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贝多芬与《献给爱丽丝》 | 直播回顾
回顾贝多芬的音乐与人生
他是毋庸置疑的革命者
引领着音乐潮流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
这首家喻户晓的《献给爱丽丝》
曲风柔美浪漫,节奏富于变化
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
﹀
﹀
﹀
夏昕,旅美钢琴表演博士。“她对音乐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以及丰富细腻的处理,能给观众带来精妙绝伦的音乐享受”。这是世界著名钢琴家John O’Conor给予的高度称赞。
夏昕博士2011年获奖学金赴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跟随钢琴家Daniel Shapiro攻读钢琴表演硕士学位,同时学习室内乐、羽管键琴、管风琴。2013年获得全额奖学金,继续深造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钢琴家、贝多芬作品当今最权威诠释者、前爱尔兰皇家音乐学院院长、都柏林国际钢琴比赛总监,John O’Conor。
夏昕博士曾先后多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华盛顿斯特拉斯默尔音乐厅(Strathmore Concert Hall),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音乐厅(Cleveland Museum of Art),弗吉尼亚州温彻斯特大剧院(Ohrstrom-Bryant Theater)等,举办多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室内音乐会、协奏曲音乐会。曾被华盛顿新世界时报及美国Winchester Star报纸报道。
在钢琴表演之外,夏昕博士也热爱钢琴教学。她翻译引入作者Irina Gorin的钢琴启蒙系列书籍《奇妙的音乐之旅》。她希望这一套教材可以给中国的钢琴启蒙教育,带来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演奏曲目。
旅美钢琴表演博士 — 夏昕
《贝多芬 献给爱丽丝》
(文末报名,只需9.9元,可永久回听!)
带你深入解读贝多芬与《献给爱丽丝》
▼
★
课程亮点
『解密贝多芬』
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开创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先河。
了解贝多芬的音乐,最基本的是知道三个重要的时期:
早期(1770—1802年):意气风发,耳朵初现杂音。
中期(1802—1812年):听觉逐渐丧失,直至完全失聪,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实现了创作的完美结合。
晚期(1812—1827年):创作巅峰。
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贝多芬的个人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音乐创作也在不断突破。
『揭开《献给爱丽丝》的神秘面纱』
Für Elise《献给爱丽丝》创作于1810年4月27日,但“爱丽丝”并不是贝多芬本人标注的名字。
有人说这首曲子是送给Für Therese(特蕾泽·玛尔法蒂),也有人说这首曲子是送给Elisabeth RÖckel(伊丽莎白·洛凯尔)。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贝多芬的钢琴声中体会到的爱情的魅力。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听觉已经变得越来越差了,他开始喜欢在曲目中用很高的音或者很低的音。
『教学演奏层面剖析《献给爱丽丝》』
这首经典作品是回旋曲式,Rondo:A-B-A-C-A。
A段平静优美,带着一种回忆的感觉,但略微带点伤感。小朋友弹奏是活泼可爱的感觉,唱的时候饱满一些;成年人弹奏是略带伤感的感觉。
B段音乐与A段音乐在性格形成对比。B段听起来更像某一段快乐的回忆,要强调的是它的节奏、速度和指法。
接下来是A段与B段回归A段的一个过渡,这里会有一点点伤感,需要训练技巧性和音乐性。
随后转入C段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想象力和情绪去弹奏,否则会弹得非常干,非常杂,非常的难听。这里需要注意左右手声音的平衡和轮指的技巧。
最后回到A段,要有明显的结束感,尽量平稳一点。
心动不如行动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快速报名!
↑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听课 ↑
◆有任何问题,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liyuelmo
◆小编工作时间:周一~周五 10:00~18:00
小编微信二维码
▼点击图片轻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