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读书】方泽儒、郭屹民:犬吠工作室的共有性——从城市观察到空间生产实践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导读】本期“读书”以《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中所提的关键词“共有性”为核心,回顾犬吠工作室近二十年的理论与实践作品,发掘其在城市观察与建筑实践中显露和隐匿的两条线索:继承自考现学的城市观察方法以及来源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指导思想,对其创作中产生的行为学方法和共有性理念进行诠释。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2021年中文版©《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中文版封面截图

犬吠工作室的共有性

——从城市观察到空间生产实践

文 / 方泽儒 郭屹民


在当下的建筑实践中,对全球化建筑实践的在地性认知成为一种基本态度。由于大都市中往往充斥着超乎建筑学一般认知的空间、行为和事件,建筑师们通过大量研究和观察城市中的自主空间形态来认知建筑学,并依此进行当地的建筑创作。因此,城市与建筑的关系逐渐成为建筑师们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自20世纪后半叶的罗伯特·文丘里、阿尔多·罗西,一直持续到当代的雷姆·库哈斯、犬吠工作室等。然而在以往看似文脉主义的原则下,产生的往往都是以形式创作为主的富有差异性的、奇异的建筑实践,即使看上去有趣,也至多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堆砌,仿佛自现代主义崩塌以后,一种共通的设计理念成为建筑师讳莫如深的事物。而更为严重的是,物质空间差异性的背后往往代表着人际关系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集体性逐步被消解,资本和商业趁虚而入将其取而代之,成为某种背后的关系网络。人成为抽象的数据,建筑成为资本流通中的产物,以往的人与建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原生纽带不知何往。


由此,东京工业大学犬吠工作室的“共有性”(Commonality)理念应运而生,试图对抗自后现代以来的这种现象。根据塚本由晴的说法,共有性一词在建筑领域仅有路易斯·康曾经提及,意为某种“超越时代与场所,将建筑空间与人的心灵深处联系起来的事物”,类似的看法在伍重、亚历山大的观点中也有出现,都试图指向建筑的本质。与前人有所不同的是,塚本引入这一概念并不是为了直接指导设计,也不是探讨哲学理论,而更像是让其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探讨共有性的方法也遵从他们一贯以来的线索——以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观察、体验作为出发点,进而走向设计实践的某种导则。

在《共有性:行为的生产》(2014年日文版,2021年中文版)中,详细讨论了关于“共有性”的问题。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主体结构为介绍共有性的概念、对共有性行为和空间的观察、将共有性语义宽泛化的文献综述、犬吠工作室所做的共有性实践,分别与美术家、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共同研讨共有性问题的三次对谈穿插其中,最后一部分则对共有性做出展望。在这里,犬吠工作室试图将他们近二十年以来的城市观察与实践都融入其中,形成一个走向共有性愿景的体系。因此,将其著作与实践进行总体性的回望会更有益于理解这一概念。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2014年日文版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日文版封面截图


01

考现学的方法与空间生产理念  

 

对城市的认知、体验是具体细致的,很显然会具有在地性的特征,每个大都市、每个建筑师所得出的观察方式和结论都不尽相同。而犬吠工作室的城市观察和实践,常常因超乎寻常的切入角度与事无巨细的图纸绘制显得独树一帜。这背后源于两条线索,一是具体的、显现的日本今和次郎的考现学传承,二是抽象的、隐匿的法国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今和次郎《考现学》 ©《考现学》封面截图

以关东大地震为契机,针对以人类过去的遗迹作为观察对象及运用科学分析方法的考古学,今和次郎将考现学定义为“以现在我们眼前所见生活之中的事——‘行为’‘住居’‘衣服’这些表象的分析被揭物作为对象所进行记录考究的学问”。就此,脱胎于传统民俗学,考现学诞生了。它所强调的是物背后的人类行为、心理及文化特征,并且由于观察态度的平等、客观、尊重,其记录结果更为真实。


