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稳会亮剑:29条新规终结金融自由化 超级大监管来了 证监会9天4谈直接融资说明了什么?PPP:明股实债、劣后投资被禁

2017-11-25 工银专融一一海外投融资

点击标题下「工银专融--海外投融资」可快速关注

金稳会亮剑:29条新规终结金融自由化 超级大监管来了




摘要:此前,金融监管模式引起了激烈争论,如今形成了“一委一行三会”的统一监管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统一监管作用仍需时间检验。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曹凤岐认为,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非常必要,但是还不够,应在金稳会协调下变成“一行一会”。


华夏时报 肖君秀 


金融行业各自为阵、资金暗度陈仓、风险频现的日子到头了。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落地才几天时间,一道道严监便相继落地。11月17日,一行三会联合外管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资管行业规范整顿在资本市场刮起了狂风暴雨;11月21日,一份标注“特急”的《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发布,将现金贷监管推向风口浪尖。“过去一行三会各自独立监管,现在金稳会统一布阵下,金融监管走向了统一协调,穿透式严监将是今后的方向。”华南某上市证券公司副总裁称,金融统一监管是为了防止“黑天鹅”、“灰犀牛”。


此前,金融监管模式引起了激烈争论,如今形成了“一委一行三会”的统一监管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统一监管作用仍需时间检验。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曹凤岐认为,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非常必要,但是还不够,应在金稳会协调下变成“一行一会”。


大监管下“凛冬将至”?


金融监管今年“严”字当头,如今在金稳会的主导下,一行三会监管走向统一、协调,穿透式监管得以实现。金稳会首次亮剑,便击中“痛点”资管业务,准备了一年左右时间的资管新政出台。


《指导意见》直指理财产品净值化、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运作等,资本市场为之“沸腾”。有市场人士提出,在传统节气立冬之后,多项金融监管措施连续出台,对大资管行业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凛冬”。


《指导意见》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资管规定,共有29条新规,长达一万多字,超过百万亿的资管规模迎来了统一监管标准,由此,银行、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行业迎来了统一的“超级大监管”时代。


国泰君安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上述意见稿将有效防止金融风险,并预计各类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的总量会收缩,但业务质量将显著提升。其理由是,银行借助自身的资管业务或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作为通道,实现监管套利。底层全部穿透之后,借通道实现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的行为难以为继。如果统计系统功能够强,那么产品之间利益输送、刚性兑付等行为也能一定程度上暴露于系统之中。因此,银行监管套利的空间被压缩,这将有力地配合近期正在展开的银行监管检查。而其他非银部门的资管业务,协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套利的业务会明显收缩,其中包括一大部分通道业务。


上述意见稿设定了过渡期,持续到2019年6月30日。但是市场人士认为,金融严监并没有因此结束,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华泰证券认为,本次《指导意见》给资管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大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金融去杠杆的结束,具体还需监管部门出台各自的监管细则,如银监会出台的理财细则等。另外,银监会在半年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下半年力争出台18项监管措施,其中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的几项,如涉及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委托贷款管理、交叉金融产品、流动性风险及理财业务的相关监管政策由于较为复杂,会以相对靠后的排序陆续出台,出台时点预计在年底到明年一季度。


超级大监管来了


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走到了尽头,金融统一大监管时代开启。


上述华南上市证券公司副总裁说,由于金融事实上的混业经营,业务相互交叉,互联网时代使得各类金融业务更是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密不可分。如果监管还停留在原来分业监管的模式上,看不见的风险将越积越大,甚至有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此前发生的股灾、债灾以及房地产暴涨便是其中的表现。


此次从规范资管业务着手,实现统一的、穿透式监管,将有效防止风险。王剑认为,资管业务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存在刚性兑付,沦为影子银行,影响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二是通过层层嵌套,利用跨监管部门的盲目,藏匿真实风险,影响了宏观审慎;三是影响了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效果。


其认为,资管业务沦为“影子银行”,存在刚性兑付,使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失真,借资管业务(直接融资)之名,行间接融资之实,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


