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量高清鱼病图,速速收藏!鱼类发病后,如何进行诊疗? |鱼病治疗逻辑专题①

中国水产第一媒体 水产前沿 2023-03-09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鱼病能不能被治愈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对于终端养殖户及一线病害防控人员来讲,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通常是5-10天),池塘中死鱼的数量逐渐降低至可控或可以承受的范围,那么鱼病治疗的目的就达到了。鱼类发病以后,如何进行诊疗,其逻辑可分为4个部分(专题),分别是:准确诊断(病原的分类)——开具处方——选择合适的药物——药物的科学使用。
今天,我们将推出第一篇文章:鱼病治疗逻辑专题①——准确诊断(病原的分类),后续还有三篇文章,敬请期待!
  • 文/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袁圣、河海大学 赵哲 郝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 薛晖 赵彦华、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辉 方苹


第一部分——准确诊断


对鱼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鱼病治疗的基础,通过现场诊察、显微镜观察、水质检测等才能正确的找到鱼类发病的原因,从而为精准的治疗打下基础,鱼病诊断中,鱼体标准化的检查是基础,水质等相关检测是辅助手段,最终目的是要确定引起水生动物死亡的原因,确定病原的大类,然后按照相对标准化的治疗措施去实施治疗。


(一)鱼病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1.在现场完成鱼体检查(送检可能误诊)


鱼病的检查应由渔医(技术人员)在塘口完成,濒死鱼在送检时某些症状会发生变化(如大红鳃病),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形成误诊。另外不同人对于同一症状的描述不尽相同,单纯通过养殖户的描述,不在实地查看情况时,很可能因为对养殖户的描述理解不准确而误诊。


图1,2:患大红鳃的草鱼鳃丝颜色在拿出水面后不久即发生变化


2.对濒死鱼进行检查


对症状典型的濒死鱼进行检查是一线鱼病确诊的最直接的方法。有些池塘发病后,养殖户捞取健康鱼或死亡很久的鱼送检,无法客观的反应池塘中的问题,也就无法完成确诊工作。为了准确的找到病因,应在清晨到池塘下风处或进排水口处巡塘并捞取濒死鱼检查。


图3:濒死鱼是重点检查对象


3.除了对鱼体进行检查,对养殖情况、发病情况进行询问也很必要


对濒死鱼进行详细的检查可以大致判断疾病的种类;通过查看养殖记录、用药记录、聊天、询问等方式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池塘的发病过程及诱因,处理的方法及结果等,为后期的处方调整做准备。


图4:用药记录等是处方开具时重要的参考依据


还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1.水质状况(关系到外用药物的选择)


水质不良如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外用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碘制剂等的剂量应适当加大,有机质对其药效影响较大;水质清瘦,透明度较高时,苯扎溴铵等表面活性剂应慎用,其对藻类影响较大,可导致藻类死亡,造成严重的缺氧等问题。


水质不好,溶氧不高时还应降低投饵量,鱼类饱食后耗氧量加大,缺氧概率提高。


2.吃食情况


吃食情况可从侧面反映疾病的病程变化。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细菌、真菌等感染后,鱼类的摄食会下降;某些病毒性疾病如“鲫鱼鳃出血病”发生后,摄食量会上升,摄食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原种类的依据之一。


摄食量还决定着内服药物的添加量,内服药物的添加量应随摄食量的变化而动态变化。一般情况下,如果鱼类摄食变少,单位重量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的剂量应适当提高,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按照鱼体体重来计算内服药物的添加剂量。


春后“越冬综合征”治疗效果不佳跟投饵率过低,鱼类摄入不到足够的药量有很大关系。


3.濒死鱼数量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某些疾病如“大红鳃病”,在用药后的两三天内,死鱼数量会快速的上升,对技术人员及养殖户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实际上此时可根据濒死鱼数量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若在用药的3-4天后,死鱼数量大量上升但濒死鱼数量大幅下降,则说明治疗方案是对症的也是有效的。


