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完整的Gay?
今年的9月,达人堂邀请到自我认同为双性恋的默克(ta)和Tian(他)分享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的“暖心”“无力”“争执”。
嘉宾介绍
默克
amab(出生性别为男性),双性恋非二元性别者。
高中起在校园里出柜,现为大三师范学生。
参与了一些LGBT公益和青少年性教育的实践,努力成为这条路上的行动者和Changemaker。
Tian
36岁,自由职业,顺性别双性恋,
目前单身,期待爱情,然后尽快结束单身进入婚姻状态的急嫁男。
心跳/我是一个完整的Gay吗?
“扑通扑通的心跳”——默克
青春期时候的默克,在初中第一次对一位女生产生心动,ta说,“我当时有一种扑通扑通的心跳。”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三毕业,这位同班女生是默克心中的major crush(主要暗恋对象)。但与此同时,默克也会时留意身边的男生和女生。在发现自己对男生或女生同时有感情和性冲动时,默克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互联网。
2012年的百度贴吧,虽然没有什么科普知识,但是各种视频资源也满足了青春期的默克对自己性倾向的认知需求。慢慢地,百度贴吧的“扫黄政策”剥夺了默克对“欧美男人吧”的小爱好,也促使ta在国外的一些网站学习各种与LGBTQIA社群相关的名词。
热爱英文的ta,会主动去翻译学习到的新鲜的词汇。Transgender,homosexual这些词汇逐渐在这个小小少年的知识库里留下印记。可以说,互联网是默克青春期的性教育启蒙导师。
电影【Kinsey/金赛性学教授】剧照
从网络世界回到现实生活,默克的出柜在学校受到了很大的支持——中学的时候,默克写过一篇文章,分别以男性和女性的视角去描绘“喜欢”是一种什么感觉。真情的流露和切身的感受赢得了语文老师的认可,第一时间帮助ta将文章发表在校刊上,在校广播台朗读,一时间,默克成了年级的“风云人物”。
回想起自己的辉煌时刻,默克开心地形容那是一段“暖心”的时光。
渐渐地,默克积累了更大的勇气为性少数人群发声。高中的英语课上,默克利用课前10分钟的演讲时间,坚持不懈地向同学和老师分享跨性别群体相关的一些LGBTQIA科普知识。英语老师的大力支持也为默克在班级上出柜埋下一块铺路石。
学校里出柜的经历没有心酸、没有歧视。默克赢来的,是同学们善意的好奇心和衷心的鼓励。
电影【舞台丽人/Stage Beauty】剧照
不做“完整的gay”,也没关系——Tian
Tian的自我认同也是基于同龄人的支持。对于Tian,性别貌似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小时候的他,身边女性朋友偏多。迈入高中后,男性朋友多起来,Tian也逐渐加入了社会上的“gay圈”。
虽然冥冥之中认识到自己对女性的情感和性吸引,但Tian在gay圈呆的这10年中一直保持一种尝试的态度,也就是“对同性感情不排斥”。因为gay圈集体性的性倾向认同感,Tian对自己喜欢女生的想法时常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压力,因为他不是一个“完整的gay”。
戴着种种标签,Tian在LGBTQIA群体找到归属感的方式是专注于生活。虽然在他口中,他很少参与直接的为性少数群体发声、维护权利的活动。但是作为达人堂的嘉宾,这何尝不是一种activism?
Tian给自己的定义是,“喜欢就是喜欢,这是一个流动性的问题。”。
柜,出还是不出
“我的生活我做主”——Tian
36岁的Tian,每次自我介绍,都会提及自己的年龄。
在生活中,Tian觉得对自己来说出柜这个决策是没有必要的。他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你不要干涉我的生活,我也不要干涉你的生活”的状态。周围朋友也多不理解双性恋出柜的必要性。
大家都爱说,“跟男生玩一玩就好了,迟早要回归异性恋的状态。”
对性别没有刻意追求的Tian,一直期待能够找到合适的人进入稳定的生活状态。当然这个“合适的人”的性别,无所谓。
电影【伊朗式分手/Appropriate Behavior】剧照
妈妈,我会喜欢男生,这不是“玩玩而已”——默克
默克心中燃烧着激情,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年,ta就加入各种社团,帮助被边缘化的LGBTQIA群体发声。跟踪默克的朋友圈,你会看到各种相关活动的推文。Ta特意将这些转发设置为所有好友可见,为的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身边的好友做科普。
当年在学校出柜时,默克是一个幸运儿。但是,跟父母表达自己是双性恋的过程并不那么“暖心”。这是一个充满争执、不解和坚持的过程。
在一次参加活动的路上,默克收到了妈妈的微信。
“你是不是喜欢同性啊?”
