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荣朝晖:北上广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33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从业二十多年后回看过往,我无法判断建筑设计是否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它,而支撑我留在这个行业的动力很简单:建筑设计蛮好玩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比建筑设计更好玩的事。这是一个永远处于爬山状态的工作,山顶的风光固然美丽,但途中持续的期待更加吸引人。


荣朝晖

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


职业认知

我读高中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一批开发区建设,当时每年新建的建筑不多,所以每看到拔地而起的楼就充满好奇。高中阶段的男生总是精力旺盛,于是我和死党经常偷偷溜进各种工地:看到了建设中银行金库门上巨大的锁舌,顺着垃圾道爬上了十多层的高楼指点江山,在用毛竹搭的脚手架上来回摇摆……这些都给我们枯燥的高中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死党考上了哈佛大学MBA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而我,则成为了建筑师。


在做了二十多年建筑师以后,我认识到,建筑师其实是一个老年职业思想体系是设计的前提,没有思想体系设计就会沦为别人的工具,而形成体系无疑是需要时间的,而突破这个思维极限的壁垒又是可遇不可求的。从业多年后回看过往,我无法判断建筑设计是否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它,而支撑我留在这个行业的动力很简单:建筑设计蛮好玩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比建筑设计更好玩的事。这是一个永远处于爬山状态的工作,山顶的风光固然美丽,但途中持续的期待更加吸引人。


在大学里我并没有形成对建筑的整体认识。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更没有铺天盖地的互联网、微信,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有限的几本杂志。老师对建筑也是以标准的布扎体系来判断,和你不断地讲不可细说的感觉,所以往往成绩好的都是最后一张手绘效果图出色的学生。幸好我画得还可以,要是画得不好也许现在我就是个开发商了。大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帮一起成长的同学,一起辩论一些自己都搞不清的话题,一起傲视世界,一起骂别人盖的房子是多么的不好,一起做一些到现在还在不断回味的恶作剧……


1994年大学毕业,夹杂着其他一些被动和主动的因素回到了家乡,一个按目前分类标准叫四线城市的小地方:江阴。工作后立刻发现学校知识和实际工作差距巨大,瞬间把从学校带回的傲气吹得毫无影踪。那是一段比较空闲的时间,活不是很多,催的也不是很急,所以就有时间在上班的时候看看书。那段时间看了好几遍李大夏先生编的《路易斯.康》,虽然很多内容到今天我也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有一句话着实让我兴奋:学习的愿望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也在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当时很多好朋友都在读研究生或者在名家的指导下工作,而我则失去了获得这些资源的机会,甚至不确定10年后是否还有能力和他们一起辩论,所以那本很薄而且印刷也非常模糊的《路易斯.康》成了我最大的精神支柱。20年后我从不太理解路易斯.康到完全折服于他所创造的秩序,以至于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现场,触摸到建筑的那一刻我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专业研究

毫无疑问建筑师不是万能的,建筑师的作用一定是社会背景资源汇集的体现。建筑学是一个有足够广度的专业,并没有标准的道路。从这点而言,不同才是建筑师的价值所在,我想我的专业价值就在于成为北上广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建筑学的人文属性一定会使得你所在的城市和环境融入到你的设计,而这正是让你获得差异发展的基础。多年前我在一个高校做过《局限和特征》的讲座,阐释了这一过程。从某种意义讲,生活的环境和设计的条件是一样的,它必定会以某种方式转化到你的建筑中。对于我而言,这个东西就是尺度长时间生活在小尺度空间中自然对人和建筑的关系有一个更细腻的认知。而好多次去北京,面对视线所及的建筑我失去尺度判断选择步行到达,结果自然是花费一段漫长的时间。


必须感谢这个大发展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几乎用不完的机会,也提供了不断修正思想的窗口,让你有充分的可能去思考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建筑师。2003年我通过招投标获得了天华文化中心的设计权,这是在当时让我心潮澎湃的一个项目。政治上的正确和宏大的叙事是中标的主要原因,我第一次有了当时我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核心项目的感觉。通过三年的努力,我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问题,最终使得天华文化中心以一个高傲的姿态呈现在了大众面前。但我很快也意识到了问题:连续的界面和巨大的尺度在获得象征意义的同时却让城市原有的清新气质受到了伤害,城市既有的特征在这个建筑上荡然无存,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设计。
 天华文化中心

天华文化中心之后的另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江阴市体育中心,对地域文化的考虑使得我在设计中以“轻”和“散”的策略来回应江阴的城市特质。前后索的张拉膜结构在国内同类型项目中也是第一次采用,使得建筑很好地获得了轻灵的特征。Etfe的膜材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洁白如初,体育场也成为了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一个从小长大的城市,对城市记忆自然也就有了格外的认同感,慢慢也就形成了对建筑专业认识的一些基本态度:示弱的状态、关联的逻辑和尺度的化解。
 江阴市体育中心


