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经教育适当时机还是要解经

2017-05-02 孟庆锋等 读经中心


[这篇文章最后由孟庆锋在 2015/05/26 10:45pm 第 1 次编辑]


先生经常说“老实读经,大量读经,不必解释”。其意思是不必要解释,而不是不可以解释。一些学堂,把这句话理解为不可以解释。于是发现读经几年的学生,并没有建立起读书兴趣,也没有培养出人生志向。甚至对孔孟的教化一无所知,对圣贤君子毫无感觉。一些学堂发现这个了问题,转向了蒙学理解为中心的教育。另外一些学堂却依旧以大量包本背诵为核心,但是禁止一切阅读和理解。


很多学堂忽略了先生经常讲的另外一句:“如果孩子真想了解,那么就让他自己看注解,或用古注或用今译都可,孩子看得懂,自己懂去,看不懂也没关系。”


然而不论以蒙学理解为中心的学堂开了阅读训诂,还是以大量包本为中心的学堂禁止阅读,其共同特色是没有让孩子读到解经的书,没有让孩子读到古文(比如:《古文观止》)、诗词和新儒家的书。


结果孩子如果偷偷阅读,读什么呢?杂七杂八的小说散文,读杂书。如果不阅读,下课后做什么呢?或听同学讲故事,或研究各种动画片、网络游戏,大一点的孩子就去会与异性产生诸多情愫,总之杂念还是一大堆。


提倡只读经的学堂认为一旦学生解经,就开智了,开智的学生就产生了杂念,有了杂念,就不喜欢背书了。就不再是“用志不分了”。


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思维能力会得到自然的发展。到了这个年龄,有了逻辑思维能力,就开始有念头,就开始思考问题了。这不是大人可以控制的,更不是大人可以压制的。即使压制,也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罢了。


换句话说,不是“解经”后才“开智”,而是“开智”后,才具有“解经”的能力。“开智”就像青春期一样,是个正常的成长过程。用压制的方式,是违背人性的。所以我们发现,绝对不“解经”的学生对背书很少有兴趣。只能用压制强迫的方法,才可以让他们背书。因为无论是解经、读史、还是读新儒家的书。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老实大量读经”!这就是所谓的弦外之音。


一个孩子超过8岁,就开始逐渐产生念头了。这种念头有正念,也有妄念。这时候如果正念不足,妄念就会增加。所以在教育上,要把孩子的思想引导向正知正念上来。在念头已经萌发的时候,不去正确的引导,邪念就容易进去。而消除妄念的最好办法就是启发正知正念。解经、读史、读新儒家的书等都是在这里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以解经和新儒家为主,对经有所了解后,再读史,方入正途)


所以在实践上,我们发现对经典了解越深入的学生越是喜欢读经。因为这些学生受到圣人的启发,对学问逐渐产生兴趣,对人生逐渐有了希圣希贤的追求。更能激发他们背书的情志,在老师的安排和监督下,背书会更认真。观象山、阳明,若对经典无一定的了解,又如何能语出惊人,少年壮志呢?


我们并不是要以理解为中心。8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理解,故也不必刻意让他理解。不过可以适当(在语言上有所)启发他了解一下《弟子规》之类的蒙学,绝无害处。教师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随机的讲解几句经典也总是可以的。


8岁以上的孩子,有理解的需求以后,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刻意的讲讲。或者是安排特定时间让孩子自己读一读书。解经的书可以,白话翻译也可以,《古文观止》也可以,新儒家的文集也可以,类似《王阳明大传》、《苏东坡传》这样的传记也可以。读这些书都会帮助孩子励志,也会给孩子很大启发。


又除了解经之外,读新儒家的书,是很开阔的见解,如果加上季谦先生的《读经理论》与《文化关怀文集》,既可以增强其读经的意愿,或作进入新儒家著作的阶梯,又为进入书院读书做好准备。


当然,在阅读时间安排上越少越好。每周2-3个小时。这并不影响孩子读经安排。事实上,我们允许一些孩子固定时间读这些书。他们往往不去读,觉得自己背书的时间不够用,自己先放弃这个时间。专心去背书。


如果孩子没有解经的愿望,就不需要解经,只读经。即使有了这些愿望,也要控制时间。只可以业余时间读指定的书,而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孩子尽快背书,多背书。


当然,我们说给小孩子解经,并不一定是严格的解经。甚至连移注法都不需要。只要孩子能大致明白句意就可以。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阅读逐渐深入,会自己去认真阅读注释的。


总之,史书、解经的书和新儒家的书不是“杂书”,概念不可混淆。当然,这些书依然不如经书,尤其是小孩子不宜多读。但也不是绝对不读。在他们自己意愿下,是可以用很少的业余时间读的。


但如要解经,最好是看古注。有人以为读经积累到一定量一下就可以“通”了,一通百通了。并且用很多佛学大师做例子,这是不合适的。儒家的经典,即使是经学大家,也要逐字求解。跳开古代注释,而自己去求解,这种思路和方法是不合适的。要通经,必须解经,解经必须读古注。