濒死鱼的数量变化可作为治疗结果是否正确的重要判断依据。


4.死鱼数量的变化(判断病程)


死鱼数量的变化一般会经历上升-平稳-下降的趋势,可以通过对比每日死鱼数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发展的病程。(发病后每日记录死鱼数量很有必要)


5.死鱼的种类(判断病原)


根据池塘中死鱼种类可对致病的病原作出大致判断。如果池塘中出现所有鱼类死亡的情况,则应怀疑细菌感染引起或缺氧、中毒引起;若混养池塘中只有某一种鱼出现死亡,则应对照该种鱼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做筛查,以确定是否由病毒感染引起。


细菌性疾病的处理方案与病毒性疾病的处理方案差异较大,对病原进行确定是治疗的前提条件。


图5:细菌感染可同时导致多种鱼死鱼/图6:斑叉病毒病只导致斑叉死亡


6.用药情况及效果


查看用药记录,了解发病后使用的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使用剂量结合死鱼的数量变化及濒死鱼的数量变化,可以判断用药方案是否对症及是否起效,无效时及时调整,以精准处理疾病。


7.常用药物的记录(用药习惯及记录)


在准确判断疾病以后,开具处方前,还需对该池塘的用药习惯做了解。如养殖户有用抗生素预防疾病的习惯,则经常使用的抗生素在治疗时应增加剂量或者更换品种,否则可能因为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二)构建标准化的鱼体检查:


鱼体检查分为体表和体内的检查,可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鳃丝的颜色(状况)-吻部-眼球-鳃盖-体表-鳍条-肛门-鳃丝(镜检)-内脏-消化道


1.鱼体表的检查


对鱼体表的检查首先从鳃丝颜色及状态开始。捞到濒死鱼后应第一时间打开鳃盖观察鳃丝颜色及鳃丝状态。“大红鳃”等疾病在濒死鱼拿出水面后不久(约10秒),鳃丝颜色即由鲜红变成暗红,极易造成误诊,因此需在第一时间观察;肉眼观察鳃丝,包括鳃丝是否肿胀,鳃部是否有明显寄生虫,比如中华蚤,勾介幼虫等;


图7,8:2020年高邮地区黄颡鱼爆发性死亡存在鳃丝鲜红的共性特征


图9,10:大红鳃的濒死鱼鳃丝颜色捞出水面约10秒即改变


图11,12,13:鳃丝发白提示着鱼体有严重出血或者造血器官病变


图14:中华蚤寄生于鳃丝末端/图15:钩介幼虫寄生时肉眼可见


然后检查吻部,主要看吻部是否发白(车轮虫或细菌),是否充血或出血(溃疡),是否有锚头蚤或者鱼怪寄生于口腔等;


图16:鲤鱼吻部溃疡/图17:花鲢口腔锚头蚤寄生


图18:鱼怪形态特征/图19:下颌异常增生提示着水体长期缺氧


其次检查鱼的眼睛,看眼球是否突出或凹陷、眼球是否发白或有白点(细菌感染或双穴吸虫寄生)、眼球基部是否有出血点等;


图20:竖鳞病、孢子虫、大红鳃、中毒等都可引起眼球突出/图21:扁鱼眼球脱落-提示双穴吸虫感染


图22:鲤鱼疱疹病毒病有眼球凹陷的典型特征/图23:双穴吸虫显微图


再者检查鱼的鳃盖,可通过手指触摸鳃盖看是否粗糙(维生素或营养缺乏-注意与“追星”区分)、是否“开天窗”(细菌性烂鳃)、是否有鱼虱及扁弯口吸虫等;


图24:鳃盖后缘出血的鲫的鳃盖/图25:开天窗提示烂鳃病


图26:扁弯口吸虫寄生于鳃盖内侧浅表肌肉/图27:鱼虱形态


然后检查鱼的体表,看体表是否有明显的伤口(赤皮、疥疮、打印等)、是否有明显的寄生虫,如锚头蚤、鱼虱、孢子虫等、是否鳞片竖立(竖鳞病或者鱼波豆虫感染)、腹部是否膨大(寄生虫及腹水)、鳞片内是否有气泡(气泡病)及鱼体表的粘液多少等等;