金融分业监管之下,风险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嵌套,藏匿真实风险呢?王剑举例说,一个资管产品可以投资于另一个资管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嵌套”,但如果两个资管产品分别由不同监管部门监管,比如一个银行理财产品购买一个券商资管产品,两者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监管,那么每个监管部门只能监管自己的那一环,所谓的“铁道警察,各管一段”。这时,原本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杠杆、久期错配、资金投向都有规定,而通过绕道于券商资管产品,则可能规避这些监管要求。虽然监管部门一直强调“穿透”监管,但在监管部门分割的背景下,真正的穿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最终的结局就是,每个监管部门自己辖内的所有资管产品看上去都是合乎监管要求的,但所有的链条叠加后,杠杆过高了,或者投向失控了。这就影响了宏观审慎,提升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事实上,金融分业监管的风险,决策层也早已意识到,问题是如何进行架构设置。经过一年多的论证,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11月初,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任首届国务院金稳会主任,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未来将重点关注四方面问题,一是影子银行;二是资产管理行业;三是互联网金融;四是金融控股公司。


市场更为关心的则是,金融超级大监管来临,监管松紧度如何,市场又将如何发展?日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称,金稳会最突出的职能就是对一行三会及地方金融部门实行统一管理,纠正金融监管的定位偏差。目前重点是监管,而不是把行业做大做强。相对紧一点的货币和金融环境,才能在事实上实现去杠杆。这也就意味着若干年,货币政策趋紧可能是主要景象。




证监会9天4谈直接融资说明了什么? 




11月14日至22日,短短9天时间,证监会高层在多个场合4次提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释放了重要积极信号。


11月14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指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资本市场提出的目标任务,着力增强资本市场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1月17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第八届财新峰会上讲话时指出,着眼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继续稳步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股权融资渠道;11月22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在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备市场融资功能,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同一天,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在另一场合表示,证监会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改革定力,坚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把好资本市场准入关。


理论上说,除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形式,资本市场IPO、企业债券、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以及产业引导基金等都叫直接融资。长期以来,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经过资本市场多年发展,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还非常小,只占全部社会融资的30%左右,其他70%则是通过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形式完成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刚好与我国相反,大约70%的融资是通过直接融资手段实现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形式的弊端很明显,贷款效率不高、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广为诟病,而且金融系统性风险集中,也不利于银行业自身改革进取。


相比之下,直接融资形式优势明显。直接融资不经过商业银行这一中间环节,首先不会放大货币规模,可以减缓货币增长的速度;其次,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种融资形式,使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融资成本,能够充分地吸收社会各渠道闲置资金,使之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要义表现得更加直接、更加高效;再次,直接融资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有突破性的贡献,通过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形式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项目给予金融支持,有针对性地为“双创”项目提供股权、债权以及信用贷款等融资综合服务,让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得到融资,有助于经济动能的挖掘;最后,直接融资形式还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让他们参与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应坚定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在优化股市发行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加大创新力度,丰富债券品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更好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债融资需求,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机制创新,优化能源、交通等领域投资项目的直接融资,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刘士余: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要放在大局中谋划


11月24日,证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学习党章修正案,邀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作辅导报告。证监会党委书记刘士余同志主持会议。


曲青山主任介绍了党章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遵循的主要原则和修改的主要内容,多维度阐述了对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深刻认识,强调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习党章同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紧密结合起来,知行合一,经常加以对照,坚决贯彻执行。


刘士余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按照会党委的统一部署,证监会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开局良好,已经掀起学习热潮。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逐字逐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原原本本学习党章和中央纪委工作报告,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必须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和监管都需要自觉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抓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三大任务,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证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机关处级以上干部、系统各单位班子成员一千余人参加学习。


此前,证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已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了多次集中学习研讨和专题辅导。中国经济网




国资委加强央企PPP风控:明股实债、劣后投资被禁





摘要:据一财,《通知》要求央企不得参与付费来源缺乏保障的项目,在PPP项目股权合作中,不得为其他方股权出资提供担保、承诺收益等,同时对PPP业务重大决策实施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本文作者陈益刊,来自一财网,原文标题《国资委加强央企PPP风险管控:实行总量管控、重大决策终身追责》。