以下内容由 孟庆锋 在 2015年05月26日 08:15pm 时新增


其中关于读史的方案,先生做了一些指正。认为读史不宜过早。要求在文中修正一下。


不过我也没改过来。因为读史只是笼统说。具体操作方案,可以另起文章说明。比如:解经应读哪些书,文史应读哪些书,新儒家应读哪些书等。


[这篇文章最后由广毅在 2015/05/26 10:50pm 第 2 次编辑]


孟兄先得我心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看来说的就是这个事。


这两年来,关于如何读经的声音此起彼伏,从伏羲班到读经私塾,从训诂吟诵到老实大量,从滴水不露到才艺纷纭,直让诸多不明就里知见不深的家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选择。虽然说有读就好,然若一心想要孩子读经的家长,却因此误入歧途,让一个孩子之慧命不能尽其可能的得到开发,岂不让人扼腕叹息。


孟兄此文以老实大量为基础,兼顾解经阅读,全面发展,本末轻重,明白清楚,此正是我以为读经私塾在将来稳如磐石永昌于世之根基矣。


读经私塾虽是理之所在,众望所归,然能复兴于斯世,要在可弥补体制之不足也。而此不足我以为重在两处,一者读经之缺失,二者分数之一刀切。我们私塾,正宜朝夕惕励,以免重蹈覆辙。


又,最近我也就这个问题写了篇文章,姑紧随其后,再论斯道。



[这篇文章最后由广毅在 2015/05/26 10:46pm 第 2 次编辑]



快乐读经论


读经之教,自先生自宝岛台湾振臂首倡,而来二十又一年矣,读经私塾,自始立至今,亦十有余年矣。


初,先生以金刚无畏之志,振聋发聩之声,倡读经而辟应试于固若金汤之体制之外,从有读就好而至老实大量,以促进应试为始,培养人才为念,重整山河为终,步步为营,势如破竹,读经教育于海峡三地,域外诸国,一时风生水起,轰轰烈烈。读经私塾遍地生机,诚使天下贤者为之奔走,愚者为之侧目,凡所知者,莫不闻风而动。


及至私塾日增,生员渐多,争讼之音渐次起伏,深究其故,不外两类,一曰学堂管理之乏序,二曰教学成效之不彰。至于家长学生,则或安若泰山,或惶惶终日,或另觅出路,或退出读经。而去岁南周及诸媒介对于读经之报导渲染,直使读经似入进退维谷之境,风头浪尖之上。于是,有学堂弃先生读经理念而入蒙学训诂之路,有学堂实事求是而积极探索完善,更有学堂唯主于包本背诵,其余一概搁置,于是遂成今日全国读经私塾之格局。


自人性发展言之,人之学习能力,以记忆理解为主。记忆力先增至十三岁而后衰减,而理解力则自出生至终老,由低而高增进。故先生常言十三岁前当以背诵为本。然人既生于此世,自家庭而社会而学堂,无时不受环境、左右人群之影响。譬孩童心灵以田地,在其年幼无知之时,善或不善之种,皆任意播撒,继而生根发芽,遂决定其气质秉性以及观念思想。尤值斯世,物欲横流而信息泛滥,善隐而恶彰,故尝使人自孩童时良知即日蒙其蔽,人欲嚣嚣,以致利欲熏心,人心泯灭,故见利忘义,悖逆人伦之事自不待言。故纵读经,若不能隔绝污染干扰,其效亦难彰显,故其要在家长之言传身教、封闭式之管理以及师生之慎择。常见有多年读经学子,虽未解经而常心底纯真良善,其远离外界染污之故也。


人之理解力,虽与日俱增,然倘无人为之有效干预,如心性、逻辑之启发教导,则常迟滞不前,进展缓慢,故常见地处闭塞之人,良知虽未增减分毫,而智力不足,虑事不周则普遍矣。先生尝言:理解自简易始而记忆自艰深始。此于今日之读经安排,自不必待言。然于解经,则宜自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等始,先读熟原文,而后予以大意讲解,考之以复讲。随其年岁增长由浅入深而渐至于孝经四书。若时间安排合理,方法得当,其与学生渐次认知儒家学说,立志圣贤,以至身体奉行,甚是有益。既能使学生毋陷于无端崖之冥思妄想,亦可促进其由对经典之了解,以指导其日常之言行举止,日积而月累,自成观念习惯,则其于经典之背诵,亦有磨刀不误砍柴之用。


至于阅读,余以为,并不必只限于六经四书史记通鉴之巨著。人之理解力既由低而高发展,而人为之干预亦至关重要,故可择优良之读物,以供孩童闲暇翻阅。自儿童文学至名人传记再至史记通鉴。盖真善美乃人性永远之光辉,永恒之追求,然常为物欲所隐匿。故无论圣贤所述,抑或学者所着,凡合于此绳墨者皆可选之。余之做法为学堂建有图书室名曰尊经阁,每逢课外时、学业完成时、周末休息时,学生皆可优游涵泳其中。如此,读经孩童,既可获得一五彩缤纷之童年,又能增广见闻,涵养德性。窃以为此举于人性开发、德行涵养意义甚是深远。