图28: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鲫/图29:患赤皮病的团头鲂


图30:爱德华氏菌感染的斑点叉尾鮰/图31:大量锚头蚤寄生的鳙


图32:患水霉病的草鱼/图33: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鲫鳞片下


图34:患鳔积水的黄金鲫/图35:患竖鳞病的鲫


图36:患气泡病的鱼苗


检查鱼的鳍条特别是尾鳍,看鳍条末端颜色是否发白或发黑(发黑可能是中毒或者寄生虫感染)、看是否能观察到气泡、嗜子宫线虫等。对鱼的肛门进行检查,看是否红肿外凸。


图37:尾鳍末端发白提示鱼体大量出血或造血器官病变/图38:尾鳍末端发黑提示大型寄生虫感染或者中毒


图39,40:患肠炎的斑点叉尾鮰,鳙-肛门红肿外凸


2.鳃丝的检查


重点观察寄生虫及鳃丝状况。常见的寄生虫可以通过镜检发现,如:指环虫、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等;鳃丝的状况可作为评价鳃部是否病变的重要指标,如发现鳃丝有血窦时需要及时消毒处理。


图41,42:细菌感染引起的鳃丝溃烂-需对鳃丝进行镜检,以确定是否有寄生虫感染


图43,44:斜管虫可导致鳃丝粘液异常分泌(鱼苗扎堆)-斜管虫显微图片


图45:车轮虫显微图片引起鱼苗打转/图46:小瓜虫显微图片-示马蹄形的亮核(寄生部位形成白点)


图47,48:鳃部的孢囊-示孢囊的完整显微图片(包囊需被压破,才能看到里面的孢子虫)


图49:孢囊压破以后孢子虫的形态图/图40:鳃丝上的纤毛虫


图51,52:中华蚤寄生于鳃丝末端,引起鱼焦躁不安,尾鳍上翘-示中华蚤显微图


图53,54:钩介幼虫寄生于鳃丝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白点-示钩介幼虫显微图片


图55:三代虫显微图片-头部分为两叶,没有眼点/图56:指环虫显微图片-头部4叶,有4个眼点(三代虫、指环虫都属于单殖吸虫,可引起鳃丝粘液异常分泌,呼吸不畅)


图57:鳃丝上的血窦-提示为烂鳃初期/图58:鳃丝血管内的气泡


3.内脏的检查


内脏的状况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鱼体检查中的重要内容(鱼体解剖的标准化)。


腹腔的解剖可先在肛门前0.5CM处纵向剪一小口,从小口处沿着腹中线往前剪至胸鳍基部,再从肛门前小口处沿腹腔边缘剪至鳃盖后缘,掀掉大侧肌,露出完整的内脏团。


在解剖的同时可以对肌肉进行观察,看是否有出血、溃疡、穿孔及结节。


图59:掀掉大侧肌的鲫-示完整的内脏团/图60:体表溃烂的斑点叉尾鮰-剪开肌肉可见溃疡灶


图61:感染吉陶单极虫的鲤-示体表的孢囊/图62:感染诺卡氏菌的加州鲈-示肌肉结节


图63:复殖吸虫寄生于肌肉中,形成的肌肉穿孔


打开腹腔,露出内脏团后


首先观察腹腔内是否有腹水及腹水颜色(竖鳞病、大红鳃等疾病发生后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是否有面条样的绦虫(舌形绦虫个体较大,可撑破肠道,进入腹腔);


图64:患痘疮病的鲤-示腹腔内有大量带血的腹水/图65:患大红鳃的濒死鱼腹腔内的黄色半透明腹水


图66,67:普罗宁碘泡虫在腹腔形成鸽蛋形状的孢囊及孢子虫的显微图片


图68:舌型绦虫寄生于黄金鲫的腹腔中


其次观察肝胰脏、脾脏、肾脏、消化道及鳔等器官,某些病原如诺卡氏菌感染后可在肝胰脏表面形成白色结节,而鲤春病毒病可导致鳔严重充血,通过对重点部位的观察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观察要点