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近期被严格规范后,又一重磅文件出台,国资委开始要求央企管控PPP风险。


据第一财经多方求证,经过近期征求各方意见后,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下称《通知》)。


第一财经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通知》从强化集团管控、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规模控制、优化合作安排、规范会计核算、严肃责任追究六方面来防范央企参与PPP的经营风险。


其中,国资委对央企做PPP业务进行规模控制最受市场关注。《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对PPP业务实行总量管控,从严设定PPP业务规模上限防止过度推高杠杆水平。


为此,《通知》给出了三条具体要求。


一是纳入中央企业债务风险管控范围的企业集团,累计对PPP项目的净投资(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股权和债权资金、由企业提供担保或增信的其他资金之和,减去企业通过分红、转让等收回的资金)原则上不得超过上一年度集团合并净资产的50%,不得因开展PPP业务推高资产负债率。


二是集团要做好内部风险隔离,明确相关子企业PPP业务规模上限;资产负债率高于85%或近2年连续亏损的子企业不得单独投资PPP项目。


三是集团应加强对非投资金融类子企业的管控,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监管政策,不得参与仅为项目提供融资、不参与建设或运营的项目。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与此前《通知》征求意见稿相比,此次国资委公布的正式《通知》在风险管控上的要求更为严格。


比如,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对不得单独投资PPP项目的央企子企业设定条件是“资产负债率高于90%、近2年连续亏损或资金实力薄弱,”而最终《通知》则将这其中资产负债率设定为85%。另外,此前《通知》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以建筑施工为主业的央企累计对PPP项目净投资原则上不得超过集团净资产的40%,在最终印发的《通知》中,值得关注的是40%的这一数字被修改为50%。


此次《通知》还明确不少风险红线。比如,央企不得参与付费来源缺乏保障的项目,不得通过引入“明股实债”类股权资金或购买劣后级份额等方式承担本应由其他地方承担的风险。在PPP项目股权合作中,不得为其他方股权出资提供担保、承诺收益等。


《通知》称,对违反本通知要求,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对PPP业务重大决策实施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PPP的收益性,《通知》也给予了坚持“事前算赢”原则的明确要求。《通知》称,在项目决策前充分开展可行性分析,参考本企业平均投资回报水平合理设定PPP投资财务管控指标,投资回报率原则上不应低于本企业相同或相近期限债务融资成本,严禁开展不具备经济性的项目,严厉杜绝盲目决策,坚决遏制短期行为。


自2014年大力推广PPP模式以来,中国的PPP项目呈现爆炸式增长,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近日财政部公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通过负面清单严控新项目入库,并对总投资超17万亿元的万余个PPP入库存量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清退不合规项目,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


PPP专家、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告诉第一财经,最近国家部委一系列规范政策有利于PPP的规范发展,但力度也应适度,如果用力过猛有可能达不到规范的效果。


“目前真正落地的PPP项目质量都比较高,PPP机制制约了政府投资冲动,有关各方形成了有效制约,并且在博弈过程中形成市场规则,市场正在发挥关键作用,这是重大进步。因此PPP治理力度一定要适中。”金永祥说。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截至2017年9月末,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合计14220个,累计投资额17.8万亿元。

免责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中国资本联盟”认领(可发邮至:cacnorg@163.com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如觉侵权,敬请通知“中国资本联盟”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投稿、商务合作(微信号:ccuorg)、各金融资本机构人员招聘信息(要求合法正规金融资本机构、招聘信息要全面真实、平台免费发送。)发送邮箱:cacnorg@163.com)

(本文及文中图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及本行观点,均来自网络)来源:中国资本联盟



专注海外投融资


工银专融(Id: ICBC_globalfinance),致力于以专业高效的综合服务、全面迅捷的信息资讯和开放互动的金融平台,助力“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打造一流的跨境投融资服务品牌!投稿或其他事宜,请联系:niuchenguang@icbc.com.cn。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不以盈利为目的,内容仅供参考,我们对信息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保持信息完整性。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信息或图片,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信息,均为转载自相关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