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低分证明,没人想看男性都市群像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毒眸 Author 毒眸编辑部
作者丨张嘉琦 编辑丨赵普通
来源丨毒眸(ID:DomoreDumou)
原标题丨东八区先生们的生活,根本没人关心
《东八区的先生们》凭借着史无前例的豆瓣低分,荣获本月最受关注国产剧的称号。
上映前,该剧有两个噱头十足的宣传标签,其一是张翰本人,他在剧中同时担任男主角、编剧、制作人和出品人的职位;其二则是“男版《三十而已》”,对标的是近几年来热度颇高的女性群像剧。
开播以来,《东八区的先生们》的豆瓣评分一直在3分以下波动,截至发稿前定格在2.2分,打分人数已经超过7万,1星比例高达96%,成功坐上了豆瓣国产剧最低分的宝座。
再看各大社交媒体上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这不仅是男性在国产剧里被黑得最惨的一次,还让所有为《苍兰诀》和《星汉灿烂》的男主角上头的女性观众幡然醒悟,承认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东方青苍”,但可能有无数个“童语”(剧中张翰饰演的角色)。
既然对标了《三十而已》,本来应当将这部剧放到都市男性群像剧的类型下去讨论,这部剧的架构也确实符合这一类型的标准:以几位男性为主角,讲述他们的友情、爱情和职场故事。但因为这部剧实在槽点太多,并不能为所有这类剧集代言,最多只是个典型的负面案例,用于警示仍然想投身该类题材的创作者们。
不过,在女性群像剧热闹非凡的这几年,男性群像剧的确始终没能在都市题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仍然值得讨论的命题是,在综艺领域,姐姐能乘风破浪,哥哥就能披荆斩棘,为什么放在国产剧的范畴内,“男版《三十而已》”就没人爱看了?
01
不合时宜的都市男性群像
《东八区的先生们》开播至今,已经跌到了豆瓣评分最低点,甚至比经典影片《逐梦演艺圈》还要低0.1分。近几年来,虽然烂剧不少,但少有一部国产剧像它一样,几乎看不到一个好评,每一段情节、每一句台词都精准地踩在观众的“雷区”上。
身兼男一号、出品人、制作人和编剧的张翰,这几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新作品宣传。前年他就在微博发小作文倾诉衷肠,称该剧本创作历时三年多,是“当下影视行业少有的原创剧本”。
去年参加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时,他也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史”:第一天开机就拍了23个小时,每天0点收工后,再开会讨论剧本到清晨五点——戏里是霸道总裁,戏外也是让员工想要去劳动者权益保护协会申诉的程度。
事实证明,喊口号般的努力并不能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在《东八区的先生们》里,走错房间意外同床、摔倒之后意外亲上的过时桥段层出不穷,女主摔倒后(没错,又摔倒了)被男主扯着内衣带扶起来,隔着屏幕都感到扑面而来的油腻,再加上在出租车上吃泡面这些反人类情节,以及“下雨的夜晚,冷酷的铁”这种郭敬明都写不出来的矫情台词,总之每一秒都在试图挑战这个时代的内容审美。
当然,抛却这些已经被各大UP主轮番吐槽过的细节之外,更让观众感到愤怒的,是这部剧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叙事视角。
编剧团队似乎一秒钟都没有在乎过女性观众的感受,在职场上,工作能力强的女上司一定是“靠颜值上位”;奢侈品店的富婆常客们日常就是买包和聚会;陌生男子出现在自己的床上,第一时间不是报警,而是犯花痴……
明明是早应该被荧幕故事抛弃的内容,却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此时此刻,很难相信这是一部播出时间为2022年的剧——对于已经向女性视角倾斜了几年的国产剧来讲,这几乎称得上是一种倒退。
