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余人齐聚武汉!百名国内外鳜鱼专家、百家主流企业和百名鳜鱼养户共享鳜鱼行业顶级盛会!

中国水产第一媒体 水产前沿 2019-10-14

----- 广告  -----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未来三五年或迎来大爆发!哪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鳜鱼产业发展?或许突破点在这里
  • 文/图 鳜鲈前沿 李静 李晓欣 叶丰齐



鳜鱼,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条鱼,它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总是不能轻易被征服,也许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纵观中国鳜鱼产业,俨然遇到了发展瓶颈,或也处在大突破的前夜。您如何看待现在鳜鱼产业现状?鳜鱼饲料养殖什么时候会大爆发?现在鳜鱼产业存在的最大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鳜鱼产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业者在哪些方面还需努力?看看他们怎么说。


部分精彩观点分享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梁旭方副院长:饲料是制约鳜鱼产业发展的关键,出口与品牌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途径。


日本爱媛大学教授高桥隆行:鳜鱼饲料化这几年就会迎来爆发,配合饲料与鳜鱼育种的进步能够突破目前鳜鱼养殖的瓶颈,产量和产值也会有更大发展。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遵霖:今年底到明年中旬会是一个爆发期,鳜鱼饲料化是种创新,目前大家还在谨慎认知的过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赵金良教授:全国鳜鱼苗种产量大概20亿尾以上,约98%以上来自广东。可以说,广东的鳜鱼苗质量,就等于全国鳜鱼苗种质量。部分苗种质量低(成活率低、携带病毒率高)的现状亟需改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未来鳜鱼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是健康养殖、绿色发展,选择优质苗种是健康养殖的关键点之一。


俄国太平洋渔业研究中心科学顾问Sergey Zolotukhin教授: 俄国水温偏冷对鳜鱼生长不利,饲料喂养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俄罗斯境内鳜鱼占比很低,并非主要淡水品种,在黑龙江流域的鳜鱼成鱼大约50000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伟:人类活动频繁的天然水域很难见到大个体野生鳜鱼的踪迹,资源状况堪忧。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永涛:按现在养殖技术的推广进度,大约3-5年就会迎来大爆发,鳜鱼产业难点在于饲料,还有种质纯度。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易敢峰董事长:未来三五年,我们将调动更多资源,打造鳜鱼苗种、饲料、养殖、动保全产业链,树立产业标杆。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金开红:鳜鱼好吃,但价格非常高,大部分老百姓还吃不起。我们希望通过共同搭建平台,成立联盟的方式,整合国内资源,攻克鳜鱼产业的诸多技术问题。


浙江益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文瑞:饲料养鳜乃大势所趋,鳜鱼养殖需较高的技术,但饲料成熟后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佛山市顺德区广添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伍广添:鳜鱼饲料配方比较成熟了,各大厂家要保证标准化、稳定化生产。


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华东:大家对鳜鱼饲料养殖充满信心,在科研院所指导下,我相信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鳜鱼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是大方向,鳜鱼饲料养殖也能引领鳜鱼产业走向一个新时代。


浙江联兴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常义:现在饲料驯化已非常成熟,未来2-3年或迎来大爆发。但鳜鱼本来就较难养殖,新事物改变需要一个时间。鳜鱼产业的痛点、难点还是病虫害。


广东粤海集团副总裁、华东大区总经理黎春昶:几亩塘配套养一亩塘鱼的鳜鱼养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会关注和了解该产业最前沿的信息,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适时推出我们的产品,进入这个行业。


福建上一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静远:2020-2021年鳜鱼饲料养殖会走向高峰,优良的配合饲料跟养殖模式将让鳜鱼走进千万家。


5月25日,近百名国内外鳜鱼研究专家、近百家主流企业代表和近百名鳜鱼养殖户齐聚武汉,共同参加由华中农业大学鳜鱼研究中心、武汉鳜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产前沿杂志、中国水产频道联合主办,鳜鲈前沿承办,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协办,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特别支持,台州金湖龙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浙江益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广添饲料有限公司、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银牌赞助的“2019鳜鱼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会议期间,鳜鲈前沿对部分参会代表进行了简短采访,请他们表达他们对鳜鱼产业的看法和理解。