如此,现代读经私塾,全日制封闭之模式,可使学生免于不良环境风气之障蔽,堂主谨慎选取老师同学以及有序之管理,可使其于此亦免受染污,老实大量经典之诵读可使学生时时于无声无臭间格物致知,沉潜扎根,适当之解经及优秀书籍之阅读,则可使其于通畅明晓中常种善因于心田,孔子所谓善进则不善无由入也,基础知识之适当跟进,则可使学生于基础能力方面较之体制无有硬伤,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莫过此也。


于是读经与解经并行,理解与实践合一,学生日日浸染于圣贤之道,经国之方。家长亦能以此为念,早谕教于生命之始有,选左右于子弟之日常,于是君子可为而圣贤可成。余观古圣贤教育之要,尽在此矣。教师之轻松,学生之快乐,成效之昭彰,随时之圆满,当下可见。而教育之道,亦何如若是这般之简单易行也!(广毅于2566年5月25日)


[这篇文章最后由王财贵先生在 2015/05/27 09:52am 第 4 次编辑]



孟庆峰与广毅两位所论,体贴人性,分清本末,皆甚是甚好。


然,此类问题,是技术层面问题,非原则问题。亦即不是“可理解阅读”和“不可理解阅读”的对决,乃是时机或早或晚、内容或深或浅、份量或多或少的拿揑。此种拿揑,我一向都归给教学者,依其所见及所处现状衡量而自取之。若有来问必欲我作答,则我亦随机答之,故二十年来,似乎屡变其说,实乃不可执定而说也。


两君所论,在“老实大量读经”之原则下,对时机与课程有现实之考量与安排,今以其自身所思所践,以为是者,供人参考,不必以为定本也。盖其原则乃不可变者,而其课程之粗细先后是可调整者。故若有人以为宜多做理解阅读,只要老实读经仍占半数以上时间,我以为似乎也可。或有人以为必需先做一定量的理解阅读,方能助成老实大量读经,我以为似乎也可。而若有人主张在开始读经之初,不论年龄大小质地愚智,以三五年时间先全力背诵,断絶理解阅读,待到背书背不下去,再放手理解阅读,似乎也未不可。


读经,最后的目的当然是要理解与致用,但人的生命本自奥祕,人生之路本自长远,学习与起用之历程当该如何,诚非人类之心灵可以明确掌握。即使要不要读经,吾人也只因着“浸润智慧”之向往,而稍具信心提倡之,亦不敢说不读经就一定如何不堪也。何况关于理解阅读之技术问题,问何时读,读什么,读多少,读多熟,要不要讲,等等问题,谁敢保证何者一定最好?


当然,一面读经,一面开放理解与阅读,儿童之智能立即有灿然之表现,此当可激发学生之某种兴致,且大大可安家长之心,或亦可安老帅之心。但若不开此径,闭门只是读经,一时状似寡闻蒙昧,然以人生之一生发展观之,以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之意观之,以天地生成之道观之,或未必能遽定其优劣也。


至于说只读经不理解,学童必将枯燥无趣,我以为影响学习情绪之最大原因,非课程问题,实乃教师之见识与带班能力问题也。若能力好,则开理解固不枯燥,只读经亦可不枯燥也。诚然,两者相较,理解阅读是较能引发兴趣者,盖以佛家论之,人类本自“无明”而生,无明之最初表现,即思考与分别,人类追求知识理解,是其从无始以来深沉不可解之根本愿欲,故人极易循顺彼道而去,若去而不返,或以博闻智辩为足,或以风花雪月自赏,将絶向上之机,永堕轮回。读经,正极力往回振拔之也。故建议精读背诵必选经典智慧之书,而理解阅读亦以解经为主,旁及有助智慧之读物也。


如何善处此一理解问题,是人类教育永远之议题,其中之争论,自古已然,中西皆然,将来亦然。此理若明,实不必再有争论之心,不可妄想以争论胜人。为今之计,各尽己心,对内照顾好自己的学生,对外相互尊重。不管开不开理解之门,终以老实大量读经为依归,乃最为明智者。


孟庆峰之建议,老实大量为主,八岁以后每周二至三小时解经阅读为辅,不失为一两全其美之设计,可作为一普通参考之标准,若其损益,随人自在用之可也。


摘自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原帖地址: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5467&show=0


相关文章

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

读经,可以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

读经教育“六小篇”汇总(值得收藏)

文礼书院(文礼书院规划方案简案|2016年5月版)


与您共同黾勉之
还有读经成长故事
最真诚的读经教学法
最纯粹的读经教育理念
读经



经中心


微信号:15011170557

中心官网:www.aidujing.com

读经教材购买:www.idujing.com

爱读经读书会qq群:103382880

季谦先生个人微博:@王財貴_季謙(新浪)

关注本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