国产剧在性别上的迁移的确正在发生。一个可以用于佐证的规律是,当性别开始成为划分国产剧类型的标签后,冠以“女性”的标签往往都早于与其对应的男性标签,比如“大女主剧”和“大男主剧”,以及“女性群像”和“男性群像”。
女性标签的出现,是对过去大多数国产剧默认男性视角的一种“纠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双男主剧”早于“双女主剧”,因为前者同样是倾向于满足女性观众的叙事模式。
而在此之前,观众在理解国产剧时,很少代入性别倾向去思考。比如导演赵宝刚的经典三部曲《奋斗》《男人帮》和《北京青年》,现在看来都是男性群像剧的结构,但在当时很少有人在讨论,这些以男性视角为主导而展开的故事,当中到底牺牲掉了多少女性的心理表达。
国产剧永远只与当下的现实产生勾连,观众理解内容的方式,也与时代背景和整体社会思潮方向有关。就像当时迷恋何书桓的言情剧爱好者,现在已经认清了他的“渣男”本性一样,当时憧憬《奋斗》里的“心碎乌托邦”的人,也在如今才能感知到,无论是家境优越、颜值出众但爱男主爱得死去活来的“米莱”,还是爱上同一个男人的“杨晓芸”和“瑶瑶”,都只不过是男性幻想的戏剧化呈现。
而当剧集按照性别视角划分后,作为市场公认的观剧主力的女性观众,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过去在国产剧里以刻板面貌出现的女性角色,也有了变得复杂而丰满的机会——这便是大女主剧及之后的双女主剧/女性群像剧风靡的原因之一,女性观众期望在荧幕上看到更多与她们有关的故事。
虽然目前已经播出的女性群像剧各有各的问题,或是太悬浮不接地气,或是仍然在某些方面摆脱不了“白马王子”的套路,但将目光聚焦在形形色色的都市女性身上的故事,仍然有其价值,比方说开始呈现不再为男人反目、而是真正能够互相扶持的友情,以及不再作为花瓶或是柔弱小白花而存在的职场女性等等。
因此,女性群像剧这一概念的确立和发展,既有《欢乐颂》《三十而已》等热门作品做探路者,又有合适的舆论环境和时代背景。
都市剧的观剧主力向来是女性,这是从肥皂剧时代就存在的规律。用户画像也佐证这一点,2021年德塔文白皮书显示,都市剧的女性景气占比来到66.7%,是男性用户的两倍之多。
由于都市剧的受众和主角大都是女性,因此其中的男性角色都是作为女性的心理投射而存在。但很显然,年近四十还在勉力出演高中生的杜淳,《追爱家族》里饰演啃老“巨婴”的熊梓淇,说着“就因为我贪玩就和我离婚”的高管靳东……这些都市男性群像剧中的男主角们,无法满足女性观众的任何想象。
另外,随着大量倡议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互联网事件在舆论场上的出现,舆论环境和女性群像剧形成了巧妙的“互文”:一切受当代女性关注的现实话题,都是女性群像剧创作的养分。
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群像剧,则不拥有这些土壤。如果说都市女性群像是与当前剧集市场内容规律和受众偏好最契合的类型之一,那么都市男性群像则存在于“市场盲区”当中——男性不选择都市剧,而女性不选择男性群像。或许,都市+男性+群像的公式,本就是个伪命题。
02
请把男性放在丛林里
为什么同样是讲故事,国产剧里的男性与都市生活的适配度却如此之低?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返回到女性群像剧的创作逻辑当中。
以几个女性为主角的都市剧,是一切故事的“集大成者”。在人物设定上,多位女主角意味着能够让更多观众有代入感,每个人独立的事业线和爱情线,以及主角之间的友情,又有充足的发挥空间,比起单一主角、单线程的都市剧,在戏剧冲突的塑造和故事的精彩程度上都更有优势。
当然,这一切故事能成立的前提是,女性一向被认为更擅长情感表达,她们乐于分享自己的日常故事,向朋友倾诉情感困境,在理解感情和处理亲密关系时也更加敏锐。
而男性在荧幕上的情感表达,和他们在社会中被规训的类似,是内敛的、不轻易外露的。这一点从《东八区的先生们》里能窥见端倪,四位从大学至今的好友,每每聚在一起也不过是看球赛、打游戏和喝酒,顶多炫耀一下自己最近又泡到了什么样的女生。
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决定了男性无法像女性一样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跟朋友交流情感。在豆瓣评分高达8.2的《二十不惑2》里,“石头”出国留学之前会给其他人留下信件和还原的大学宿舍作为惊喜;《我在他乡挺好的》里,三个女生会睡在一张床上聊彼此遇到的感情困惑,《爱很美味》也有类似桥段。这些在女性关系中显得天经地义的情节,好像很难合理地发生在男性身上。