▲今和次郎《考现学》中对物的记录 ©《考现学》截图

犬吠工作室正是继承了这种源于日本的城市观察方法,将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纳为观察要害,并且往往从一个平等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在其观察记录与设计图纸中都可以看出继承于考现学的事无巨细的手绘方法。尤为重要的是,犬吠工作室实现了从观察到实践的突破,他们着眼于自然、人的行为、都市空间及细小物件,通过不断的观察来发现建筑创作中的灵感并予以实践,设计作品完成后又反过来影响城市观察的角度,也使得考现学这种方法能够被建筑学界广泛接受。而如何从观察到实践,这源于另一条由更为抽象与本质的框架性指导的、隐匿的思维线索——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犬吠工作室《图解Atelier bow-wow》 

©《图解Atelier bow-wow》封面截图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中文译本 

©《空间的生产》封面截图


在犬吠工作室的书作中多次提及空间实践、生产等词汇,却极少做出详细解释,而是以此为一种隐性的理论前提展开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在犬吠工作室的笔述中表现的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论、三维辩证法的思想及其开放的理论系统,列氏将生产的具体内涵呈现为三要素的动态辩证关系:在现象学层面为感知空间、构想空间、生活空间;在语言学层面为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在空间类型层面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中,社会空间就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空间的交互迭代,它的三重性表现为语言学和现象学层面的三要素,可以对应的正是——城市观察的空间实践(感知空间)、建筑设计的图纸空间再现(构想空间)、实际建成建筑的再现空间(生活空间)。这一套理论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破碎的各个领域统一起来,并且承认多元和差异,是一套开放式的理论


▲犬吠工作室从观察到实践背后的空间生产理念 

©作者自绘


在《共有性:行为的生产》等书中,塚本由晴常常表露出对生活经验的空间实践的重视,往往导向人和建筑空间的深层关系,形成具有游戏性质的日常反复的身体行为,并借此开展建筑生产实践。在这里,列氏的理论就像一座桥梁,将观察与实践统合为一体。此外,三维辩证法的逻辑也不时出现在塚本的理念中,如 “共有性”一词代表着一种“之间”(Inbetween)状态,一边对抗着新陈代谢派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具有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城市建筑实践,也反思东工大学派以篠原一男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具有个人化和艺术性的单体建筑设计,犬吠工作室的共有性介于两者之间,是具有“否定之否定”逻辑的第三元立场


▲处于“之间”的共有性 ©作者自绘


02

犬吠工作室的观察:

自然、人、都市的日常  


犬吠工作室的观察对象不仅限于都市本身,还包括背后复杂的生产网络,以及自然、人的行为和细小的物件,这是一种对物质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同时考量。相比于以往建筑师的城市观察,他们不仅增添了更多的微观视角,从多样的琐碎、细微的行为、物品、动物中以小见大,来寻找与建筑设计相通的灵感,也尝试着借此把握空间生产背后真正的脉络。例如在《空间的回响,回响的空间》中,塚本由晴由捕捉昆虫的行为发现昆虫与环境的关联性,进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步,联想到东京城市中被他称之为“环境单元”的奇特城市建筑,建筑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只有融于周边才得以成立。以这些观察与思考为基础,犬吠工作室于2001年出版了名为《东京制造》的导览书籍,汇集东京特殊的复合功能建筑类型,不仅关注了临时幽默的“宠物建筑”、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环境单元”,也对建筑背后如 “假想基地”的虚构生产网络进行思考。


▲《东京制造》 ©《东京制造》 封面截图

▲《宠物建筑导览手册》 

©《宠物建筑导览手册》封面截图


在《东京制造》的基础上,犬吠工作室试图系统化研究一些反复出现的建筑类型,即谱系学的研究,包括了前述《东京代谢》谱系和窗边行为学系列中窗的谱系学,而窗边行为学的研究又加入了关于生活经验层面的人的行为,逐步深入到更系统的人、物、自然的关系中去。自2010年《世界之窗》出版开始,窗边行为学系列的观察从人与物、物与物再到对综合性的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把握,共推出了三部作品。


直至2014年《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一书中,犬吠工作室将对城市观察的研究纳入到体系中,并将反复出现的建筑类型与人的行为命名为“型式”,这种型式背后是超越了时间、场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的一种类型。相比于之前的著作,观察内容更为广泛地包含了世界各地公共空间内的生活和行为,探讨其中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如北京天坛公园内打太极、写大字、门钉按摩和上海外滩街道上“自行车流”等特殊日常行为。


