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如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医养结合,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34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上海市建筑学会指导,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医疗养老建筑设计论坛暨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20年12月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多位建筑师、医疗及养老行业从业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副总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颖主持,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叶松青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汤朔宁,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叶理事长回顾了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从2011年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及委员会近年来所做的工作;汤书记对与会嘉宾和到场观众表示了欢迎。同时大家提出在老龄化程度加剧的中国社会,建设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的人性化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达了对建筑行业中的医疗和养老深度融合的看法和期待

叶松青

汤朔宁

赵颖

开幕式致辞嘉宾及主持


到场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12位嘉宾进行了主题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吴锦华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医学发展与医院设计》

吴院长指出“医养结合”在匹配度、融合度方面目前还有差距,并从医学从业者的角度分享了医疗建筑如何适应挑战以及医学发展如何与建筑有机结合。首先,分析了医疗服务需求新变化,在此背景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提高都要求医院建筑应适应人民需求、顺应医学发展,迎接新的挑战。其次,从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新的医院管理方式、新的医疗诊治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医学发展新趋势。最后,提出了医院建筑设计的新方向,医院建筑应具有可拓展性(如不同部门的空间分配、不同学科的空间组合、不同功能的转变等)、可感知性(如门诊、病房、公共空间等的人性化设计)、可阅读性(结合医院本身的背景使其融入城市,体现医院的历史传承和延续)。以上这些新的挑战需要医学界和建筑界共同思考和应对


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思路与标准》

周燕珉教授从当前时期我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发展趋向入手,基于长期的研究及实践经验,详细讲解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思路。她指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分级、分类,其定位不可局限于健康老人的日间照料,还应关注刚需照护需求。社区养老设施的建筑空间设计应注重复合性、灵活性,以满足社区中的多元化需求。


周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失智老人环境的前世今生》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国内外流行的GroupHome主要是通过小规模、家庭般环境以及人性化照护来延缓失智症状的发展,并保持失智老人生活的正常化。但近年经验表明,GroupHome在看护效率、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于失智老人数量剧增且照护人员奇缺的我国,照护效率高的大规模失智老人照护设施仍值得深入研究。本报告分别以小规模GroupHome及大规模老年康复中心为例,介绍了基于行为场景与运营管理的环境设计手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平面形式。


陈国亮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基于使用者体验品质提升的医疗建筑设计》

当今中国医院建设己经由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与品质同步提升的转变。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无疑是检验医院建设品质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医院建筑更具个性的表达和宜人的建筑尺度,营造亲切、舒适的环境,从而提升医院建筑外部空间的品质。通过绿化庭院,引入更多的绿色阳光和自然通风既降低能耗又可有效的创造更具人性关怀、温馨宜人的疗愈环境,从而提升医院建筑室内空间的品质


赵颖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副总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构建更开放的颐养社区设计实践》

探讨了在当下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中国人均寿命明显延长的社会背景下,以老年人为适用对象的养老社区发展新思路。在对健康寿命、生活质量以及代际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令老人尽可能保持身心健康、可以促进老人社会参与和代际交流的养老环境的必要性,并且介绍了最新的设计实践——太保家园杭州国际颐养社区。在“开放颐养”的设计理念下,设计采用哑铃状的建筑布局来应对L形狭长地块,同时解决了养老社区对外开放和内部管理的矛盾;以“小镇”“愈场”和“峡谷”三种不同的承载媒介,构建了一个代际融合、健康治愈、使用便利且极具地域特色的颐养社区。


谷建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医院设计甲乙方角色》

建筑师与医生一样是非常辛苦的职业,但是在医院设计中,建筑师和医生的角色并不相同,院方主要针对功能、使用、管理和运维等人的需求,而设计方则要考虑包括人在内的社会、经济、艺术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空间体现出来。设计时要从功能、自然、建构、人文、生态、时间等多个维度提供定制化的设计解决方案;医院的需求则主要体现在关爱(安全需要、功能需要)、信任(尊重需要、交往与环境)、希望(回归社会需要、社会融合需要)层面。在医院建筑项目全过程中,设计方和院方都不是万能的,双方应该找到各自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双方各自专业的事,通过沟通寻求共识、通过创新体现价值,使彼此优势加成,共同努力“拯救”我们的医院设计。


李锋亮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设计院的一级响应——某应急医院实例分析》

分享了中元接到合肥市卫健委、住建委紧急通知要求以最快速度建设一座80床左右的应急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响应全过程。在没有总体管线图和地勘的情况下,首先勘察现场,确定可建设范围;同时组建设计团队,制定计划;第二天确定总平面,第四天出全套施工图。

项目特点:

建筑布局:在满足安全防护距离的前提下,门诊医技(1#楼),2#3#4#住院楼一字排开,最北侧为辅助设备用房及值班宿舍。

建筑设计:完全满足三区二通道等传染病医院的规范要求。

结构形式:轻钢龙骨整体墙板结构

基础形式:钢筋混凝土大底板+基础梁(无地勘)

