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为直人朋友的你,也应该了解「职场出柜」?
当有一天我们都无需隐藏自己的身份,你会发现身边的性少数亲人、同事、朋友、上司、客户——拥抱他们,像他们拥抱你一样。
这是职场多元计划的第一篇原创文章
本文共4000字
你可能需要10分钟的时间读完。
如果你是性少数,你在职场“出柜”了吗?
如果你是直人朋友,你身边有“出柜”的性少数同事吗?
中国同志(LGBTI)人口据估计达7500万人,平均算来,二十人中就有一位,一个大办公室可能就坐着一位「同志」(不要去猜是谁啦!)。
但对于不少人而言,这个庞大的群体似乎还处于隐形之中。在怀疑估算数据的真实性之前,2016年北京同志中心联合UNDP发布的报告或许能解释一部分原因。访问显示,只有5%受访者自称"完全出柜" (亲戚,朋友,和同事皆有出柜),4%对公司老板/上司出柜,12%对亲近的同事出柜。
为什么要在职场出柜?这意味着什么?可以选择不出柜吗?
北同职场多元计划,今天和你一起聊聊“职场出柜”的往今,以及为什么这个议题无分性向、和你我相关。
近十年来,国内外职场在推动平权与多元化方面已有了很多进程。2008年起,部分领先的外企已开始在中国推动相关社群活动,包括就业环境调查、职业发展分享会、企业多元论坛等。近几年,北京同志中心与多家外企建立了深度合作,上海骄傲节也渐渐在吸引着更多的商业力量。不久前,美国最高法院首次明确保障了同性恋群体与跨性别群体的职场权益。
在我们为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而欢呼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这是无数人在办公室角落沮丧后又站起的结果,也是无数彩虹旗被击倒后又飘扬的胜利,这不是一个终点,只是其中一个战役的结束。
这些个体层面上的努力还尚未触及到体制与文化上的反思。更领先的社群工作也鲜少出现在国内民企。性少数群体在职场上所承受的压力与歧视尚未被完全揭示与掀翻。
身处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许多性少数朋友在过着双面生活,有的进入了直人婚姻,有的还无法与自我认同达到和解,职场出柜成为了一个极其奢侈与勇敢的事。
第一座大山:
来自雇主与同事的“惩罚”和“审视”
在公开出柜后,性少数群体常常会遭遇来自雇主无声胜有声的歧视:减薪、开除、对于衣着言行的监视、孤立霸凌等等。
这些歧视在有些时候是“委婉”的,或许是让你提前退休,说服你自行调岗,又或是屡屡“友好提醒”你的衣着妆容不恰当,在重要的项目中将你“藏起来”,再或是在会议中三番几次提到你的“不一样之处”。
歧视有时和工作挂钩。在出柜后,一个人的性取向和性别表现仿佛成了比工作能力更重要的评判标准。你在出柜前所建立的工作信任与职场社群都可能会被偏见所击碎。
在5月1号的分享会上,嘉宾崔乐分享了他的职场出柜经历:他在高校工作期间一直小心翼翼地隐藏身份。直到2015年秋白事件,在看到了体制内教师们的沉默后,他决定以同志教师的身份发声。于是,他开始在媒体平台上发表文章,在教学中坦然地讨论性取向话题,也成为了同志学生的倾诉伙伴。然而,这样“高调”的行动却带给了他事业上的阻挠。2015年末,学校给予了崔乐行政处分,并禁止他在公共空间发表相关言论。“我不得不在教学与公益参与方面自我审查,像是又回到了柜子里,” 崔乐回忆道。与此同时,广州很多性别相关的公选课被取消,老师被约谈,NGO只能更低调。在2017年,崔乐决定辞职并前往新西兰取得第二个博士文凭。
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一些性少数伙伴无法主动选择出柜的时间和对象,一些跨性别伙伴甚至没有“留在柜子里”的选项。对特定性别气质的强调充斥在我们的文化中,在言行与服装上的不一样就像是一个暗号,不断激起职场中的反感和歧视。而有时候,这样的反感出现在看到不一致的第一眼 ——国内首例性别歧视案当事人C先生曾到一家体检公司面试,在试用期与同事们关系融洽,工作能力也很突出。但试用期后准备正式入职时,HR却拒绝签合同,表示他这样的穿着打扮不符合常规:“身份证上是女性,不应该穿男性西服,这样穿着打扮就是同性恋。在健康体检中心,员工如果是同性恋如何给客户做指导?” 就这样,c先生在自主选择出柜之前,就被出柜、被辞退了。
第二座大山:
法律支援的缺失
性少数朋友在职场上受到不公正待遇后,鲜少有法律手段可以为他们鸣冤。中国在法律层面尚未出台针对性少数的反歧视法,同时,国内欠缺有相关经验的律师,律师行业也普遍缺乏对多元性别知识的了解。这样的现状让许多人都止步于法庭的大门。
c先生在被辞退后,当地没有多元性别领域的律师能够帮助他。他也担心打官司造成的社会舆论会让自己无法再隐藏跨性别身份。在多方公益组织的牵线搭桥下,他决定诉诸法律,在所有媒体上公开露脸,让公众看到真实的自己——跨性别者和“一般人”没有区别,性少数社群应该享有平等的就业权。
整个案子历时两年,公益组织和律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C自己也承受了很大压力。最开始的新闻报道是负面的,他也被「黑」上了热搜,遭受到来自社会和社群里的指责。但就是这样的曝光度颠覆了很多人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也让中国法律制度首次听到了一句来自我们的:“这不公平。”
第三座大山:
从天而降的“社会责任”
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做出了表率,为性少数群体创造了更平等与包容的工作环境。性别与性取向的话题也逐渐在媒体与流行文化中被提起和讨论,公众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偏见在慢慢减少,更多的性少数盟友在职场出柜后被同事们接受。