在男性群像中,不仅主角之间的关系很难成立,每个人独立的故事线也被都市紧紧束缚。先说爱情,在社会层面所理解的、男性的择偶标准,比起女性来说显得较为单一,这决定了他们脑内的“完美伴侣”必然是刻板化的,要么是刁蛮任性的年轻少女,要么是温柔贤惠的家庭主妇。
再看家庭,大部分都市剧里的男性,在家庭中都只有两种定位,一种是传统的“顶梁柱”类型,比如《人世间》里包括周秉昆在内的几乎所有男性,需要赚钱养家,肩负整个家庭的重任,另一种则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主夫”型,代表角色是《小欢喜》里的黄磊。
相比于以情感为线索,向各领域延伸的女性角色,国产剧里男性角色的成立,大多依赖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成功的路径,这种路径大多出现在职场中。此外,无论是婚姻、爱情还是家庭,都很难找到能让观众共情的情感锚点。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男性之间社交距离相对遥远,更方便讲故事的办法,是将其放到一个天然能产生强关系的场域。所以,与男性群像最契合的场景不在都市,而在职场。
几乎所有成功的男性群像作品,都有着较突出的职业设定。最典型的就是“全剧没有一个女性角色”的《士兵突击》,以及大部分的军旅剧;今年收获不少好评的《警察荣誉》,除了白鹿饰演的“夏洁”之外几乎全员男性,有警察职业做托底,人物角色就会比较丰满。《穿越火线》这类竞技题材,因为符合“成功路径”的叙事模式,也与男性群像相对契合。
另外,权谋、历史、谍战等传统意义上更受男性欢迎的剧集类型,也天然能容纳男性故事。只不过,像是《北平无战事》《风起陇西》这类以男性角色为主的作品,与现在市场所理解的、男性群像的叙事模式仍然有较大的差别,只能勉强算是“男性向”作品,不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可以被称作“男性群像剧”了。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场景能够容纳男性群像,那就是“校园”,好像男性在进入职场之前,都有更充沛的情感,更热血的故事,和更纯粹的友情。《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风犬少年的天空》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国产剧里的男人不一定至死是少年,至少当他们进入职场后,油腻指数就开始翻倍了。
2020年“她题材”开始在国产剧中蓬勃发展时,编剧余飞就发微博提到过都市男性群像剧的缺失:“看了很多女性视角的社会话题剧,我认为舆论积攒的力量已经够了,是时候打造一部三个好男人被理想、事业、婚姻、家庭无休止地折磨并无处倾诉,最终由朝气蓬勃踩着滑板来的阳光男孩变成抑郁症缠身、每天把所有能量释放在路怒症里的秃大肚子的过程。”
不过现在看来,至少国产剧的创作者们还是没能找到都市与男性群像的契合点,放不下脑子里的成功学幻想,也耻于在荧幕上展示真正的“中年危机”,最终演变为《东八区的先生们》呈现的那样,一大堆隔靴搔痒的伪危机故事。
再退一步看,如果说女性群像剧是服务于女性对自我表达的需求,那么,男性群像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都市男性群像才能被称作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能找到答案。
在想清楚“为什么、怎么做、什么才是好的”之前,男性角色只在都市剧里作为点缀存在,或许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这年头,连“我要我觉得”的黄晓明都开始在双女主剧里甘心当绿叶了。
甄嬛之后,再无出圈“大女主”
新任河北省委常委张政,任省委宣传部长
中文正在被谋杀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