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建筑】研究型设计——长圳凤凰英荟城(孟建民 唐大为 秦超 徐才龙 柏唯娇)
【AT导读】《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年1期以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为例,探讨设计与研究的动态关系,提出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设计前期问题收集、设计阶段课题研究、设计落成成果展示)组成的研究型设计路径,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公共住房设计方法指导体系。
引用本文:孟建民,唐大为,秦超,等.研究型设计——长圳凤凰英荟城[J].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30(1):24-31.研究型设计
——长圳凤凰英荟城
美国密歇根大学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琳达·格鲁特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建筑学教授大卫·王在《建筑学研究方法》中,将“研究”定义为“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系统性探究”,认为“研究活动和设计活动具有同等价值”,主张设计活动一样可以具有学术地位。
NO.1
现状分析
当下建筑行业往往只注重设计而忽略了研究过程。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设计问题,“设计”本身已经无法独立解决,只有将设计与研究充分结合,总结出一条研究型设计路径,才能有效面对诸多棘手问题。将科学研究纳入感性的设计之中,使设计过程成为研究过程,是目前设计领域亟需做出的改变。
NO.2
2.1 深圳市长圳公共住房公开招投标
为贯彻深圳市委、市政府“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工作部署,打造深圳市公共住房优质精品的标杆,深圳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署举行深圳市长圳公共住房公开招投标工作,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建二局组成EPC联合体,参与项目投标并最终中标。
2.2 研究目的
通过对以往公共住房痛点问题的了解,对投诉的高发问题进行收集研究,同时结合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课题研究,并逐一落实到项目应用中,形成一套适用于指导公共住房设计的科学方法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推动后续公共住房的设计施工和建造管理。以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为契机,将研究融于设计,使设计过程成为研究过程,探索一条研究型设计路径。
长圳凤凰英荟城的研究课题设置与落实
项目具有投资估算限制、用地组成分散、高容积率需求、户型配比固定、配套类型繁多等特点。对此,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提出了二十项课题专项研究,最终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深圳以往公共住房展开基础调研,收集并分析居民普遍关心的痛点问题和频繁出现的投诉。
下文将以各大城市公共住房用户投诉意见收集分析、公共住房无障碍设计专题、公共住房配套优化专题中的规划设计、路径系统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公共住房配套优化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3.1.1 问题收集和整理
公共住房建设具有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等现象,主要问题如下。
(1)布局——规划模式简单、形态单一。
(2)体量——高容积率、高密度,住宅人口密度过高,居住舒适度降低。
(3)间距——楼栋之间间距小,不通透、有遮挡,存在视线干扰。
(4)楼型——高层塔楼居多,同一小区出现楼型种类单一或繁多两种现象。
3.1.2 设计策略
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设计规划中对场地条件和环境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和考虑。项目用地面积大,横跨6个地块,地块内有“鹅颈水”穿过,因此围合式布局更适合。
在保证日照、朝向的同时,将各栋住宅沿用地周边布置,中心形成四个较大的围合空间,中部可设计中心花园或利用现状河流造景,布局优势如下。
(1)独具特色的中心花园,满足装配式公共住房求新的需求。
(2)高层住宅楼间距加大,利于获得更好的日照。
(3)中心花园安排休闲步行小径,小区车道沿用地周边或架空车库布置,便于实行人车分流。
(4)景观均好,每家每户均可在室内欣赏到中心花园的景色。
(5)强化小区邻里交往空间,中心花园安排游戏、健身、娱乐活动场所等,使之成为小区最有活力和魅力的人际交往空间。
▲围合式布局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2.1 问题收集和整理
通过对公共住房无障碍设计问题的收集和整理,总结以下几点。
(1)入口台阶——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
(2)入口缘石坡道——人行道与车道存在高差,不利于轮椅、视障者使用。
(3)通行空间——垂直交通入口没有无障碍设施且空间尺度小,不满足基本的轮椅尺寸。
(4)小区道路——人车混行,安全度低,对有障人群的日常出行造成不便。
(5)高差处理——道路高差未有效解决。
3.2.2 设计策略
跨区域绿化平台的无障碍路径系统。项目由6块用地组成,通过绿化平台及跨河跨路桥将地块同层相接,实现几个地块之间独立于市政路的无障碍连接。
地下室无障碍设计。结合公交场站7.2m高度需求,通过竖向设计消化用地2m高差,实现住宅地下室的零高差无障碍设计,保证了二层绿化平台的畅通无阻。
与城市交通、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在地铁站点与绿化平台相接处增加电梯设施,扩宽平台,提供充足的通行空间,垂直电梯选型采用带扶手、盲文按钮、镜面材质的无障碍电梯,满足各类弱势群体的竖向通行需求,横行通行以坡道为主,优化弱势群体出行方式。
架空平台系统的空间节点设计。沿街、沿河道路与绿化平台之间因高差有多个高度需要平衡,通过不同的高度结合功能需求设计多样的空间节点。解决架空层的高差,在满足小区功能配置的同时保证了绿化平台的无障碍通行。
▲空间节点示意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排风井 2排风机房 3车库 4绿化平台
▲空间节点示意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住宅 2架空休闲 3物业生活用房 4商业 5天井 6充电机房
7走道 8落客区 9 公交首末站 10 生活水泵房 11 车库 12 人防房间
▲长圳凤凰英荟城实景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3.1 问题收集和整理