从犬吠工作室的城市观察中,不难发现其观察重点从小尺度走向大尺度,从空间性走向时间性,结合谱系学、窗边行为学到共有性的研究,可以看到从多元异化的角度逐步走向统一的线索,其中不变的是对社会空间的生产关系与人的生活经验的认知,变的是犬吠工作室从观察到实践中间的“定着”过程,即从物质空间的观察入手,尝试用更加客观的态度和方式,不断挑选、观察、记录与建筑学密切相关并能运用于实践的对象。他们运用了传统考现学的记录手段,接受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指导,并将这些观察成果增益于自身的创作,最终统筹起来走向共有性的愿景。



03

犬吠工作室的实践:

从多元切入的行为学到共有性的生产  


与犬吠工作室的城市观察相同,他们的建筑实践也由分散的视角逐渐走向系统化。在这些实践中,切入设计的视角可谓千变万化:从“视野”“缝隙”等单一要素到“方位组合”“混种”等复合要素;从“建造形式”“基地”等具体特征到“里”“小”等抽象特征;从小型“微公共空间”到大型项目的“涌出管理”。正如前面所说,犬吠工作室不断在城市观察中寻找灵感的突破点,将观察与创作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纳入到自己的设计体系中,逐步建立起行为学的方法与共有性的理论体系。由于要素的繁杂性,作品和观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犬吠工作室自己的阐述中,有关共有性的建筑实践主要集中于“微公共空间”和“广场和公园”的设计。

 

行为学实验

——微公共空间生产实践

 

微公共空间(Micro Public Space)多是为城市的某个美术展所设计的一些虚构的、能够生产人的行为的空间装置,旨在揭示当地特有的一些人群行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例如从城市观察角度分析,这些微公共空间就像是由东京的特殊建筑类型“宠物建筑”和人的行为观察而生的,这里犬吠工作室的建筑作品具备了如宠物建筑一样的特征——流动、临时、随机、日常、幽默等,并因其与人体直接贴合的小尺度而与行为直接相关。例如上海2002年双年展中的“家具自行车”(Furni-cycle)与日本新泻县2003年的“白色小巴饮食摊”,都展现了一种流动小型空间下能够产生的重复行为。


在这些微公共空间的实践中,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被利用,相应的空间被生产出来。人们每天重复这些行为,使得行为周边的环境变得坚实可靠,而环境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学习这样的行为,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行为、空间之间的关系被犬吠工作室不断通过微型空间的实践熟练运用,并发展成为行为学的方法。


▲《行为学》 ©《行为学》封面截图

从行为学到共有性

——广场、公园的空间生产实践

 

在2010年出版的《行为学(Behaviorology)》一书中,犬吠工作室将其从“观察”到“创作”的建筑设计和实践进行了理论化表述。行为学的观察囊括了建筑的行为、自然要素的行为、人的行为,这种观察方法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试图建立起从身体到建筑再到都市的整体架构。这一套方法又被运用到了《共有性:行为的生产》,在书中佐佐木启提到身体的游戏性是开启公共空间实践的一枚金钥匙,以行为为媒介探寻潜藏在人们诸如运动、戏剧表演等身体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约束人群的联系,就能使公共空间同时具有向心性与开放性,这与列氏的“游戏中心”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共有性理念的架构又像是对列氏空间生产理论的实践化延伸,犬吠工作室试图用具体实践给予这套抽象理论一个行之有效的答案。


例如在2008—2012年的北本站西口站前广场改造中,犬吠工作室组建了一个供各阶层人群共享信息的机制,其中包括大学研究室、市政府各部门、琦玉县规划局及当地的年轻人团体。随后2011—2014年移动的“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则是更广泛、自由、宽容的公共空间实践,游走于世界大都市之间。


在更大型的广场公园实践中,建筑形式退居于生产机制之后,成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不再表现出强大的个性。虽然仍带有一定实验性质,但已经通过行为、共有的空间实践对城市、社会、人背后的制度、秩序等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在空间生产、行为生产背后,将所谓生产线联结在一起的,想来正是超越了资本、政治、历史等强大能量的共有性,这使得人在其中能够成为具体而生动的个体,人群又能够跨过彼此差异而凝聚一团。