本次大会吸引了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杨弘、湖北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汪亮、湖北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尹恒、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金开红、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关桓达、美国奥本大学教授陶亚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梁旭方、日本国立爱媛大学农学部研究科教授高桥隆行、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张建社、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薛敏、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赵金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董传甫、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院研究员刘伟、长沙学院教授褚武英、俄国太平洋渔业研究中心科学顾问Sergey Zolotukhin、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黄永涛、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董事长易敢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崔凯、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缪祥军、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欣、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艾桃山、台州金湖龙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万桂林、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钧、浙江益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文瑞、佛山市顺德区广添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广添、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华东、湖北丹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水产前沿杂志执行董事揭小丽、鳜鲈前沿主编李静以及鳜鱼产业精英共计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鳜鱼产业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产业存在的痛点和机遇。


部分前排嘉宾


“2019鳜鱼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嘉宾合影留念


湖北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汪亮致辞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金开红致辞


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关桓达致辞


主题报告分享


鳜鱼摄食机理与人工驯饲技术及易驯食品系“华康3号”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鳜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梁旭方


鳜鱼终生只食活饵料鱼,饲料替代活鱼养鳜因驯食人工饲料难度高、机理不明等原因成为世界级难题,制约了鳜鱼产业的发展。报告中,梁旭方教授讲解了鳜鱼人工饲料可控养殖技术体系的研发思路,并介绍了鳜鱼摄食机理与人工驯饲技术以及鳜鱼代谢调控机理与实用饲料的研发。


其中提到,鳜鱼摄食具有弱光视觉识别活饵、化学感觉仅决定吞咽、侧线振动诱捕活饵的特点,通过从视觉上在晨昏弱光驯食、从食欲上添加促摄饵物质诱食、通过已驯食鳜鱼作为示范并对鳜鱼进行“一次驯化—恢复活饵—再次驯化”学习记忆等方法可显著提高鳜鱼生长和饲料利用。


鳜鱼饲料配方优化方面,梁旭方教授提到,鳜鱼饲料营养具有蛋白质需求高(>45%)、脂肪需求高(12-15%)、淀粉耐受性差(<10%)等特殊要求,鳜鱼饲料物性具有外形长条状、大颗粒缓沉或浮性料为佳、肠道溶水性好等特殊要求。


1、饲料中淀粉添加量低于10%利于鳜鱼生长,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性增加,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细菌含量明显增多;而摄食20%淀粉会造成鳜鱼肠道微生物结构失调,多样性下降,不利于肠道健康。


2、鳜鱼摄食10%淀粉含量的饲料之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性增加,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细菌含量明显增多;而摄食20%淀粉会造成鳜鱼肠道微生物结构失调,多样性下降,不利于肠道健康。


3、鳜鱼(50±5g)饲料中亚麻酸/亚油酸比例为0.81时达到最大生长,比例为0.94时,肝脏脂肪酸合成量最大,肌肉中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最高。


4、饲料中分别添加10%及30%的菜粕饲养鳜鱼8周,结果显示鳜鱼对植物性蛋白接受能力差。不同浓度菜粕影响鳜鱼脂肪蓄积的机制不同,低菜粕通过降低摄食,TOR通路被激活,进而降低脂肪组织脂肪合成;高浓度菜粕通过降低肝脏及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增加脂肪分解来抑制鳜鱼生长及脂肪蓄积。


低淀粉膨化饲料加工配方及工艺参数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薛敏



低淀粉膨化浮性饲料生产中存在颗粒在水中稳定性降低、膨化后的颗粒塌陷、影响颗粒的膨胀系数、颗粒均匀性和美观程度以及“大小料”现象,严重时出现部分颗粒下沉等

问题。薛敏研究员在报告中讲解了内源脂肪、加工参数和功能性蛋白源对低淀粉膨化浮性饲料质量的影响,并介绍了低淀粉膨化浮性饲料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