然而,有时职场的接受也会转变为“善意的歧视”。带着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好奇与还未被战胜的刻板印象,同事与上级们有时会用性取向开玩笑,又或是公开讨论或提问性少数同事的性生活。和一个直男设计师开玩笑“你今天眉毛画得好精致,难道是想做姐妹?”不仅重复了直男不应该注重打扮的刻板印象,也冒犯了在旁边尬笑的性少数同事。在不经意中,依然制造了边缘化和歧视。
同时,这样的好奇与“不耻下问”也让出柜的盟友们成为了一个活百科,日常为同事们解答关于性少数群体的问题,为他们打破偏见。可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怎么能代表如此多元的社群呢?更有甚者,会自动将出柜的盟友指认为职场多元化的领军人,期待或命令他们组织相关职场多元活动、分享个人经历、解答一切问题。
就这样,他们被迫成为了各个职场上的活动家,在早九晚五的同时,还在做着一份隐形的兼职。这样的负担被戴上了拥护职场多元的光环,可殊不知,性少数群体依然还是在为直人同事们而服务,而被物化着。
第四座大山:
多重身份带来的多重压迫
性少数群体所遭遇的职场歧视往往都是祸不单行的,我们身上的多重边缘化身份带来的是多维度的歧视。性别、性取向、阶级、健全程度、文化程度等多个维度的交错建立起了一个纵横错乱的体系,将我们分为了三六九等。
在5月17号的倡导者圆桌会议中,各个领域的活动家都带来了自己对于职场歧视的见解与相关经验。女性在职场中受到的歧视与性骚扰,残障人群在就业上的困难,HIV感染者的维权阻碍等都与性少数群体的权益息息相关。对于不同标签的歧视往往有着相似的原理和途径,只是被装在了不一样的外壳里。“污名化”、“物化/性化”、“边缘化”、“与其他压迫的孤立化”是压迫的惯用把戏。
外壳与人群的不同让解决压迫的路变成了千百条。一个工薪阶级的肢体残障跨性别者,她所经历的歧视绝不同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白人男双性恋。尽管压迫不能被划分等级或进行量比,但当多重的压迫交织在一起时,这个拥堵的高架桥往往会比一条单行道难走许多。
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阶级歧视,健全度歧视,外貌歧视等种种社会问题还尚未被解决的时候,性少数群体的权益是无法被完全保障的。因为我们是共同打仗的战友。更重要的是,我们中的好多人在打着不只一个仗。
我们该怎么办?
多重压迫让职场出柜成为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性少数群体的多样性说明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选择不出柜,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被辞退后重新开场的选择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负担出柜后的风险。就像崔乐嘉宾指出的,体制内出柜是否很危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做风险评估,可以考虑的因素包括:学历、职称、小环境、上级态度、地区大环境等等。
在这样一个风云莫辨,前途蒙雾的环境里,北京同志中心职场多元计划在努力铸造出职场的安全空间,让更多人可以放心、安全、勇敢地出柜。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够安全地、自由地讲出自己的故事。
但我们不能是一个人,我们需要同行者。在读这条推送的你,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你是性少数群体里的一员,但无法在当下的职场里出柜,我们希望你能够找到社群,这是一个避风港,也是一个战备地。你可以在每周六的匿名职场互助小组寻找安全的第三空间;职场多元计划也即将推出“职场不出柜”的相关活动,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动态。
如果你处在正在考虑出柜的阶段,希望你能够理智全面地分析所处环境,寻求有经验的伙伴的帮助,了解维权途径,再做出一个安全的决定。
如果你已经出柜,请你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持续支持身边的性少数盟友,持续支持LGBTQ+共融运动。如果你不幸遭遇职场歧视,请不要犹豫、寻找专业机构的帮助。
职场出柜不是性少数群体能独自打完的仗。当有一天,我们都无需隐藏自己的身份,你会发现身边的性少数亲人、同事、朋友、上司、客户——他们是同样有突出工作能力的劳动者、同样有珍贵人格的普通人。
作为直人,作为他们的家人、伙伴、同事、下属、领导,我们希望你能够成为他们的坚定战友,持续支持着中国的LGBTQ+共融。
如果你是某个公司的负责人或是HR,希望你能站在历史的一方。无数研究和案例证明职场多元化与品牌运营以及利益增长呈正相关,你可以融入多元化的国际趋势,积极建立推进职场多元化的系统,例如发起多元化培训、保障边缘化工作者的福利、审视当前招聘手段的公平性(或许可以从在面试时,问问求职者“我可以怎么称呼你”开始)。
如果你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是一个直人盟友,请你继续支持LGBTQ+运动,继续支持身边的性少数群体同事。但也希望你可以重新判断自己的这份支持是否会成为善意的负担,自己的发声是否抢掉了性少数群体的中心位。
黑人,女性,移民,心境障碍,性暴力幸存者,LGBTI,HIV携带者…所有少数群体的命运是如此的紧密(下一期推送,我们将与你分享那些“跨圈”的LGBT运动家们,欢迎关注我们!)。
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希望你能够看到雨过天晴出彩虹的那一天。
排版:阿昕
推荐阅读
让我们的骄傲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