04

共有性的愿景  

 
“建筑,包括与建筑类似的东西,既不是用来给建筑师表现自我意志的,也不是精英分子所掌握的用来批判和对抗社会的工具,它们应该还有别的出路,那就是作为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小船。……重新发现那些超越了主体间差异、反复出现的建筑类型与人的行为,将其作为实现上述美妙平衡的媒介或资源,就是共有性要探讨的议题。”
——塚本由晴
 
在塚本由晴的眼中,共有性的达成是一项集合科学、工学、经济、政治和人类学的宏大愿景,以往的建筑实践或空间生产,因为失去了对行为的把控,使得生产空间下的人都是可以数据化的、抽象的、空洞的、毫无技能的。这种生产脉络和文化、身体相去甚远,和列斐伏尔提出的承载日常生活的社会空间生产背道而驰,最终导向了当今社会的不安与冷漠。如何以一种平等参与的建筑师身份介入,如何将人类学范畴的观察法融入空间的生产,犬吠工作室用二十多年的实践给出了启示:通过城市观察获得已有的共有空间和行为背后的生产关系,以生产链中某一环的身份参与设计和讨论,最后生产出共有性的空间。
 
在这里,建筑师和建筑的原有定位都被解构,建筑师不再是某个伟大的领航者,不再是某种权力的服务者,而是和人们共同创造搭建驶向共有性大海的船。这既不是现代时期自上而下的、完全无视生活的权威式设计,也不是后现代以来出现的完全自下而上、只强调个体差异的经验主义或平民主义。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共有性,虽然有行为学的媒介做指引,却没有形式,没有哲学,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它更像一种理念和思维导则,引导着人们持续前进。



▲ 向上滑动阅览

 注释

① 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又名汪工房,为塚本由晴、贝岛桃代于1992年在东京成立的建筑设计工作室。

② 考现学于1927年由今和次郎创造。

③ 空间生产理论由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于1974年在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理念错综复杂,但总体表达了三元空间辩证法的思想,在物质与精神空间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空间,着重空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空间生产的具体的抽象等。本文中主要借鉴书中第一、二章内容。

④ 由于空间生产理论缺少实证经验,也无具体方法论的提出,因此如何将三元空间论实施到空间实践中,如何进行空间的生产,需要更为开放、具体的探索。

⑤ 否定之否定规律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最早由黑格尔提出。列斐伏尔在辩证法基础上提出三维辩证法,将辩证法的两极发展为三极,第三极同时站在前两极的对面,三者动态并存。

⑥ 在《后泡沫城市的汪工房》一书中,犬吠工作室依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对项目进行归类,分别对每一类别命名并讨论,是对行为学视角下多样化实践的表达。

⑦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中人与物聚集的空间具有“中枢性”,除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外,运动、戏剧等以身体为媒介的游戏性事物所具有的聚集属性也被认为具有中枢性,称作“游戏空间”。


参考文献

[1] 犬吠工作室.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M]. 解文静,许天心,史之娇,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

[2] 鲁安东. 反思城市观察[J]. 建筑学报,2012(8).

[3] 克里斯蒂安·施密特. 迈向三维辩证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J]. 杨舢,译. 国际城市规划,2021(6).

[4]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M]. 刘怀玉,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5] 塚本由晴,黑田润三,贝岛桃代. 东京制造[M]. 林建华,译. 台北:田园城市,2007. Atelier

[6] Bow-Wow. Pet architecture guidebook[M].Tokyo: World Photo Press, 2001.

[7] Atelier Bow-Wow. Behaviorology[M]. New York: Rizzoli, 2010.

[8] Atelier Bow-Wow. 后泡沫城市的汪工房[M]. 林建华,译.台北:田园城市,2012.

[9] Atelier Bow-Wow. 空间的回响,回响的空间[M]. 胡滨,金燕琳,吕瑞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0] 北山恒,塚本由晴,西泽立卫. 东京代谢[M]. 台北:田园城市,2010.

[11] 郭屹民. 考现的发现:再现日常的线索[J]. 建筑师,2014(5).

[12] Atelier Bow-Wow. 窗,手作与自然的物语[M]. 林建华,译. 台北:脸谱,2017.


*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081528)资助。



作者简介
方泽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屹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2022年7月刊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排版:付丽娜
校核:王文慧

-END-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