通过对导视系统设计问题的收集和整理,总结以下几点。
(1)公共标识缺失,标识设置的位置高度不合理。
(2)双语标识缺失,标识维护管理力度不够。
(3)针对较大小区,由于标识系统的考虑不当,容易让人产生迷失感,定位不到方向。
3.3.2 设计策略
信息导识配置。标识导引无障碍系统要素包括识别类标识、说明类标识及警示类标识,依据标识导引系统的分类方式,基于前期的调研分析以及相关资料,总结标识导引设施内容及其设置位置(表1)。
避难层导视系统。将小区人文性划分组团,各组团以颜色作为区分,6个区每栋楼的建筑架空层、避难层做色彩区分,方便业主识别。
▲组团示意图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长圳凤凰英荟城实景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4.1 问题收集和整理
通过对公共住房配套现状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总结有以下几点。
(1)未按照规定执行相关配套建设,配套缺失。
(2)参照的相关标准过于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配建项目或者配建规模已不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3)相关配套仅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品质不高,使用体验较差。
(4)配套分散,流线较远,使用不便。
(5)人性化设计不足,缺乏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6)缺乏智能化管理,配套设施管理成本较大。
3.4.2 设计策略
配套优化三步曲。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要求,设置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基本配套项目。合理组织流线,符合居民使用习惯的为“及格配套”;在及格配套的基础上,全方位考虑人文关怀,增设其他能够极大提升生活品质的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配套的使用流线,形成配套生态环的为“优良配套”;在优良配套的基础上,引入智能化管理,配套项目全面升级的为“智慧配套”。完成配套优化“三步曲”方能在传统配套建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小区品质。
▲配套优化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配套生态环。在满足原配套需求基础上,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增设多项配套服务功能,根据人行流线、生活习性及社区配套专业要求,合理布置功能业态,形成立体、高效、便捷的配套生态环;设计改变了地铁出站口的人流方向,将出站人流导入到集中商业二层西北广场,广场与地面脱离后,限定了原本分散的人流,形成两种强流线:穿越集中商业或集中商业外廊。将配套根据类型、面积需求、使用频次布置在这两种强流线上,形成了配套的生态环。
▲配套生态环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长圳凤凰英荟城实景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研究型设计的路径
通过长圳凤凰英荟城项目的成功落地,梳理出一个完整且成熟的研究型设计路径模型。该模型由设计前期问题收集、设计阶段课题研究、设计落成成果展示三阶段组成。设计前期需要大量的问题收集,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打下研究基础,并经过取舍找出主要矛盾;设计阶段需要根据问题,针对性的展开课题研究,提出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设计落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方案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阐明设计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从问题的收集、挖掘到课题研究再到最终的成果展示,是一个有机向上的体系,设计与研究巧妙结合,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从而实现传统设计方式到研究型设计的转变。
▲研究型设计路径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结语
从项目需求出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通过对过往公共住房痛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形成二十项课题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项目中,构建研究型设计路径模型,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公共住房设计方法指导体系,解决了公共住房的痛点问题,获得了业界的好口碑。这一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未来公共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助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荐阅读
孟建民,唐大为,秦超,等. 关于“好房子”的创作与实践——以长圳凤凰英荟城为例[J]. 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30(1):12-23. 李兴钢,孟建民,唐大为,等.面向未来的住房——品谈长圳凤凰英荟城公共租赁住房[J].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30(1):49-55. 樊则森,沈若宇,徐牧野,等. 营造成就建筑之美——长圳凤凰英荟城[J]. 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30(1):32-41. 苏世龙,田璐璐,刘峻佑,等. EPC建造模式下智能建造技术在公共住房项目中的创新应用[J]. 建筑技艺(中英文),2024,30(1):42-48.
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唐大为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秦超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徐才龙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建筑师。
柏唯娇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建筑师。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2024年1月刊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刘晓茜
校核:王文慧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