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八年亚隆团体学习之路

李飒英 北京同志中心 2019-04-21

写在前面:

过去的2年,北京同志中心服务了近300人次的团体心理咨询。我们见证了许多宝贵的变化和突破。在中国,找到一个专属于性少数人群的团体心理咨询机会很不容易。更难得的是,参与其中的伙伴们还在这段旅程中看到了生活和生命。

 

美国亚隆心理学院认证团体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八年的李飒英老师,是我们的团体带领者,也是北京同志中心风雨兼程的伙伴。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李飒英老师的八年学习之路,也期待带大家看到团体可能给你带来的改变。



作为一名私人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自2013年开始,先后与万生心语、北京高校、北京同志中心合作开展亚隆团体(非结构人际关系团体)以及半结构的人际关系团体,持续为普通人群、在校大学生、LGBT人群提供团体心理服务,至今已5年多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加的成员在情感感受和表达、自我接纳、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普遍发生的改变在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更加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带给自己的影响,更加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坏”的部分,更有力量接受挑战和发展自己。

作为团体带领者,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我发现组员的这些变化也同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亚隆团体对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是一种理论、技术还是各种理论、技术的综合?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亚隆团体——非结构人际关系团体是一个道场,每一次的团体历程都是一场修行之旅。从团体中,我体会到“道”的存在,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团体中的每个人发生着变化,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每一次的团体都是一个新的团体,我可以在团体的发展中看到无和有的转变,体会到阴阳太极的变化,感受着喜怒哀乐、亲疏远近的交织,目睹着伤痛与疗愈的流转,领悟到“生与死”的轮回。


在团体中,无论我是处于领导者的位置、组员的位置或者是观察员的位置,我都可以看到无可遁形的我自己,无论是我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部分,我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部分,我想要呈现的还是想隐藏的部分,亦或是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的部分,都可以被团体映照出来,需要的只是我睁开眼睛用心去看、去体会的勇气,以及不断的反思与敞开自己,去迎接领悟的浮现。


我之所以对亚隆团体感兴趣,首先是被亚隆先生在其著作中呈现出的真诚、坦率、开放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态度所吸引,非常渴望成为这样一名心理咨询师,当我读到《叔本华的治疗》一书时,会被书中所描述的团体震撼,如此真实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连接是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同时,我也对亚隆先生所关注的存在议题很感兴趣,似乎在内心深处总想去“死亡的深渊”一窥究竟,也对孤独的体验和自由的渴望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参加了沙龙和基础课之后,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2010年10月举办的朱瑟琳老师的中高级课程,并有幸进入体验B组,这次培训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

在随后体验、观察团体的过程中,我似乎可以从团体中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脉络,有种开了天眼的感觉,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知道我能行,我内在非常丰沛的情感可以在亚隆团体中发挥作用,我敏感丰富的觉察和表达不仅对我自己有帮助,还可以帮助别人,我体会到我内在有种蓬勃的热情被点燃了,非常兴奋,充满了活力,甚至有些急不可待地想要去实践。


2011年3月,我作为受训者跟随帅莉老师协同带领门诊病人团体,在2年的时间里,我从帅莉老师那里学习到如何规范和设置团体,如何去理解每一位成员的症状和心理机制,如何在团体中与成员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如何推动团体成员之间建立更深入的关系,如何面对成员对权威的挑战,并将挑战转化为成员理解自己和原生家庭关系的资源,如何处理协同关系中的竞争,如何面对协同的差异性对团体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组员的离开、协同的离开,如何使用观察员给协同关系、对团体带来的动力为团体、组员服务。2年的时间,我从一个不会带团体的受训协同,转变成可以收费的协同,最终可以决定离开这段亦师亦友的协同关系,去寻找朋辈一起协同带领团体为参加认证考试做准备。


2013年11月,我和吕玮克决定协同带领团体继续走学习、实践、被督导、认证的道路,经与玮克协商,仍然请辛思洁老师督导我们的团体。摆在我和玮克面前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招募一个团体,2013年很多人对于心理团体是什么还不知道,要如何让大家知道亚隆团体,并体会到团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帮助是什么呢?我和玮克利用不同的渠道开展了连续的沙龙,玮克之前一直在身心灵的领域学习和实践,她的粉丝中很多人看到玮克的宣传报名参加沙龙、入组访谈,最终成为团体的成员,招募的工作是非常缓慢和艰难的,对于报名的成员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最终团体成功组建,对于我和玮克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2014年6月8日,帅莉老师组织在北京的10位学习亚隆团体的心理咨询师,首次以“团体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的名义开办了一场团体体验工作坊,参加工作坊的既有心理咨询师也有普通大众,人数达60人,我和玮克积极参加此次工作坊,并为我们的第二期团体招募到合适的成员。随着团体招募工作逐渐顺利,我和玮克也在2014年10月取得了亚隆团体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当我从朱瑟琳老师手中拿到认证证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喜悦,也为这四年的学习、实践中的不易而感动不已。

