等我们从36m检修平台穿梯而上、在40m罩棚顶坡顶而出时,大雨已住,天色放晴,从极暗到极明的一瞬间,我不禁豁然开朗、豪气干云,仿佛自己正站在百年历史的节点去创造新的历史,高炉由此也成为了我心中的图腾。也深感程先生倡导的“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我”的开宗明义,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性和融入在地的自我创作意识也成为推动我在首钢更新创作中不断攀爬前行的核心动力所在。
雨中罩棚内看炉壁
罩棚阳光下的光影
改造后的三高炉
◆ 2017年8月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高度赞扬首钢园区更新,称其为伟大的奇迹。
◆ 2018年11月23日,奔驰长轴距A级轿车在首钢园区三高炉举办了中国发布盛典。
◆ 2018年12月31日,北京卫视(TVB)2019跨年晚会会场选址首钢冬奥组委园区和三高炉秀池。
◆ 2019年1月31日,世界顶级冰球联赛KHL大陆联赛在首钢冰球馆开赛。
◆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韩正副总理莅临首钢冬训中心视察慰问。
◆ 2019年3月10日,国际雪联中国北京越野滑雪积分大奖赛首钢站成功举行。
◆ 2019年9月29日,新首钢大桥全线贯通,长安街西延段可以直达门头沟区。
◆ 2019年10月12日,抖in北京城市美好生活节在三高炉举行。
首钢走向城市的活动(来源:首钢新闻中心)
沉寂的园区正凤凰涅槃,焕发新生,历史还在书写中。作为伟大城市复兴进程的亲历者,我有幸与首钢园一同走过这几年,感到分外自豪,也希望未来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 薄宏涛·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筑境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企业工作站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上海建筑学会“上海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奖”得主。
实践研究方向为立体城市综合发展和城市更新,获得了国内外众多重要奖项。主持参与了北京2022冬奥会西十冬奥广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首钢三高炉博物馆、2022冬奥会BIG AIR单板滑雪大跳台、首钢电厂改造香格里拉酒店、北京星巴克冬奥园区店、杭州2022亚运会运动员村、上海西站综合枢纽、上海愚园路微更新城市记忆博物馆、南京长江路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等重要项目,相关作品入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佛罗伦萨设计周、圣彼得堡艺术周、巴塞罗那设计周、韩国首尔UIA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等重要展览。
想现场聆听薄宏涛演讲?
欢迎12月5日来长沙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AT人物】精彩回顾
◆第02期:荣朝晖:北上广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