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限制你的,是你的思维模式
回复【早安】领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183s8okk&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打开视频,即可观看
《有书快看》之5分钟带你看完《人类的终极命运》
更多有趣、有料,有内涵的视频,关注公众号:有书快看
各位书友你们好,今晚我们继续共读《人类的终极命运》第三章,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完成今日的晚读:
1.你喜欢讲故事或者听故事吗?
2.你知道人工智能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吗?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大家在谈到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时,都会不自觉地说:“人工智能来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激发了人类的灵感,让人们想到要去创造人工智能的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些玄乎。作者认为,是人类讲故事的能力催生了人们去模仿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机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故事中的隐喻。
比如我们说:心脏是一台机械泵。很显然心脏并不是机械泵,但心脏的功能和泵差不多,它像泵一样将我们的血液输送到了全身,所以我们就将它比喻成了泵。
通过这种想象,我们就把心脏和泵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大脑的一种运转模式。
科学隐喻与技术往往是互相启发的,科学中的隐喻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新技术的出现又会催生新的科学隐喻。
大脑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古希腊以来,至少有6次关于大脑的范式转换,这些转换不但关注大脑,也关注身体和生命,因为这三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有关生命的隐喻是泥土,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人类都是用泥土创造出来的。
这一隐喻源自于种植与收获的农业社会,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的生命自大地中生发。
泥土的隐喻促进了水力和风力的技术发明,而水力和风力的发明又启发了关于生命的另一个隐喻,人们不再认为生命是泥土,而是一具机械躯体,内含流动的液体。
那么,这一隐喻是如何诞生的呢?原来,在水力和风力技术发明的同时,医学上发现了人体中有4种不同的体液,分别是:
黑胆汁、黄胆汁、黏液和血液。这种“体液说”的理论被2世纪的学者盖伦给继承和发扬。
盖伦认为,人就像一个复杂的水力机器,人的行动是由体内的液体混合所驱动,心脏的作用就像泵,引导血液系统不停地循环流动。
盖伦的思想表现为人是自动化的水力机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为生命可以用机器表现的科学思想。
当希腊工程师使用精巧的水力机器,展示了机器人的生命原理。在这个时代就有了这样的故事:
机器人的生命和运动,是液体的流动所驱动。当发明了更多的自动化机械时,生命的隐喻也就由泥土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当一个会说话的铜脑袋的故事开始流传时,新的生命隐喻又诞生了。
人工智能的发明者之一,麦卡洛克引用道:“等到铜脑袋说话了,我们就成功了。”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复制人脑的神经元,来人造大脑。
哲学家笛卡儿根据铜脑袋的故事,创造了新的有关机械生命的思想,他假设人和动物的身体是一部复杂的机械,骨头、肌肉和器官可以用齿轮、活塞和凹凸轴来代替。
于是一个新的隐喻又诞生了,自动机器不再是水力或者风力,而成了机械,用弹簧和齿轮驱动。
笛卡儿不仅探讨了生命的机械隐喻,也开启了二元论哲学的争论。他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这两部分组成。
物质实体是指看得见的物质,而精神实体则属于隐形的非物质实体,比如思想和梦境。他推理出:在我们的感官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世界。
新的科学似乎也在证实笛卡儿的二元论学说。科学家发现,世界上好像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作用于物质,例如引力和磁力。
牛顿的引力定律学可以解释一切现象,比如从最小到硕大,从地球到天体。这些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远距离地发生作用,让宇宙和行星都各安其位。
但是这种力量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好像只能别扭地假设它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牛顿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他将发现引力的本质责任,推到了未来大科学家的身上。
然而,在电场和化学等领域的新发现,与笛卡儿的二元论一起,又塑造了一种新的生命隐喻。
1971年,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用死青蛙做实验,他发现,当电流通过死青蛙的腿时,青蛙的腿会踢起来。
后来德国生理学家雷蒙德,用电流计测量动物和人身上的电流时,发现了电流通过神经流向了身体。
这些发现似乎都在证实笛卡儿的二元论:有一种叫做“电”的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在生物体内流转。
笛卡儿的二元论在化学领域也得到了佐证。化学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例如酸可以被分解后再合成。而烹饪蔬菜和肉类,却不能将它们再变回原样。
也就是说,无机的物质能够被反转,而有机的物质却不能被反转。于是化学家将它们划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当时的化学家认为,生物体的组织能够有如此特点,是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于是关于生命之灵的想法出现了,这种想法被叫做“生命力论”。
到了19世纪末,“生命力论”已经衰落,但二元论还存在。新的关于大脑的隐喻甚至还加深了二元论的存在。
显微镜的发展揭示了大脑中复杂的脑细胞结构,这些神经元就像浓密的网络连接在一起。
科学巨人亥姆霍兹测量了信号在神经纤维中传递的速度,他介绍了一种关于大脑的新隐喻,他说,大脑就是电报。
到了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取代了亥姆霍兹的隐喻。第一台计算机被称为“电子大脑”,反过来,人脑也被比喻成计算机。
此后,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将人脑隐喻为计算机的时代。
新的隐喻将二元论的身心分离带到了新的层次。因为计算机技术硬件与软件部分天然分离,我们的人脑也被想象成这样的二元对立:
大脑的硬件是神经元构成的灰色糨糊,而软件呢,则是看不见的心智、思想和梦境等。
二元论理论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关于“大脑技术计算机”的隐喻中,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它,并思考该如何将心智编码到计算机中,以获得数字化的不朽。
从上面一系列的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到,爱讲故事的大脑将生命的隐喻不断地演化和变异,一开始是泥土,之后是水和体液,然后是机械,再之后是电流,紧接着是电报和现代计算机。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个隐喻,人类都曾设想过用自动的、人造的技术来支持这个隐喻。
人工生命变成了一种叙事的隐喻,而这种隐喻又催生了可以模仿人类和其他生命的机器。
隐喻指引着我们对人造生命与智能的思考,科学家们毫不怀疑,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更高级、更强大。
好了,今天的晚读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共读我们了解到故事的隐喻是催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头,明天的早读时间我们再见!
#有书君说#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有书CEO雷文涛邀你加入365全年听书计划
西红柿,有书签约作者,有书智库领读达人,自由撰稿人。用心感悟人生,用文字温暖自己,愿你能从我的文字里读出生活的味道。个人微信号:lmkz11,如果您也想带领千万有书书友一起共读,不妨准备好您的文字作品,添加微信:youshulingdu,成为有书的拆书达人吧!
杨枪枪,有书签约主播。媒体人。每晚9点和你说晚安,用声音治愈每一个孤独患者。公众平台:小杨说事儿。微博:杨晨太沉。
往期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