在优化试验中,薛敏研究员提到,针对低淀粉膨化浮性饲料,响应面模型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加工操作参数组合为:调质后水分含量32%、螺杆转速239rpm、模头温度145℃,在该组合条件下,饲料容重低于490g/L(模板直径3.0)、膨化率1.48、浮水率100%、溶失率3.92%、SME20.09kJ/kg。参考基于量纲分析法的容重模型,通过对现有数据分析获得了低淀粉膨化浮性饲料的容重拟合方程(R2=0.8891),容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调质后水分含量条件下模头温度和螺杆转速的操作区间存在差异,且随着调质后水分含量的升高模头温度和螺杆转速的操作区间增大。


报告末,薛敏研究员做了以下总结:

1、低淀粉膨化饲料配方原料的加工特性至关重要,建议低淀粉膨化饲料生产企业在原料品控中引入加工特性指标测定;

2、高分子量支链淀粉含量与低淀粉膨化饲料加工质量正相关;

3、挖掘蛋白质原料的加工功能性,可大大降低非计划停机风险;

4、每一台膨化机针对一个成熟的配方,通过中心组合试验,以容重或黏度为模型,构建理想操作窗口,是避免不同班次生产工人生产质量差异和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翘嘴鳜的人工配合饲料和驯化方法日本爱媛大学教授高桥隆行


翘嘴鳜与通常的淡水鱼不同,有着选择性将活仔鱼作为其饲料进行捕食的特性。翘嘴鳜的孵化仔鱼对有能力进行捕食的大型动物性漂浮生物完全不捕食;对口径比自身小的仔鱼进行全鱼体捕食,将口径比自身大的仔鱼从尾部进行捕食,部分消化,把无法塞进嘴巴的头部留在外面。高桥隆行教授提及,据观察翘嘴鳜仔鱼并不会对水中静止的仔鱼和附着水池壁上的金鱼仔鱼进行捕食。当处在无饵料仔鱼的无摄食状态下,6日会出现死亡,9日全部死亡。


鳜鱼仔鱼开始摄食时,选择比竖向口径1.05-1.29mm、横向口径0.65-0.95mm更小的活仔鱼饵料进行捕食。鳜鱼主要依靠视觉认知,光暗度影响捕食率,试验表明,400lux的弱光条件下捕食率最高。人工开口料和驯化料需要满足大小、性状、颜色、动作等视觉要素。


为了让翘嘴鳜在刚开口后的仔鱼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选育非常重要。要选出成长速度快,容易驯化的优秀亲鱼进行交配,或以DNA标记技术来选育。高桥教授认为,翘嘴鳜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需要选择在稚鱼变态时20mm左右的时机。他强调,饲料直径1mm,长度5mm,为了不对翘嘴鳜捕食造成违和感,需制成拥有柔软物理性质并漂浮于水面缓缓下沉的特性;还必要满足翘嘴鳜对味道和氨基酸、核酸等物质的诱食性需求。


高桥教授表明,驯化速度存在个体偏差,早驯化成功的鱼,比驯化慢的鱼更快成长。因此驯化14天时要根据驯化状况进行鱼苗筛选,并对驯化成功的鱼苗大小进行三个阶段的大小分筛。高桥教授同时根据鳜鱼摄食习性总结了合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 分别是稚鱼期50%,幼鱼约在48-50%,成鱼在45%左右。不过他也强调,因为鳜鱼的消化能力有限,蛋白质需要更好地利用, 因此正确的氨基酸构成才是重点;鳜鱼的配合饲料化需要最合适的氨基酸组成量和能量含量,以及两者的合理比例。


鳜鱼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概况上海海洋大学教授赵金良


上世纪60年代前,野生鳜鱼资源较为丰富;70-80年代华北地区因气候变化野生鳜鱼资源衰竭;80-90年代,由于人为活动,各大水域野生鳜鱼资源衰退;到21世纪,天然资源进一步衰竭、部分物种濒危;目前,野生鳜鱼捕捞量低,鳜鱼养殖苗种完全来自人工繁殖,人工育成品种包括翘嘴鳜“华康1号”、秋浦杂交斑鳜、长珠杂交鳜、金鳜、华康3号及广清1号等。


报告中,赵金良鳜鱼教授分享了其对鳜鱼产业发展的思考。目前鳜鱼产业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反思“发展历程”;鳜鱼养殖受制于饵料鱼制约,近期饲料养殖“火爆”,但要防止产业规模过快、过热发展;部分苗种质量低(成活率低、携带病毒率高)等。对此,赵金良教授提出,鳜鱼产业健康发展可从改善质量安全、提高苗种质量、多元化养殖品种、完善养殖技术、探索健康养殖、绿色发展及产业链继续延伸(物流+加工)等方面入手。