也许,出柜的过程在默克脑海中演练过好多次。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他,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时间,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爸爸妈妈静心谈一次。
但是对于母亲近似逼人的提问,默克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接下来一周,母亲和默克的交流停留在微信文字。但是,没有一人愿意让步。在默克心中,性倾向不是一次任性的选择;而在母亲眼中,默克是被身边的“不正常人”带坏了,才会有这些异于常人的冲动。
在一次长谈中,父母坚持认定性少数群体婚姻合法化是西方独特的文化,就像在一些国家性工作合法一样,而默克“天真”的想法是不会被“我们的社会”接受的。“玩一玩,你终究要回来结婚生子。”父母最后无奈地说。
比起愤怒,父母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羞耻。“如果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们都要搬离这个城市,没有办法呆下去。”
“到底更爱谁?”
电影【带吸管的玛格丽特/Margarita with a Straw】剧照
“性倾向都是模糊的,并不能五五分,四六分。”默克激动地说道。这个标签背后的多样性太丰富了,很难用一个百分比去定义。对于Tian来说,他对男生和对女生的感情则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交往方式上有一些不同。
Tian过往大部分的恋情都是跟男生在一起,他总结出了跟不同性别、不同性倾向的人交往的经验。
“和男生交往比较多一些,性格差异不是很大,也很容易玩到一起,直来直往。跟双女也交往过,但是跟直女会有一些负担的。”Tian没有说下去。
默克虽然还没有走入一段恋爱关系,但ta还是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期待。ta有时也幻想一段开放式的恋爱关系,也就是同时拥有一个男朋友和女朋友。
如果让默克去形容自己理想的伴侣,作为一名非二元性别认同双性恋,ta表示跨性别者对ta来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电影【Sunday Bloody Sunday|血腥星期天】剧照
说到开放式恋爱关系,Tian提到他曾经有过的一段经历。一个词总结:“心累”。当时Tian同时跟两位男生交往,他感叹道,时间是不够的,“如果你爱一个人,你没有精力能够去同时全身心的爱两个人。”
在这段开放的恋爱中,Tian总会不自觉地让自己去做一个选择题——到底更爱谁?
这种开放式的恋爱关系,可能刚好“踩中”了大众对双性恋的两个刻板印象。一,花心。二,迟早是要跟异性在一起的。
针对“花心”这个刻板印象,默克认为花心是情感上的分心。具体地解释,如果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一方情感出轨了,就算花心,但只是路遇一个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有想占有别人美好的肉体这种想法就不算是花心。而双性恋比单性恋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家会受到不止一种性别的吸引。直男可能在街上会不由自主地看女生,gay可能会观察男生。但是,双性恋可能会都看,但这并不能被理解成花心。
对于“最终肯定会和异性在一起”,默克反驳道,本身公众对双性恋的认知度就低,尤其是身边没有几个“看得见”的男双性恋,更导致了大家对双性恋的这种刻板印象。在缺乏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以及科学的数据分析下,很难下定论说双性恋一定会跟异性在一起。在默克的身边,就有很多双性恋在跟自己的同性伴侣经营着很甜蜜的生活。
Tia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6岁,“稳定”是他对美好感情生活的定义。而和他守护这份稳定的人,可以是异性,也可以是同性。
祝福Tian和默克,都能找到让自己心扑通扑通跳的那个人。是他,是她,都好。
关于酷儿达人堂
酷儿达人堂是北京同志中心的品牌活动,旨在邀请不同身份的酷儿朋友分享生命故事,呈现性少数社群多元、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提升边缘群体可见度,并互动交流,提高社群自我认同,传达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者:春阳
编辑:春心、小柠
排版:阿原
近期活动“在公司,只有它知道我的脆弱” | BT职场互助小组报名
户外“约会”初体验—基基歪歪【游园交友会】
拉拉扯扯:开学季拉拉校园生存指南
推荐阅读
我们离“不被扭转”还有多远——中国的LGBT去病化进程8月Newsletter | 北同8月都做了什么
鬼压床和睡眠障碍
点击“在看”和将我们“设为星标”
让我们的骄傲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