当团体招募工作不再阻碍我和玮克的团体开展的时候,我和玮克的关系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和玮克的合作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合作过程,我们的关系既是工作伙伴又是朋友,合作持续了2年时间,经历了协同关系的亲密、信任、冲突、分歧、险些破裂、重新修复、平静、分离的不同阶段,我们协同带领的团体也经历了与我们协同关系类似的考验,在最艰难的时候,孙晓峰老师的督导、朱瑟琳老师通过网络进行的团体督导都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去面对关系中最难面对的人性黑暗面,在阴影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竞争、嫉妒、因为不够好而产生的羞耻感、期待被看到、渴望被认可、因为得不到而带来的失落感所引发的愤怒情绪都在破坏着彼此的关系,解决之道唯有待在关系里,继续开放自己,真诚一致地表达自己,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对自己更加清晰的时候,我们的关系也渐渐得到了修复。

2016年年初,在张雅萱老师引荐下,我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的兼职机会,华北电力大学的袁萌老师也向我发出邀请,于是,我将亚隆团体带到了在校大学生中,由于在校大学生有学期的限制,短程团体、半结构团体更加适合在校学生,而如何建立更深入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们非常需要的,人际疏离和孤独感在90后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电子产品伴随着长大的学生们,在与人面对面的时候,不知道要如何开启话题,如何将对话进行下去,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和人建立深入、稳定、持久的关系。2018年我开始尝试在大学生中开展半结构的优眠管理人际关系团体,这样的团体可以从睡眠管理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参加的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效果显著。

2016年6月,我有幸作为美国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杨吉膺博士(Mark Yang)受训协同,带领了20次人本-存在取向与人际关系取向融合的非结构团体,并作为协同督导者为受督者提供观察、督导的学习机会。我在这次难得的机会中学习到人本-存在心理咨询取向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成长中、团体带领中发挥作用的,短短的4个月时间,我感受到了更加完整的自己被接纳、被肯定、被看到,体会到关系中个体的差异可以转变为成长的契机,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理论取向可以为关系、团体提供更加广泛的视角和动力,尊重、沟通、相互学习是通向深入、亲密关系的必由之路。

2018年年初,我与北京同志中心合作将亚隆团体带到LGBT社群,在社群中开展心理团体咨询,招募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来访的成员呈现出非常小心谨慎的态度,当团体招募成功并度过了风暴期,这个团体中的支持性、情感的丰富性、人际连接的深入性都要更为强烈,凝聚力也会比社会团体、大学生团体更加容易产生,目前进行了第2期,团体非常有力量。

从2010年接触亚隆团体至今的8年时间里,我不仅从亚隆团体培训系统中学习、实践成为了一名团体心理咨询师,我还将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应用到我的生活和其他工作中,经过8年的磨练,我和家人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同事的关系、老师的关系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我对自身有了更丰富、多样的了解,甚至曾经碰触到了死亡和毁灭力量的边缘,当我自己在经历痛苦绝望时被好朋友、家人、体验师、督导师、同行、社会力量抱持、陪伴、接纳之后,我才更知道在面对类似的来访者、组员时要如何抱持、陪伴、接纳他们,自身的探索和成长让我在带领者、咨询师、受训督导师的位置上更稳定。我坚信可以让我获得成长、更加健康的亚隆团体,也可以帮助他人的成长,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成为了我想成为的自己,我也同样相信,我可以陪伴他人成为他们自己。








2019年3月

北京同志中心联合LL(Love & Life)团体

将推出针对于性少数人群的第三期团体心理咨询

请点击下面的视频

听一听有趣的团体科普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北京同志中心团体咨询第三期」



所有图片由李飒英本人提供

编辑:金鳞


【文章精选】


3.2|周六 · 跨儿空间:对话与疗愈

招募丨媒体部短视频团队需要你

招募丨运营助理实习生

比音乐更疯狂的,是他的故事

我只是生病了,我不想被医院驱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