翘嘴鳜遗传多样性评估及利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


2018年全国鳜产量约32万吨,五个主养区鳜产量27.67万吨,占86.5%。2019年预计产量略有增长,约33万吨左右。目前鳜鱼饲料研发及苗种驯食取得一定进展,鳜鱼加工与市场逐步打开。在国家政策下,未来鳜鱼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是健康养殖、绿色发展,选择优质苗种是健康养殖的关键点之一。


报告中,叶星研究员介绍了翘嘴鳜“广清1号”的培育过程与养殖应用情况,其所在团队针对翘嘴鳜“广清1号”已完成连续4代的鳜选育家系的构建,最近完成了选育第五代的构建。每年所选育的优质亲本,为养殖生产提供了大批优质苗种,选育鳜“广清1号”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存活率高且个体规格趋于一致。


黑龙江鳜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伟


鳜鱼曾是黑龙江流域标志性的特产鱼类,是黑龙江省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据上世纪50、60、80年代调查,鳜鱼在黑龙江中游、松花江全域、乌苏里江中下游广泛分布。上世纪至本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鳜在黑龙江黑河段、同江段、抚远段,松花江肇源至肇东段(双城)、汤原竹帘段,嫩江中下游种群资源丰富,产卵场分布较广。


鳜对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较高,由于人类活动、捕捞过度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其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种群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产量下降,个体变小,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天然水域的野生鳜鱼大个体已经很难见到踪迹,致使繁殖群体数量少,种群结构不稳定,资源状况堪忧。仅在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段、松花江下游同江段,乌苏里江饶河以下江段有一定资源量。目前,正在采取措施恢复种群资源。现在黑龙江同江市、松花江肇东市境内建有省市级原良种场,肇源茂兴湖、肇东、抚远等地均有鳜鱼苗种场。


报告末,刘伟研究员提出以下几点问题与建议:1、资源保护与利用;2、种质资源保存;3、遗传多样性保护;4、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历史与鱼文化发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伟:人类活动频繁的天然水域很难见到大个体野生鳜鱼的踪迹,资源状况堪忧。


由于人类活动、捕捞过度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种群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产量下降,个体变小,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天然水域的野生鳜鱼大个体已经很难见到踪迹,致使繁殖群体数量少,种群结构不稳定,资源状况堪忧。


黑龙江流域的大麻哈鱼和鳜鱼研究俄国太平洋渔业研究中心科学顾问Sergey Zolotukhin


Zolotukhin教授表示,俄罗斯人口密度低,农业面积小,没有大型工业,生态系统被保留得较好,可是鳜鱼不包括在商业捕捞的24种鱼里。鳜鱼是禁止商业利用的物种,资料非常少,关于黑龙江流域鳜鱼最详尽的介绍有50年的历史。从90年代开始,俄罗斯境内就禁止捕捞鳜鱼,因此没有相关的测量统计数据。根据历史记录,鳜鱼在俄罗斯地区的历史捕捞量约为24吨,最大捕获个体为8.6公斤。据2002-2005年的环境调研评估,就黑龙江主要水道、支流超过7000尾鱼进行的取样分析,鳜鱼占比很低,并非主要淡水品种,仅在冬季进入黑龙江流域。但数据显示近几年的鳜鱼捕获率在增加。所以Zolotukhin教授提出一个疑问:黑龙江流域到底有多少鳜鱼?他根据统计数据估算给出的答案是,在黑龙江流域的鳜鱼成鱼量大约有50000尾。


互动环节


互动主题:产学研结合助推鳜鱼产业转型升级


主持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梁旭方  


互动嘉宾:国家特色淡水鱼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弘、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董事长易敢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赵金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


赞助企业风采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


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台州金湖龙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益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广添饲料有限公司



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绵阳市安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分享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新闻报料、线索提供,联系:13807899976(微信同号)

2020年中国水产前沿展招商中...

↓↓↓


中国水产前沿展直播回顾

↓↓↓

扫一扫识别二维码,发现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