(胆囊的大小根据摄食与否动态变化,不作为判断肝胰脏状态的主要依据)


肝胰脏-颜色、形状、大小、是否出血、是否有结节;


脾脏-颜色,大小,是否有结节;


肾脏-颜色、大小、是否有结节;


鱼鳔-是否完整,出血形态等。


图69:示草鱼绿肝/图70:胆囊充盈-胆囊里的胆汁在鱼摄食后会排空进入肠道,因此胆囊大小会随摄食情况而变,胆囊大小不应作为判断肝胰脏状态的主要依据


图71:草鱼肝脏纤维化-中度病变的肝脏/图72:白肝(脂肪肝)-死鱼规格偏大


图73:感染诺卡氏菌的加州鲈-示肝胰脏结节/图74:感染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肝胰脏结节


图75:感染虹彩病毒的鳜-示肝胰脏点状出血/图76:感染诺卡氏菌的加州鲈-示脾脏结节


图77:患痘疮病的鲤-示脾脏肿大/图78:感染诺卡氏菌的海鲈-示肾脏结节


图79:鳔内寄生虫/图80:细菌、病毒并发感染的鲫-示鳔上弥散型及点状出血同时存在


图81,82:患鳔积水症的黄金鲫外观及鳔内积水的形态


然后对消化道(胃、前肠目检,后肠粪便镜检)进行检查,这是鱼体检查中较易忽视的重要部位。


观察要点


消化道检查-观察消化道是否出血或溃疡;有没有肠道套叠;解剖后观察前肠是否有绦虫、棘头虫等寄生虫;对后肠内容物镜检,看是否有有变形虫、肠袋虫等;


图83:患肠型出血病的鱼回-示胃严重出血/图84:过量投喂导致的肠道套叠


图85,86:打开草鱼前肠可能发现九江头槽绦虫及其显微图片


图87:吉陶单极虫寄生于鲤的肠道-示肠道内的孢囊/图88:吉陶单极虫显微图片


图89,90:打开黄鳝、黄颡鱼前肠可能发现棘头虫及其显微图片


图91:细菌性肠炎的肠道解剖图-示充满脓液,弹性差/图92:感染虹彩病毒的加州鲈的肠道解剖图-肠道无内容物,点状出血


图93:冬季对斑点叉尾鮰常规体检时发现的局部肠道溃疡/图94:草鱼等后肠粪便是寄生虫的高发区,有镜检的价值


图95:对草鱼后肠粪便镜检-示大量肠袋虫/图96:鲫鱼水花肠道镜检图-通过对粪便的镜检可以大致判断食物的丰度


最后可以将血液制作血涂片进行镜检,看是否有锥体虫等;


图97,98:感染锥体虫的石斑鱼及锥体虫显微图(来自于中科院南海所徐力文)


4.通过鱼体的检查,需要确定的问题:


①引起死鱼的最终病原及病因(细菌G+or G-、病毒、寄生虫、真菌、营养、水质)


在鱼体检查后可对病原的种类作出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开具处方。


②是否存在混合感染,哪一个病原或病因引起的损失最大


鱼病发展到中后期,往往都是混合感染,如锚头蚤叮咬造成的伤口会继发细菌感染;鲫鱼鳃出血病爆发后停止投饵导致体质变弱而继发细菌感染等。在处理疾病时,还需结合检查结果对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作出判断,并按照危害程度对引起死鱼的相关因素作先后处理。


③评判肝胰脏的状态,为药物选择做准备。


某些药物对肝胰脏伤害较大,在肝胰脏病变时使用这些药物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处方的开具需结合肝胰脏的实际情况,综合疾病的发展情况,水质检查结果等,方能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下期内容:“开具处方”,敬请期待——


聚焦|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许可转载,一律按侵权追究!

新闻报料、线索提供,联系:news@fishfirst.cn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为水产品代言,请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