外墙材料:水泥装饰板

内墙材料:污染区半污染区为洁净板

外窗材料:断热铝合金型材+中空玻璃

屋面材料:直立锁边铝镁锰板+卷材

卫生间:整体式卫浴   

空调形式:分体机,外机放置于屋面

机电专业:全面满足规范标准(特别是暖通设计有关负压/级差)及使用需求


张海翱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超越物质——江川路社区适老化改造实践》

以“从拟物(OBJECTIFICATION)到共情(EMPATHY)”为主题,主要分享了上海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整体适老化微更新设计。在面临严峻老龄化问题的江川路街道,通过设计由点到线到面的全街道养老系统,从入户(全向移动仪劳模之家项目)、楼道(143楼道改造项目)、街道(街道区域适老化改造项目)、无障碍系统、社区食堂(502社区老人食堂改造项目)、红园活力器(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改造项目)、公园(社区敬老公园项目)等多个节点入手,设计有人参与的建筑,进行自上而下的社区营造,关注街道中老年人的生活和彼此之间的连接,直面问题,共情当下,面向未来。


徐更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四院副总建筑师、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监

《医院建筑中的康复设计》

重视医院建筑中的康复功能设计,根据项目的不同,结合康复功能的具体用途、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对康复功能进行细化,采取针对性设计。

康复功能作为医疗手段的必要补充,向相关科室进行合理的功能延伸、复合,提高治疗康复的效果,完善医院的功能设置。

结合项目的基地条件,创造方便住院病人易于到达的康复环境,强调空间环境的康复属性。


张立嵘

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投资发展中心产品研发副总经理

《养老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实践创新》

张立嵘介绍了泰康之家设计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内容架构、应用角度和迭代路径。结合甲方视角下对设计标准化的管理目标,及乙方视角下对设计标准化的利用方式,提出遵循二八法则,以共性问题深入标准化基础上的项目个性化设计创新,来优化设计资源的投入效率和价值输出,协同提高养老建筑产品的设计水平。并呼吁在行业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甲乙方从多方面途径协同推动养老建筑设计领域,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法规的发展进步。


王进宝

CPG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医疗保健部门高级副总裁

许艳凡

CPG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医疗保健部门高级首席建筑师

《新加坡医疗两大挑战》

新加坡医疗挑战——传染病治疗与控制为了塑造具有抗灾能力的大流行建筑环境,CPG在大流行的弹性设计目标确定了三大目标,这些目标将加强环境的可持续性,让社区更好地应对未来,未知的大流行病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1. 安全:保护居民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性传播;2. 弹性:确保运营连续性,尽量让居民的生活常态化;

3. 可持续发展:得在经济与技术上可行的解决方案,可针对不同情况灵活应变。

该框架的核心是“紧急状况”的四个阶段:1)预防和缓解,即俗语说“预防胜于治疗”;2)协调的备灾方法;3)在疫情发生后有综合的对策;4)确保业务与生活的连续性。我们建议在每个阶段中考虑与使用6种设计策略,并根据情况和程序对它们进行优先级排序和调整,也可以根据情况/项目的特定要求单独实施或相互结合使用,这6种策略是:规划原则、实质性、系统设计、科技、大自然与大健康、智能设施管理。


新加坡医疗挑战——人口老龄化

我们的养老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居家和社区环境对年长者的 出行 和 社交互动 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 开始 从 生存模式转变。从“确保生存” 达到”确保健康” 。因此,我们必须开始研究和探索如何改善我们现有的环境 以及 适应 需要的老化。面临当前的疫情,我们在家里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需要建筑环境设计更健康,更具弹性的房屋和社区。这对于属于弱势群体的年长者尤其重要。随着远程医疗和技术的兴起,家庭与重症 监护 机构 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共生。 为了跟上步伐,我们的环境必须变得更智能,更健康,并在支持生活 质量 方面发挥 更加 关键的作用。使用以上所有策略,重症监护机构和健康的居住环境将确保新加坡有更好的条件来满足年长者的需求,并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



论坛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锋亮和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宜居与养老规划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姚海容担任主持。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李锋亮

姚海容


沙龙对谈


沙龙对谈环节邀请了多位养老和医疗方向的建筑师,分享了“健康中国”战略下目前设计院和企业在做的项目和课题研究,交流了对于建筑行业中医疗和养老更进一步融合的看法。沙龙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副总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颖主持,参与对谈的专家有: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养老产业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晔,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锋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励设计院副院长戚鑫,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投资发展中心产品研发副总经理张立嵘大家谈到目前医疗养老建筑中仍存在诸多政策、设计、监管、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医”与“养”难以深度融合,业界各方应从顶层设计到实际市场需求群策群力、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寻求进步,共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医养结合”,促进医养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从左至右依次为:赵颖、陆晔、李锋亮、戚鑫、张立嵘



结语


本论坛于20182019年已在上海举办了两届(点击年份可查看详情),每一次论坛现场都座无虚席,专业、深度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医疗和养老建筑从业者的积极参与。今年的论坛邀请了十余位国内外医疗与养老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康复与保健功能的思考和实践,探讨了医养设计行业的新趋势、新技术、新策略,期望能为社会传达健康老龄化时代的环境建设新理念,挖掘市场需求,推进行业发展。《建筑技艺》杂志社将持续关注“医养结合”在当下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将在2021年出版相关主题的专刊,敬请关注!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