从建造层面讲,任何一次建筑行为都是对自然的破坏,所以建筑师需要怀有一种谦卑的心态,这是做好设计的前提条件。事物的各个部分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不纳入体系的个体行为一定会对原有体系造成破坏。而要保持原有体系,最核心的要素是把握好尺度,只有将尺度化解到与人密切相关的程度,附着于建筑的记忆才会得到延续。在南门会的设计中,我通过对空间、结构、次序、材料等的提取和重构,设计了一栋“隐”的建筑,融合在城市和老街区之间。
 南门会


在新桥展示馆的设计中 ,通过体块的分解和园林式路径设置,达到了和环境和文化的融合。
新桥展示馆


在浙江老宅重建项目中,将尺度缩小同时把体量和山体呼应,重塑了现代生活条件下的老家记忆。
浙江老宅重建


在中国地板博物馆项目中,呼应南巡水乡文化,在室内创造了一个游走的园林。


中国地板博物馆

从建构层面讲,我对任何技术都不排斥,期待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对康的崇拜自然延伸到了对“砖”的特别偏好。在混凝土框架的时代,砖已经不是作为建筑结构而是装饰材料出现。容错和小尺度模块为它的参数化表达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何让砖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来替代即将消失的手工质感是我重点关注的问题。并置工艺所带来的装配感给人强烈的工业质感,也给人带来精致的细腻感觉。在临港新城展览馆项目中,我试图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展现出手工的温润,特别的构筑方式让砖墙获得了手工之外的工业精细度。砖的自身重置和最终呈现的轻如薄纱的整体效果让观者多了一份思考,而通透的质感也模糊了建筑与城市的界面。

临港新城展览馆

在之后的靖江民俗博物馆、靖江水街、 浙江永康国际学校中我都采用了同样的策略,给建筑带来了精细温润的人文情怀。
靖江民俗博物馆


靖江水街


浙江永康国际学校

商业摸索

我是一个建筑师,但同时也是一个地方设计机构的掌舵者。公司是一个改制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给公司的壮大提供了机会,但投资驱动的城市渐渐接近尾声,前些年饱和的地方市场也让我们失去了成为大型地产商合作设计方的可能,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来确保未来在市场上能获得生存。两条腿走路是形象的概括:对本地市场全面化(任何业务都做),对外地市场专业化(只做一类项目)

随着bim等技术的普及,未来设计市场的竞争不会只拼项目的完成度,而应该是设计自身对项目使用者的有效反馈,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而且随着建筑类型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平常的类型:中小学校。

连续高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大量人口的移动,当然也就带来了教育配套的缺失。十三五期间几乎每个政府都在教育欠费上做出了政策保证,未来公办学校的大量建设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民营经济对教育的投资也呈现了快速势头,教育地产正逐渐转变为纯粹的教育投资,大量的教育机构是其中主要的推动者。而在目前的体制下,高等教育和优质中等教育还是非常稀缺的,由此民营教育机构一定会蓬勃发展,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学校设计没有门槛,但要是做细分市场设计就有要求了,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就是在商业上要具有流量和变现能力。而要产生流量就必须要有点,这就需要有支点的项目。很偶然我们在2009年完成了一个在中学教育界很有影响的项目: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后续的项目。

很多时候教育界和建筑界对建筑关注的问题并不一致,建筑师的设计往往经不起几重拷问,到最后都只能用这是规范要求来辩解。所以从教育现实入手的设计反抗是一种主要的变现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会对学校建筑带来改变,从而直击校长们心中的痛点。学校是一个背景,要能够触发学生的活动才能成为校园,不然只是一个容器而已。其中高密度和小尺度是基本原则,打破各种界面的融合和混杂是主要手段,同时结合地形和校园文化就可以给学校设计带来很大的变化

10多年的时间我陆续做了50多所中小学校的设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整合了食堂实验室、智慧校园、球场、校园文化等的专项设计能力。最近在建中的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是目前我们对校园设计10年的一个集大成思考的结果,包含很多对教育空间的研究性尝试,我也非常期待它的建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江阴市高级中学


阜阳第三中学


江阴实验小学


东营一中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浙江永康国际学校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商业和专业间总是有一定矛盾的,商业是满足别人而专业是愉悦自己,这也是我很困惑的一点。对康的喜好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中心和绝对秩序神性的迷恋;而作为建筑背景而言,自由肯定是首选。这两者有没有统一的可能?我想我会在建筑中研究这个问题,答案也许会在5年后或者10年后找到,也许永远找不到。但没有关系,回到上文:找寻的过程也许是专业最大的乐趣,也是前进最大的动力:持续思考并享受过程


·  荣朝晖  ·

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教育建筑行为学、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2010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199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


代表作品及获奖:

(上海)第五届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常州大剧院)

(上海)第六届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海陵区社区服务中心)

2009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江阴体育场)

2010世界膜工业协会杰出建筑奖(江阴体育场)

2010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银奖(南门会)

2011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江阴市高级中学)

2013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南门会)

2013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南菁中学)

2013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临港新城展览馆)

2014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安徽阜阳第三高级中学)

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临港新城展览馆)

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浙江山地老宅)

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地板博物馆)

2016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靖江民俗博物馆)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靖江民俗博物馆)


想12月5日长沙现场聆听荣朝晖演讲?

请点击下图



【AT人物】精彩回顾

◆第01期:张兵:越“折腾”,越精彩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